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博物馆(Taizhou Museum)是位于
江苏省泰州市
海陵区鼓楼南路文化中心297号的景点,创办于1958年4月1日,占地22000余平方米。
历史沿革
泰州博物馆1958年创建,原址位于
泰州市福音堂旧址。文革期间与图书馆、文化馆合并为
毛泽东思想宣传馆,1974年重新独立成馆。
1980年进行了第一次改扩建,有陈列楼两层,办公楼和库房楼四层,另有图书室、摄影室、综合办公楼三层,整体面积1700平方。
2006年因城市改造迁址青年北路20号办公,没有对外开放。2012年泰州市博物馆新馆建成,馆址位于泰州市鼓楼南路297号,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其中地上一、二、三层为展厅,四层为办公区,地下一层为库房区。
2024年8月,入选第五批国家二级博物馆名单。
展示内容
泰州市博物馆是一个以收藏历史文物为主的综合性博物馆。馆藏各类文物1万余件。其中己经经过鉴定的国家一、二、三级珍贵文物一千余件,文物藏品中,以
古代书画、明代服饰、六朝青瓷等最有特色,在国内博物馆界有较大的影响。古代书画藏品尺幅大、保存好、名家多,明代服饰在国内保存较多,共有300余件,它们均来源于泰州历来出土的明代墓葬之中,代表了明代中晚期中下阶层的服饰风貌。 泰州博物馆现有基本陈列两个,分别为《汉唐古郡 祥泰之州一一泰州历史文化陈列展》和《大明衣冠一一泰州明墓出土服饰陈列展》。
汉唐古郡 祥泰之州一一泰州历史文化陈列展
《汉唐古郡 祥泰之州一一泰州历史文化陈列展》分为“麋乡辟莱”、“汉唐古郡”、“祥泰之州”、“民生为道”、“近世风云”五个单元,紧扣泰州文化元素中“水”、“盐”、“税”、“教育”四个主题,通过大量精美文物和声光电、情景再现、模型、视频、绘画等高科技手段,展示出泰州自史前文化至民国时期的时代历史变迁。
1.泰州历史
泰州古称海阳,汉初,取“傍海而高,为海渚之陵”之意,设海陵县;东晋设海陵郡,南唐升元元年(937年)置州,取“国泰民安”之意,因名“泰州”。
古海陵县滨临黄海,土地肥沃,农产丰富,加之沿海居民自古以煮盐为业,形成许多盐场,“盐白粟红”便是当时海陵经济繁荣的真实写照。
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泰州自古以来人文荟萃、名贤辈出,如书法评论家
张怀瓘、教育家
胡瑗、“泰州学派”创始人
王艮、“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京剧艺术大师
梅兰芳等等,均是泰州历代文化名人中的杰出代表。此外,宋代名相吕夷简、晏殊、范仲淹、抗金英雄岳飞、农民领袖张士诚、评话宗师柳敬亭、《桃花扇》作者孔尚任等人,也曾在此或主政或兴业,并且留下了诸多珍宝。
2.重点文物简介
雄性麋鹿骨架亚化石
这是一具完整的雄性麋鹿骨架亚化石,
麋鹿是一种鹿科大型食草动物,因头脸像马、角像鹿、颈像骆驼、尾像驴,故又称“四不像”,早年的泰州水网密布,是著名的“麋鹿之乡”。1976年冬,泰州南郊向阳河工地出土了包括头骨、下颌骨、颈椎骨、肩胛骨、前肢骨、后肢骨、肋骨、胸骨、脊椎骨、尾骨等74件麋鹿化石,后经专家修复,形成了这具目前世界上唯一保存完整的雄性麋鹿骨架亚化石标本,经鉴定这件骨骼亚化石的主人死亡年龄在7岁以上,生活的年代约在6、7千年前。
青釉莲瓣纹盖罐
这件1994年出土的
