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头咀
广州海珠岛口岸
在广州海珠岛西端三江交汇之地,名为洲头咀,这里有着广州市区里最为浩瀚的江景。除了每年大年初一聚满了观看烟花汇演的市民,平时的洲头咀很是安静,甚至于很多广州人都不知道一千多年来发生在这里的两段显赫往事。在洲头咀有两座不寻常的纪念碑,一座是纪念1200多年来中国和阿曼友谊的苏哈尔号帆船纪念碑,另一座则是纪念广州人民英勇反抗英国侵略者壮举的雕塑。
地名简介
洲头咀口岸位于珠江白鹅潭畔,是广州港客运服务总公司管辖的以经营水路客运业务为主的客运站。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口岸管理处一直实施对实施,广州洲头咀海关、边防检查站,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担负口岸的查验任务,办理出入境手续,至今上述单位仍然在该口岸办公。
历史
洲头咀记载着广州人民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光荣壮举。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一八四七年四月三日,英军派军舰驶入珠江,向清廷施加压力,提出租借河南洲头咀等无理要求,竟得到两广总督耆英的同意,五月十五日至十七日,英国侵略者派出测量队到洲头咀丈量土地,妄图恃强硬占。洲头咀人民得知后,在双洲书院集会。二十日,河南四十八乡共三千多人,前往英商馆示威,广州十多万市民纷纷起来支援。英国侵略者慑于广州人民的强烈反对,不得不停止对洲头咀的租借土地活动,洲头咀抗英斗争取得了彻底胜利。
广州靠河南岛西北的最尖端、濒临白鹅潭东岸处的洲头咀,原是不被人注目的荒漠堤岸,但却因几桩历史事件的聚焦而显赫起来。阿曼木帆船远航中国的终点港洲头咀建国前仍是一片滩涂荒芜之地,间杂水上居民栖息的水棚和简易码头之类的设施,建国后才开辟为通向港、澳、海口的航运码头。作为广州港务局港口区的所在地,相应兴建了一批办公楼、住宅群及服务性用途的建筑物,因而逐渐繁盛起来。近年来,在洲头咀的最西处,有的单位任意圈地,建起了酒楼、仓库等棚屋,严重影响该地区的环境观瞻和自然景观,同有着壮观历史背景的洲头咀的名声极不相称。
发展步伐
在世纪交替前后,海珠区为了配合广州市“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工作,整顿洲头咀环境成为其中一项重要工程。该工程于2001年9月20日动工,以迅雷不及掩耳的神奇速度,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拆迁建筑、平整土地、植树栽花、布置景点、兴建设施的全部工程。到同年10月18日,一座崭新的面积达2.3万平方米的洲头咀公园就诞生在美丽的白鹅潭岸边,成为“海珠十景”之一的“洲头烟波”的组成部分。
公园及纪念碑
洲头咀公园拥有亭台曲径,绿树婆娑,花香鸟语。胸径盈抱的细叶榕和木麻黄浓荫覆盖,挺拔的木棉树萌绽出英雄花朵,郁秀的白兰树溢袅出扑脸幽香。微风习习,涛声潺潺,正是市民消闲休憩、读书晨练的好地方。
从滨江西路踏进不设藩篱的公园时,扑入游人眼帘的是一座造型别致,风格庄严的丰碑。这座高约5.4米近似正方形的纪念碑立于阿曼苏丹国建国25周年纪念日(1995年11月18日),重修于2001年11月18日(环保年),正对着白鹅潭和白天鹅宾馆。
