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小集》留下了
孙犁初踏
文学新路的足迹履痕。他试图走近并进入
城市工人生活,他是十分认真的,那热诚和努力叫人感动。他出身农村,已有的文学声名植根于农村。现在他面临着“写作生活的一个划界”。
作为革命战士,他人进城,思想随之进城。作为作家,他的心、他的笔也要进城。第一步就是文学视点、文学视域转移,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民转向工人。国初他那么急于下厂,争取采写城市工人生活的机会,有文学路标转移和他创作心理转移的背景。
他就是想尽快开辟和建构自己城市生活的文学观察面和点。由于他原有的农村视域视点根基深固,而新辟的城市视域视点暂时还很浅表单薄,自然而然又不得不然地,孙犁观察和感受城市生活,只能依托他驾轻就熟的农村生活平台,以熟悉的第一视点导引生疏的第二视点,借农村写作的灵感激发城市写作的灵感。他比照冀中的鱼苇之乡端村,来认识天津的工人区小刘庄(《小刘庄》)。
他联想勤劳节俭的农村老大娘和日夜摇动纺车才能赚到一双袜子的农村女孩子,来表现天津棉纺厂工人爱护国家财富反对浪费棉花纱布的增产节约行动(《节约》)。他连接劳作间隙的农民、作战前后的战士躺在林荫山坡上休息的情景,来描绘城市工人下班后回宿舍休息的情景(《宿舍》)。
写《挂甲寺渡口》风光,他着意点染海河里行驶着从冀中来的满载棉花的对艚大航船……劳动者的生活和心灵是容易相通的,孙犁写《津门小集》,使城与乡、工与农共守着审美情感的同一平台。
然而“生活不是十天半月就可以积累起来的”,孙犁深有所感地说。他更明白“把在农村积累的生活、感情,拿来写工人”只能是权宜之计,不得已而为之。写罢《津门小集》,由于主客观方面的种种原因,孙犁没能在狭义的城市文学和城市化文学的写作上继续前行。这条文学新路,本应是康庄大道,但对孙犁及与他相同出身背景的同辈作家而言,这又是一条过于生僻的新路。建国初期进城的解放区作家,包括文名已著的作家,真正走入工人区的没几人。孙犁毕竟认认真真走了第一遭。
留下了孙犁初踏文学新路的足迹履痕。他试图走近并进入城市工人生活,他是十分认真的,那热诚和努力叫人感动。他出身农村,已有的文学声名植根于
农村。《津门小集》写天津棉纺工人区和津郊农村的作品,对天津人民新的美的努力所作的
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