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亭
朱熹幼年读书处
南溪书院内的方塘,为朱熹幼年读书处。朱熹《观书有感》诗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中的“半亩方塘”即指此处。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知县方溥主持,把半亩方塘扩大浚深,并建亭于塘上,通以石桥,取名“活水亭”,今皆修复。
南溪书院
南溪书院原为郑义斋别墅,位于尤溪县城南公山之麓,毓秀峰下,原名溪南馆。该建筑始建于北宋中期,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诞生地。北宋宣和五年至七年(1123—1125),朱熹之父朱松任尤溪县尉,郑安道之子郑德与任尤溪县宰,与朱松成为莫逆之交。建炎三年十二月,朱松权职建州,时值方腊起义,朱松听说有“虏骑”自江西入邵武,便弃官携家上政和,寄居垄寺。五月初避叛兵南下尤溪,寄居郑安道南溪别墅。建炎四年(1130)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生于此。 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即朱熹去世37年后,当时尤溪县令李修捐金修葺,在朱熹诞生地创建朱子祠,地盘在原有的基础上略有扩展,新建房三楹,祀朱松、朱熹父子。南宋淳祐五年(1245)冬,上饶人施偾扩建讲堂于祠堂之右,名曰“会极堂”,作为书院的讲堂之所。南宋宝祐元年(1253)宋理宗御题“南溪书院”因而得名。德祐元年(1275),皇帝御书赐额“南溪书院”匾,悬挂于书院的大门上方。元至正元年(1341)分建两祠,即韦斋祠、文公祠,至此朱熹与其父分祀。中书省理问爱卨题颂“闽中尼山”匾额,悬挂于韦斋祠堂大门之上,又题褒“海滨邹鲁”,把朱熹誉为福建尤溪的孔子。明正统十三年(1448),邓茂七起义军攻破尤溪城邑,城南一带民居和南溪书院同时毁于战火。明景泰二年(1450),重修南溪书院,其规模又进一步扩展,景泰皇帝为朱熹钦颁像赞,赞曰“德盛仁熟,理明义精,布诸方策,启我后人”,对朱熹正心诚意的哲学思想推崇备至。明弘治十一年(1499)扩建正堂及左右舍五间。清康熙五十二年(1753)赐御书“文山毓哲”匾额 。在赐匾之前,曾督促地方府县先事修葺,作规模较大的翻新扩建,制定了学规章程。筹集学田,劝学助学,书院遂日臻完善。至民国十八、九年(1929—1930),据乡老传闻,邑人卢兴邦为纪念朱子诞辰800周年,先期重新整顿了院规学田,部署专人管理。之后又进行了规模较大的翻修,重塑了朱子金身坐像,南溪书院外貌有所改观。1957年,南溪书院被作为沙尤公路指挥部、林业化工厂使用,一场意外大火烧毁了文公祠、韦斋祠的主要部分。1972年,批林批孔批朱熹运动,文公祠、韦斋祠华表又再遭劫难,后遗址被县二轻局作为塑料厂建设征用。
南溪书院建筑群坐南朝北,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建筑群包括文公祠、韦斋祠、半亩方塘、活水亭、溯源处、毓秀亭、镇山祠、瘗衣处等组成。现存半亩塘、观书第(1990年台胞捐资复建)、溯源处、活水亭(1985年复原)等。2001年起,尤溪县委、县政府作出全面复原朱熹诞生地遗址工程的决定,先后修建了半亩方塘、文公祠,新建了音乐旱喷泉(朱熹画卦洲)、儒学图腾柱、华表山门和朱熹生平浮雕组合,高等级改造沈樟别苑(内有朱熹手植樟)等。有清木刻本《南溪书院志》遗存于朱熹后裔。
景观介绍
“半亩方塘”位于文公祠前,是朱熹幼年读书、游戏之处,是朱熹著名诗作《观书有感》所描写之处。诗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原半亩方塘“文革”中被填,只存其左半塘。2002年按原址重新复原浚深。
“观书第”位于文公祠左前方,为朱熹幼年读书处,1990年,尤溪去台人员朱希屏、程志飞先生捐资重建。
沈樟别院
樟树在文公祠左侧,原有三株,高30多米,树干参天,浓荫覆盖,为朱熹幼年手植。因朱熹幼名沈郎(据束景南教授考证:朱熹幼名应为氵尤 郎,“沈”系“氵尤 ” 字之误)而得名。现存古樟二棵,占地2500平方米。1988年,县政府将此地扩建成公园,内矗立30余位现代书画艺术大师手迹的碑林。
历史发展
明弘治十一年(1498)知县方溥倡建,扩浚方塘,占地面积20平方米,建亭于塘。亭面阔4米,进深4米,四角攒尖顶,名“活水亭”,通以石桥。石栏两边设花园。清乾隆十四年(1749)重建,1988年重修。“源头活水亭”有二:一在半亩方塘之上,一在公山之侧,此处乃朱熹生平见道之言得力之处。
牌坊
位于朱熹诞生地右侧,石构,高3米,宽3.5米。正面镌刻“溯源处”三字,背刻“渠清如许”,为清乾隆贡生张禹桂、张禹柳、张禹楷兄弟捐资创建。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25 20:18
目录
概述
南溪书院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