碑分三层,南面上层中间再现了苏哈尔号三桅木帆船的航行图。船髹白色,帆上绘有阿曼的国徽标志。右边是光芒四射的红太阳,象征着阿拉伯民族的和平使者,迎着惊涛骇浪,历尽千辛万苦向东方胜利航行。右上角绘有当时阿曼至广州的航线示意图,清楚地标示:当时木帆船由阿拉伯半岛东部的阿曼港口马斯喀特出发,经阿曼湾、阿拉伯海入印度洋,沿着印度、斯里兰卡海岸东行,进入马六甲海峡,绕过新加坡北上,经越南、湛江沿岸,直达广州。该碑中层刻有中文碑记,左右上角,分别刻有中国国徽和阿曼国徽。碑文曰:“以大慈大悲的安拉的名义。阿曼苏哈尔木帆船马斯喀特———广州航行纪念碑。公元1980年11月———1981年7月。发生在公元八世纪的辛巴达航行,使阿曼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和文化往来繁荣一时,苏哈尔港和广州遂成为两国交往的中心。为再现象征这一历史关系的辛巴尔航行,伟大的卡布斯·本·赛义德苏丹陛下下令采用原始的传统材料,建造一艘木船,命名为‘苏哈尔号’,从马斯喀特顺利航行至广州珠江,全程历时8个月。阿曼苏丹国民族遗产文化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共立此碑,永志两国友好。”碑的北面是阿拉伯文,图案和文字内容同南面的完全一样。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贞元年间(785~804),广州通过海上航行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活动就相当频繁,宰相贾耽所记录的唐代对外交通路线就有7条,其中以广州为起点,通过印度洋、阿拉伯半岛和东非洲沿岸的航线被称为“广州通海夷道”,其内容辑录在《新唐书·地理志》中。
《广州通海夷道》似是航海者从广州出发,抵达阿拉伯半岛的航海日志,详细地纪录了航船路经的国家、城市、航程和见闻。因列举的地名全是古称,与现行地名殊异,致使今天读者难于理解。曾昭璇教授着的《广州历史地理》书中的《唐广州通海夷道考》一节中作了考证和解读,清晰地描出了航行路线。具体是从广州出发,经香港、湛江、越南沿岸,通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途经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入阿拉伯海,到达位于阿拉伯半岛东部的阿曼国的马斯喀特、苏哈尔等港口城市,最后再经过波斯湾水域抵达波斯湾头的巴士拉。综观全航程,涉及的国名31个,地名12个,小国70多个,全程航线还包括了一段河陆联运。
历史人物及事件
黄萧养用兵之地
15世纪中期,广东出了一位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黄萧养,他的活动中心就在广州白鹅潭和洲头咀一带。
黄萧养,广东南海人,出生年月不详。据《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摘录的《明书·卷161》记载:明正统年间,黄萧养被诬为盗入狱。十三年(1448)黄越狱后,在广东起义,时南海、番禺、香山各县农民纷纷响应,投身义军,人数达10万之多,另拥有战船800多艘。义军先攻陷佛山,拥黄为顺天王,(有资料说称为东阳王,疑误。)年号东阳,进而攻入了广州城。又据清《廿二史札记·明代先后流贼》载,佥都御史杨信民巡抚至广东,“使人持谕入贼营招之”,企图分化瓦解起义军。杨猝死后,明室又命都督董兴前来“讨伐”。景泰元年(1450),两军对阵于广州,“贼舟千余艘,势甚炽,进至大洲,击贼,杀溺死者无算”。“萧养中流矢死,俘其父及党羽,皆伏诛。”清代广东番禺名士屈大均着的《广东新语·人语·盗》中录:“黄盗名萧养……。直犯广州,于五羊驿僭位,称东阳王,改授伪官百余人。珠江之南,有伪南汉离宫故址,增筑居之,船抵五羊门外。”
综合上述史料可知,黄萧养之义军勇猛异常,扩展迅速,很快就攻占了广州,把南汉的昌华别苑、刘王廪旧址(在今海珠区昌岗东路、江南大道中附近)修葺扩建为行宫,自封为王,把战船陈列于白鹅潭珠江前航道五仙门一带,前线指挥部就设在洲头咀。由于黄义军声势十分浩大,屈氏也不禁叹称“海寇之雄,莫过萧养”。虽然这次起义“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从起事、发展到失败仅两年光景,但这对动摇明朝社稷根基,唤起民众觉醒,无疑是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反抗英人