青釉莲瓣纹盖罐为国家一级文物,其通高28厘米,最大腹径28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16厘米。盖罐通体施青釉,釉质肥厚,色泽晶莹,足部有流釉聚点,底部不施釉。罐的肩部有六只桥形系,两两相对的一组,单只相对的一组。肩部、腹部和胫部都有美丽的花纹:肩部有覆莲纹两重各十三瓣,腹部为一圈忍冬纹,胫部为仰莲纹十五瓣。它还带有一只完整的盖,盖上有正方形的纽,方形纽内中央有一圆孔;盖面上同样也有精美莲瓣纹两重各八瓣。罐体质地坚密,烧成温度很高,造型圆浑,古朴庄重,体型较大,是同类青釉瓷器中难得一见的珍品。
青釉莲瓣纹十系罐
青釉莲瓣纹十系罐于1974年出土于泰州西郊,罐高29.3厘米、腹径28.8厘米,平口沿,上腹部微鼓,下腹斜直内收,平底。肩部附有4个双条形竖系和6个桥形横系。4双条形竖系等距离平均安装,6个桥形系则分为一单一双对称安插其间,立于罐肩部的10个系,制作精致规整,是陶瓷工匠们将实用与装饰巧妙结合的典范。此罐釉质莹润,器形独特,出土时罐内有2枚“太货六铢”钱,可断定此罐年代约为陈代末年,加之陈代的墓葬在长江下游发现极少,十系罐的出土显得弥足珍贵,是稀有的艺术珍品。
《泰州重展筑子城记》碑
南唐初年,海陵县升格为州,取通泰之义,定名为“泰州”,第一任泰州知州为褚仁规,建州之始,褚仁规带领州民,大兴土木,重新构筑城池,并撰写碑文刻石纪念,然而泰州古代地方文献并没有对此记文的著录,直到1955年《泰州重展筑子城记》出土于泰州北城垣,向我们讲述了千年前海陵县升格为泰州及当时泰州的一些往事,补充、修正了泰州筑城的历史,对我国城市建筑史研究有重要的资料价值。
徐守信石砚
此砚台于1958年出土于北宋著名道士
徐守信墓中,砚台直径28厘米,通高5厘米,砚台背面中央微凹,四周留有一圈类似瓷器圈足的边沿。砚台正面,有一约浅边沿,边沿内侧,以半周为起点和终点凿一弧形凹槽,形成细细的一弯月牙形砚池,用以贮墨。砚石颜色青灰,细辨可见石纹隐约,遇水后则石纹清晰可见,有粗细不等的黑色花纹,状如人眉,或长或短,或宽或窄,边缘处还有晕散;另有细密的灰白纹伴其旁。从这些石纹来看,此砚应属歙砚中非常珍贵的“眉子纹”砚石。
清刘荣庆盔甲
这件盔甲为清武状元
刘荣庆所有,刘荣庆,字崇碧,清泰州姜堰镇(今泰州市姜堰区)人,大清乾隆甲辰科武状元,历任御前带刀侍卫、总兵、都督等职,一生驰骋疆场,立下赫赫战功,胞弟刘国庆,亦为乾隆年间
武状元,兄弟二人先后高中武状元,其间只隔一科,世人誉为“三科两状元”,这在中国科举史上绝无仅有,在当时更是传为美谈。
大明衣冠一一泰州明墓出土服饰陈列展
《大明衣冠一一泰州明墓出土服饰陈列展》是从泰州地区出土的众多明代服饰遗物中,遴选出官吏、命妇、士人、百姓等各式各样的服饰进行展出加以多媒体、场景再现、幻影成像等互动手法,展现了泰州明代晚期的社会服饰风貌。
1、明代服饰简介
明代是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以服饰华丽,等级森严且品种多样闻名于世。而泰州作为当时我国重要的产盐基地和商业城市,富足的生活和独特的浇浆墓形制使得大量的明代服饰得以保存至今,其数量、种类之多为全国罕见,为我们了解明代三百年间官员、士大夫、百姓的服饰风尚打开了一扇大门。
2、徐蕃夫妇墓简介
