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边门,贵阳古城“九门”之一。明初,在贵阳内城建好五门之后,
天启六年(1626年)又修了外城建了四门,
威清门,
六广门,洪边门、小东门。在多部记录贵阳历史的书籍中都可对“洪边门”的真名进行论证。
历史沿革
离
六广门不远,就在
贯城河的对岸,曾经老贵阳的东北角,还有“
九门四阁”中的一门:洪边门。洪边门作为贵阳老城东北大门,从此出城可直达曾经的水东宋氏洪边十二马头,留下了关于土司兴衰的历史故事。可惜,今天的贵阳人大多只知“红边门”,鲜有人知“洪边门”。
如今贵阳人口中的“红边门”,一般指代的是地名,即贵医附院后街的沙河街到
普陀路、友谊路交界口这一带。
在已经变成单行道的友谊路靠沙河街、贵乌南路一头,有个公交车站,站名就叫“红边门”,27、67路多条公交线路在此停靠。路面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
在这一带,除了贵乌南路一边还有一些比较老旧的院落,以及房屋夹缝中静静流淌的水沟,和河床干涸的贯城河外,几乎找不到其它什么历史遗迹。
时间回转到几百年前,这里早就已经有了街市。那时候,这一带还叫洪边街。清道光《
贵阳府志》:东北保街巷凡六,曰洪边街,一名灵官阁街,自南京街东北至洪边门,左有双水关巷口,右有灵官阁、白鹦庵,右有沿河巷口、老虎巷口。
可惜今日的红边门,再也不是原来景象。不仅彻底变换了景象,就连名字也都不一样了。
红边门附近沿着贯城河岸的巷子,因在“白鹦庵”一侧名为白鹦巷,现在的门牌上却为“白鹰巷”,而“红边门”的“真名”应该叫“洪边门”。
洪边门,贵阳古城“九门”之一。明初,在贵阳内城建好五门之后,天启六年(1626年)又修了外城建了四门,威清门,六广门,洪边门、小东门。在多部记录贵阳历史的书籍中都可对“洪边门”的真名进行论证。
《贵阳府志》中绘有《贵阳外城总图》,在贵阳外城正北方向是六广门,西面则是威清门,东面是新东门,东北角就是“洪边门”。
《黔诗纪略》载有一首题为《出洪边门》诗:“重来下马叩荆扉,半亩荒园蝶乱飞。桥北数家留过客,青山如旧主人非。”
如今“洪边门”变“红边门”,贵阳历史爱好者、贵阳
云岩区地方志办公室周诗若老人认为很可惜,“现在的标帜误把‘洪’字写成‘红’字,不符史实,建议有关部门更正为上。”
正如六广门因直通六广河而得名,洪边门也因直通“洪边十二马头”得以命名。
明初,宋阿重孙
宋钦与水西
霭翠归附明朝,明朝以二人同为贵州宣慰使,以鸭池河为界,分别为水东宋氏,水西安氏,是贵州历史上有名的四大土司之二。安氏冶水西十五则溪,宋氏治水东十二马头。
马头,据周诗若解释,这是一种集军、政、钱粮为一体的基层组织。每个马头由一名头人统领,负责管理数十个村寨,征收赋税,组织武装力量,既是地方管理者,也是驻地军队长官。
以“洪边”统领十二马头,则可追溯到元代。元代顺元路军民安抚司在(今
乌当区)长官司、洪边州,“洪边”一名几百年一直被沿用,《谈史方纪要》说:“洪边堡,府北十里,土司宋氏所据”;《贵阳府志》说:“洪边寨,在城北十五里。”
洪边十二马头,势力范围在今乌当区到开阳县一带。历史影响也相当深远,而今开阳县河丰乡马头寨,乌当区新堡乡马头寨,这一线还有很多叫马头的村寨,就是宋氏土司洪边十二马头沿袭演变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