1847年,广州河南人民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英人企图强占洲头咀为租界的斗争,这场斗争获得了完全胜利,有力地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气焰和清廷的投降妥协势力,极大地鼓舞了广东人民向英国侵华势力作斗争的意志、信心和勇气。
1842年清廷与英国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后,英人为了扩展侵华,觊觎濒临白鹅潭、航道深阔,锁扼三江,具有战略地位的洲头咀,妄图夺为己有(当时沙面尚未沦为外国租界)。1847年,英国公使、香港总督德庇时以佛山等地群众殴打英侨为藉口,于4月3日指挥坚舰利炮侵入广州,提出“入城、租地、惩凶”三项无理要求,横蛮地要强占洲头咀为租界。当时清廷两广总督耆英卖国媚敌,居然允诺所求。不久,英人肆无忌惮地在洲头咀丈量土地,插旗志界。此荒唐举措激起了广州河南人民的义愤,迅速掀起了抗争的怒潮。河南48乡火速派出代表,齐集在双洲书院(旧址在今海珠区礼岗路,现湮没),共商对策。会议一致通过了如下3项决定:一、组织河南民众武装自卫队,誓保家园;二、派人到城郊各乡要求声援;三、起草《河南合堡四十八乡绅耆致英国领事官信稿》。3天后,组织各乡绅民代表3千多人,到对岸“十三行行商会所”游行示威,递交了义正辞严的抗议信。与此同时,广州城郊10万壮勇也举行游行示威,予以声援。随后又撰写了《河南乡绅呈大宪禀》、《河南合堡绅耆公启》等文件广为散发,组织新一轮的反对英人强蛮入侵的怒火狂涛,全省各地都纷纷奋起支援响应。在《省各乡士民公启》中提到鹿步司(河南属茭塘司)、沿海及西北各乡组织近百万乡众持戈待命,指出:“若英逆安分不入内地居住,我士民不必与之计较,倘一入内地居住,立即飞柬通知,齐心奔赴,使英逆一人不留,片帆不返,以伸公愤。”德庇时及耆英之流怯于公愤,只得知难而退,于5月25日宣布中止租地图谋,洲头咀民众抗英斗争终于赢得了伟大的胜利。
为了纪念中国近代史上这一壮举,在这一事件140周年之际,海珠区人民政府于1987年在滨江西路的洲头咀江岸上树立了一座名为《南溆风华》的抗英纪念浮雕,以激励广大群众的爱国主义热忱。该浮雕占地约100平方米,高约6米,宽约15米,在仿红米石基座上镶着18幅描金浮雕画,再现洲头咀群众抗英斗争的全过程。1999年市政部门对滨江路全线扩宽和进行高标准整饰,《南溆风华》浮雕暂被拆除,有关部门表示,今后将在适当地方重新修建。
登洲头咀
再现辛巴达航海
2006年,瑞典仿古商船“哥德堡”号重访广州,就停靠在洲头咀公园的码头,数十万的广州市民热情参观,传为一时佳话。而在洲头咀公园,面朝白鹅潭的显著位置,有一座造型别致的纪念碑,纪念着早在1200多年前,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与阿曼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
阿曼苏哈尔号木帆船马斯喀特-广州航行纪念碑” 分三层,上层再现了苏哈尔号三桅木帆船的航行图。光芒四射的红太阳,象征着阿拉伯民族的和平使者,迎着惊涛骇浪,历尽千辛万苦向东方胜利航行。上方还绘有当时阿曼至广州的航线示意图,清楚地标示:当时木帆船由阿拉伯半岛东部的阿曼港口马斯喀特出发,经阿曼湾、阿拉伯海入印度洋,沿着印度、斯里兰卡海岸东行,进入马六甲海峡,绕过新加坡北上,经越南、湛江沿岸,直达广州。马斯喀特港是古代中国和阿曼贸易的重要港口。
阿曼人是一支古老的航海民族。1200年前的公元8世纪,古代阿曼人建造的一艘大木船从阿曼重要商埠苏哈尔启航,航行6000余海里,历经千难万险抵达中国广州。他们的历险故事全都凝缩在辛巴达航行之中。辛巴达航行使阿曼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和文化往来繁荣一时,苏哈尔港和广州遂成为两国交往的中心。