泰州地区发现的明代墓葬众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1980年发现的徐蕃夫妇墓,徐蕃,泰州人,明嘉靖时工部右侍郎,其妻张盘龙为刑部郎中张存简之女,徐蕃墓为夫妻合葬墓,墓中为一椁两棺,棺以柏木制成,棺身漆成黑色,棺、椁及两棺间用桐油、石灰搅拌后填塞。尸体以花缎包裹后放进棺中,尸下垫灯草,椁外浇以石灰糯米浆,在上层浇浆上再堆起高大的封土堆;正是得益于浇浆墓这种特有的墓葬形制,使整个墓葬处于相对恒温恒湿的环境中,才使得徐蕃夫妇遗体及随葬服饰历经500余年而不朽。
3、重点文物
革带
革带为中国古代官员服饰的一种礼仪用带,这幅革带出土于泰州胡玉墓,带鞓用质地坚硬的牛皮制成,革带虽有残损,但可清楚看出以绿色素缎包裹,古称“绿鞓”。根据明代律令,带銙材质是区别官阶身份的标志,如四品官用素金銙。胡玉墓出土的带跨用鎏金厚铜片做框,内嵌柏木,就是史载中的“素金銙”,这与其陕西布政司右参议的四品官职身份相称的。
素缎麒麟纹补服
这件驼黄色织麒麟素缎补服出土于徐蕃夫妇墓,为徐妻张盘龙入殓时所穿。
补服为驼黄色,盘领右衽,宽袖。前胸和后背各缀补边长32厘米的浅玉色织麒麟补子,补子中间为麒麟,上部为云纹,下部为海水、山峰、双胜、如意云、银锭等纹样。在明清两代,诰命补服所用的补子纹样一般以其丈夫或儿子的官品为准,张盘龙身为淑人,是三品命妇,例应穿着孔雀纹补服,而在明代,麒麟纹补服只有皇亲国戚及皇帝身边仪卫才能穿,因此这件麒麟补服应为赐服类,对了解明代服饰制度有所帮助。
驼黄色朵梅纹花缎裙
这件浅驼黄色朵梅纹花缎女裙同样出土于徐蕃夫妇墓,腰用双层白棉布做成,两端缝布带系结,带长五十厘米。裙身左右各打6道褶,正中开衩,用朵梅纹花缎制成,保存完好。明代妇女们的下裳一般都是裙子。明代裙子的整体纹样和颜色都要素静、淡雅得多。“裙拖六幅湘江水”,一般裙子都是用六幅布制作,后来到了裙幅采用八幅,腰间细褶数十,行动辄如水纹。裙上的纹样,也更讲究,朵梅纹是我国传统纹样,明代女裙中以之作为连续图案,非常精美。
褡护
明代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因而在明代服饰中保留了许多北方游牧民族服装元素。比如这件泰州明墓中出土的褡护,褡护又称“答忽”,是一种背心,原为元代北方男子骑马时所穿,其形制为半臂式或无袖背心式,用厚实的织物制成,有的还纳有棉絮,穿在身上有利保暖,明代士庶男子沿用了此种款式,在泰州明墓中的发现正可印证。
方巾
明代服饰等级森严,其中最能反映时代特征的当属方巾。方巾也称四方平定巾,是明代儒生所戴的一种便帽,因四角皆方而得名。以黑色纱罗制成。据史料记载,明初建国,杨维桢见太祖,戴着这种头巾上殿,太祖问他头巾的名字,杨维桢谄谀道:“此四方平定巾也。”太祖听后觉得吉利,便规定为儒士、生员及监生等人的专用头巾。
泰博馆藏书画
在泰州馆藏的作品中,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一些明清书画名家之作,画艺精良,画幅巨大,画面优美,保存完好,堪称精品。泰州历史上名贤辈出,人文荟萃,地方人士书画技艺传承有绪,一些书画名家往来泰州,或寓居,或小住,致使泰州收藏较丰。特别是泰州城在晚清时期少有兵火,一批文人商贾避居泰州,有不少藏品在此传世。这些流传下来的书画有相当一部分被泰州博物馆珍藏。
李鱓《玉兰海棠图》
《玉兰海棠图》,长193厘米,宽105厘米,该图绘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已近古稀之年的画家可能是看到了玉兰和海棠开放后,触景生情,画完后,他回顾了自己的艺事生涯,想到了当前的生活状态,于是意犹未尽地在画的左上方题写了一诗——“少年囊笔走蓬瀛,垂老甘棠种海滨。无复心情画姚魏,何如人索玉兰春?”
