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洪屋路(又称洪屋街)一带是法国殖民统治
广州湾时期
西营(今
霞山区)城市形成的最早街区,当然,与邻近现
东堤路、民治路、
逸仙路、
汉口路这片街区,乃至青岛路、
延安路和
海滨大道南相比,洪屋路的建筑物无论是外观、结构,或是街道的标准和市政设施都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这并不奇怪,原来解放前生活在这里的人本来就比其他街区的人穷苦,据史料显示和过去曾听洪屋路的老居民说过,解放以前,在洪屋路一带居住生活的人除了洪屋村的村民,其他的就是“咕喱”(码头工人、
搬运工)居多,或是外地逃难到“广州湾”谋生的穷人,住的地方多是
茅房,或是用废旧材料搭起的简易棚。后来聚居的人多了,慢慢才出现一些砖瓦结构的平房。
解放后,穷人的生活得到改善,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便陆续有人建起一些砖木结构的矮楼房,政府又在靠人民大道附近建了一些楼房宿舍,就是“水运公社”这一片。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市政府根据相关规划,就曾计划对洪屋路、
东堤路和
汉口路一带进行改造,开辟为霞山的环城路一段。后来洪屋路、东堤路和汉口路一带改造规划因市政府换届的原因而搁置至今,所以,洪屋路一带现在基本上保留了解放前的基本原貌。
一个城市需要有它的历史,有历史的城市才有底蕰,才有影响力。“
西营”(今
霞山区)是“
广州湾”城市形成的一个重要城区,当时,法国殖民者就是在“西营”设置了“
广州湾法国公使署”、“
广州湾法国警察署”等行政管理机关,而且客观上也促进了“西营”乃至整个“广州湾”的城市发展。作为“西营”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一部分,洪屋路一带聚居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居所都是全面反映当时的“西营”,乃至整个“广州湾”城市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洪屋路是“广州湾”历史其中的一个缩影,是不可缺少的一页。
“推进霞山区汉口路、洪屋路片区旧城改造,务求实质性进展”已经被写入《湛江市政府工作报告》2009年的工作日程中。霞山区
汉口路、
东堤路、洪屋路一带,将结合旧城改造,打造欧陆风情街,成为广东省湛江新的城市文化名片!
汉口路—东堤路—洪屋路片区位于广东湛江市霞山区东南部的沿海地段,是湛江最为古老的城区之一,历史悠久。 清朝末年,这里曾作为
广州湾法国殖民地
租界,现时仍遗留有大量的反映殖民地特点的
西式建筑,体现了当时流行的建筑风格,充满浓郁的文化氛围。20世纪90年代以前,该片区是城市核心区,是最为繁华的商业黄金地段之一。同时汉口路—东堤路—洪屋路也是霞山区城市内环路系统的组成部分,在城市交通组织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和时间推移,当地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严重老化,建筑结构危旧,道路破烂不堪,商业、居住功能逐渐衰退,逐渐成为城市中交通系统的瓶颈地段,当地居民工作、生活环境恶劣,社会矛盾非常突出,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和面貌,急需进行改造和更新。
为实施城市拓展与更新战略,将城市道路拓宽与历史街区保护有机结合,湛江市政府提出要适时编制《湛江市汉口路东堤路洪屋路“欧陆风情街”修建性详细规划》。并邀请拥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实际规划经验的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该项目的规划研究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