为巩固和加强阿中传统友谊,阿曼人民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精心仿造了“苏哈尔”号木船。1980年11月23日,仿古木帆船“苏哈尔”号从马斯喀特启航,沿着古代阿拉伯航海家走过的航线,历经8个月(216天),于1981年7月1日抵达广州。
这段航行再现了《一千零一夜》里描述的辛巴达七次航海最后到达中国的故事,再次证实了广州早在唐代就是世界名港的历史。
为纪念此次活动,阿曼苏丹国民族遗产文化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于1995年在“苏哈尔号”登陆处白鹅潭南岸的洲头咀公园内建立纪念碑。后来,广州市又在洲头咀公园的中心,建造了一个巨型城雕,以一个高4米、重达26吨的巨型船锚实物为主景,反映洲头咀辉煌的航运历史。
合力抗英
而在洲头咀的东侧,还有一座纪念碑和雕塑,这又反映了十九世纪广州人民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历史。1847年,广州河南人民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英侵略者企图强占洲头咀为租界的斗争,这场斗争获得了完全胜利,有力地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气焰和清廷的投降妥协势力。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侵略者为了扩展侵华,觊觎濒临白鹅潭、航道深阔,锁扼三江,具有战略地位的洲头咀,妄图夺为己有(当时沙面尚未沦为外国租界)。1847年4月3日,英军派军舰驶入珠江,向清廷施加压力,提出租借河南洲头咀等无理要求,竟得到两广总督耆英的同意。
1847年5月15日至17日,英国侵略者派出测量队到洲头咀丈量土地,妄图恃强硬占。此荒唐举措激起了广州河南人民的义愤,迅速掀起了抗争的怒潮。河南48乡火速派出代表,齐集在双洲书院,共商对策。商定组织河南民众武装自卫队,誓保家园;并派人到城郊各乡要求声援;三天后,组织各乡绅民代表3000多人,到十三行游行示威,递交了义正词严的抗议信。与此同时,广州城郊10万壮勇也举行游行示威,予以声援。英国侵略者慑于广州人民的强烈反对,不得不停止对洲头咀的租借土地活动,洲头咀抗英斗争取得了彻底胜利。
1987年海珠区政府为纪念洲头咀人民抗英斗争140周年,在当年的滨江西公园内,修筑兴建了一座名为“南溆风华”的纪念雕塑和镌刻着“广州河南人民反抗英人租地斗争纪略”碑文的纪念碑。仿红米石基座上嵌镶着18幅耀眼的描金浮雕,形象地展现了洲头咀人民抗英斗争的全过程。不过,2002年时因滨江西路扩建,雕塑暂时被拆除。
2007年,洲头咀人民抗英斗争胜利160周年之际,在滨江西路小游园景观区重建了洲头咀的抗英纪念碑。据介绍,重建后的纪念碑与原纪念碑的设计理念很不一样,它主要通过“还我河山”等四幅浮雕图案生动地再现了洲头咀人民的抗英斗争事迹,不规则穿插的几何图形更巧妙地象征当年“反租地”斗争的过程。
错字
由于洲头咀的“咀”字,与“嘴”字同音,同义,所以一直有把洲头“咀”写作洲头“嘴”的错误。由于“嘴”字在文字使用中,比“咀”字多,所以有好多人都以为是“洲头嘴”,但其实正确写法是“洲头咀”。
公交车
10路 114路 123路 131A 236路 183路 226路 248路 25路 270路 288A 288路 31路 521锦东服装城班车 521路 530路 75路 79A 79路 9路 夜37路 夜3路 夜45路 夜7路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6 16:44
目录
概述
地名简介
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