派(拼音:pài,pā)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派”的古字写作“𠂢”,始见于商代
甲骨文,甲骨文的“𠂢”,像一条河水有支流流入其他水道。本义指水的支流,引申指一个系统的分支。又引申指分配,指定,如:派赴、派遣。也可以作名词,指作风,风度,如流派、气派等;又用作量词,用于派别,如“两派的意见争论不休”;用于景色、气象、语言等,如“一派胡言”“好一派北国风光”。派又音pā,用于“
派司”一词,指厚纸印成的或订成本儿的出入证、通行证等,是英文pass的音译。
文字源流
甲骨文中有一类字形作图1、图2,部分学者认为它们包含了两个字形——“
永”和“𠂢(pài)”,字形像有支流的河流。“永”和“𠂢”最早为同一字,直到篆文,“永”“𠂢”二字才真正分化,“永”义为水长流;“𠂢”表示支流,也就是后来的“派”字。因“𠂢”字的形体看起来与水无关,后加水旁。篆文作图4,楷书作派,本义是江河的支流。
也有的学者认为甲骨文的“永”由表示行进的“彳”、“人”、“水”三部分组成,字形像是人在水里游泳,“𠂢”则是另外一个字。“永”本表“游泳”,后假借为“永久”,这才与“𠂢”的意义有了某种联系。“永”与“𠂢”两个字并非同时出现,“永”字当先出。《
说文解字》中,“𠂢”是反写的“永”。
徐中舒《
甲骨文字典》:“永,从彳从人,人之旁有水点,会人潜行水中之意,为泳之原字,《说文》:‘永,长也。象水巠理之长’亦不确。永字既为长义所专,遂更加水旁而作泳以表永之本义,又自永之原字字形观之,其中有偏旁彳及水点,故以象水流之别出支派,如道路之歧出也,后世为永字区别,遂反永而为𠂢。“徐中舒先生认为“永”字形与“水流支系”相似,故借“永”形表“𠂢”。可见,“永”与“𠂢”本为一字并无所谓的“反文”关系。所谓的“反文”可能是汉人根据两字的意义在小篆上强生区别,造出了一个反文,而非天然。
模仿也好,偶合也好,在造字人的心里,“𠂢(派)”字表示“水流支系”无疑。
主干是河,支流也是河。派字地位上升,扩大指一般河流。如晋代应贞《临丹赋》:“览丹源之冽泉,眷悬流之清派。”转移到社会人事,在宗族、学术、武术、文艺、宗教、政治、军事、思想、道德、习气等方面,一部分人属于相同的一类,像江河之有支流,就用派字喻称。宗族的分支称宗派,宗教的分支也叫宗派。学术和文艺派别,《汉书·艺文志》中叫做流,汉以后称为派。文学中有桐城派、公安派。京剧中有京派、海派等不同表演风格。武术中有门派。人生观中有乐天派,指处世抱乐观态度的一类人。至于政治、思想方面的派则进一步分类而名目繁多,有党派、“左派”、右派、维新派、革命派,等等。
派是河流的分支,由此抽象出分和摊派的意义。如《红楼梦》第五十三回:“贾珍吩咐将方才各物留出供祖宗的”和“自己留了家中所用的”,其余的“派出等第,一分一分的堆在月台底下”。
派遣是派字的一个常用意义,大概是排字的借音。排字的安排义从战国用到明代,宾语主要是物;到清代转移到人则用派。当然也可以从像江河分出支流一样,主管部门安排下属到某处做事的角度解释。如:派人参加会议。
派字的斥责、指责义是写别字的结果。排字的排斥义主要表现在行动上,表现于话语就是斥责、指责了。《金瓶梅词话》第八十五回:“往常时我排磕人,今日却轮到我头上。”明刘若愚《酌中志·累臣自叙细节》中写成了同音的派字:“人臣已去,为甚么派他这样名色?”后人不明其因,将错就错。《红楼梦》第三十回:“你倒来替人派我的不是!我怎么浮躁了?”虽然派字已经用开了,但排字的沿用并未迅速消失。《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安公子……被人家排大侄儿似的这等排了一场。”现代汉语中,这个意义只用派,不用排了。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卷十一】【水部】匹卖切(pài)
别水也。从水从𠂢,𠂢亦声。
说文解字注
“别水也”注:《吴都赋》:“百川派别”。刘逵注引《字说》曰:“水别流为派。”
“从水。𠂢。𠂢亦声”注:匹卖切,十六部。按,《众经音义》两引《说文》“𠂢,水之衺流别也”以释派,《韵会》曰:“派,本作𠂢”。从反永。引锴云:“今人又增水作派”。据此,则《说文》本有𠂢无派,今锴、铉本水部派字当删。
广韵
匹卦切,去卦滂 ‖ 派声寘部(pài)
派,分流也。俗作沠。匹卦切。七。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部】 派;康熙笔画:10;部外笔画:6
《广韵》匹卦切。《
集韵》《韵会》普卦切,𠀤音𠂢。《说文》:别水也。一曰水分流也。左思《吴都赋》:百川派别,归海而会。
又《博雅》:水自汾出为派。
又《集韵》卜卦切,音𥿯。谷名,在安邑。又莫获切,音麦。泉潜通也。
又《韵补》叶滂佩切,音配。欧阳修《病暑赋》:览星辰之浮没,视日月之阴蔽。披阊阖之清风,饮黄流之巨派。又叶普驾切,音怕。吕温《勳臣赞》:河出昆仑,来润中夏。连山合沓,横拥其派。
或作泒,非。泒音孤,水名。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氵”窄“𠂢”宽,顶部“氵”略低,底部“𠂢”低。第二点偏左,在横中线上侧。第四笔撇从首撇撇尖撇向“氵”下;第六笔撇在右上格,㇙(竖提)顺竖中线下行提出,末笔捺从田字格中心捺向右下格,捺脚超出上部,与上笔短撇相接不相交。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