郑板桥《墨竹图》
郑板桥《墨竹》横幅,创作于乾隆丁丑(1757年),图中墨竹纤细清秀,幼嫩的枝叶散漫开来,有长短区分,有疏密表现,带有变化,支撑了主要画面的竹枝笔意简洁却有味,寥寥数笔让纸面有了生命力。在这幅《墨竹》图的左侧还有题诗,这是郑板桥画作的一大特色。他几乎每画必题,所题的字体,是他研创的“六分半书”, 其杂糅真草隶篆等书体,根据整体内容进行摆布和调整,形容了特殊的美学意趣。画中题诗中有“扬州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上巳初”之句,诗中说时令菜——鲥鱼要煮烂为宜,题诗中说鲥鱼要以竹笋来配,表现了郑板桥对美食亦有精研,而所提到的竹笋无疑起到了过度作用,它既契合了画面主题,又使画面中多了几分人间烟火气息。
历年展览
临时展览,顾名思义即是有别于固定陈列而临时性展出的短期展览。临时展览具有展出周期短、选题自由、题材更新快、时效性强等特点,是对博物馆展示陈列的有益补充。临时展览紧密结合社会热点,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收藏及时的展现给观众,让观众每次来博物馆参观都有新的内容。近年来泰州博物馆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坚持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结合馆藏特色,基于精品意识于2015年至今先后举办各类临时展览共计30余场次。
社会教育
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是当今博物馆的一项重要职能。博物馆拥有宝贵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的丰富资源,通过研究发掘、陈列展示,在向人们传播社会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进行生动的爱国主义、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教育。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博物馆开始由收藏中心向传播知识文化的教育中心转变,许多博物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思想品德教育基地。
信息与宣传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行业信息化发展迅速,引发了博物馆收藏、研究、保护、展示等功能在实现途径和手段上的重大变革。博物馆的工作从实体领域扩展到数字领域,形成了实体、虚拟和虚实结合并存的全新工作局面。为此我们陆续推出了官网、微博、微信,并为观众提供基于微信平台的语音导览,目前已初见成效。
文创
近年来,泰州市博物馆深入挖掘馆藏文物内涵,结合泰州地方特色,与“泰禾之声”、“古华艺术品”、“城色文创”等文创公司合作,开发了“花鸟通景”系列文创、墨竹图台屏、“梅兰芳华”、“柴墟娃娃”等深受观众喜爱的文创精品,满足了人们“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愿望,打造博物馆“最后一个展厅”。
截止目前,泰州市博物馆已开发各类文创商品百余种,通过文创产品的开发,泰州市博物馆将继续发挥博物馆文化传播职能,不断推出文创精品吸引社会公众对博物馆的关注,让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的现代生活。
服务指南
公交线路
乘坐603路、15路至泰州市图书馆站下向北步行250米
或乘坐10路、游2路、15路、603路至泰州市交通局站下向南步行260米
乘坐10路、104路至市财政局向东350米再向南240米
开放时间
周二~周日 上午 9:00~下午 17:00(下午 4:30 停止入场)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正常开放)
门票价格
免费对外开放
所获荣誉
2022年7月,泰州市博物馆申报的“为国抡贤——泰州科举院试文化文物展”荣获江苏省2022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省级重点推介项目。
博物馆地址
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鼓楼南路文化中心2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