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果沙拐枣(学名:Calligonum junceum (Fisch. et Mey.) Litv. )是是蓼科,沙拐枣属
灌木,株高可达100厘米。多分枝,枝开展,老枝黄灰色或淡褐色,
叶片线形,托叶鞘膜质,淡黄色。花生叶腋,较稠密;花梗中下部有关节;
花被片宽卵形,鲜时白色,瘦果椭圆形,幼果淡黄色、淡红色或红色,成熟果淡黄色、黄褐色或红褐色。4-6月开花,5-7月结果。
灌木,高40-100厘米。多分枝,枝开展,老枝黄灰色或淡褐色,呈“之”字形拐曲;
幼枝灰绿色,有关节,节间长1-3厘米。叶线形,长3-6毫米,与托叶鞘分离;托叶鞘膜质,淡黄色。
花通常2-4朵,生叶腋,较稠密;
花梗长3-5毫米,中下部有关节;花被片宽卵形,鲜时白色,背部中央绿色,干后淡黄色。
瘦果椭圆形,不扭转,肋较宽,每肋有刺3行;刺密,柔软,外罩一层薄膜呈泡状果;果圆球形或宽椭圆形,长9-12毫米,宽7-10毫米,幼果淡黄色、淡红色或红色,成熟果淡黄色、黄褐色或红褐色。花期4-6月,果期5-7月。
分布于中国
内蒙古和新疆。蒙古和哈萨克斯坦也有分布。生长在海拔300-800米的洪积扇的
砾石荒漠。
圃地的选择:选盐碱轻、地下水位低、便于排灌的细沙土最为理想。
育苗地为新平整的沙丘地,沙质土,0-40厘米土层的有机质含量仅有0.19-0.37%,pH值为5.4-5.6。
种子处理:泡果沙拐枣种子的果皮强度
木质化,坚硬。用脱去果翅或刺毛的干种子播种(因种皮上具有芽孔,水分还是能够进入种皮内被胚芽吸收的),一般半月左右可出齐苗,效果较好。
播种:四月上、中旬进行
春播。平整好的育苗地,播前先浇水。待水下渗后,即可开沟播种。采用行距30厘米的单行式条播,播幅8厘米左右,播深3-4厘米。播种量每亩20千克。
插穗选择、处理:冬季,选择粗0.4厘米以上的一年生
萌蘖条,截成长30-40厘米的插穗。为使插穗保水,并起到软化皮层的作用,将插穗用湿沙埋藏。翌春四月上旬扦插前,将插穗在凉水中浸泡三昼夜,使其充分吸水。按20厘米×40厘米的株行距扦插。
播种幼苗期的管理:泡果沙拐枣幼苗生长迅速,以6月中旬至8月中旬高生长最快,占年高生长量的60%左右,这时地下部分生长也快。因此,在幼苗生长的最初3个月内,每隔30-40天浅灌一次水,以后不再浇水。因幼苗怕涝,若灌水量较大或积水时间较长,常引起根腐病而成片死亡。在苗高4-6厘米,时,进行间苗及定苗工作,按5厘米的株距留苗。在整个苗期松土除草3次,以保持地表疏松。
扦插幼苗期的管理:扦插后立即浇水。插后一周,补灌一次水,以满足插穗早期生根对水分之需求。整个苗期灌水2-3次,灌水间隔时间45天左右(视土壤
墒情、天气状况而定),每次灌水量宜小。九月底幼苗地上部分生长停止。
泡果沙拐枣是典型的荒漠和半荒漠植物。该植物外主根深至地下3米以下。水平根系长、适应性强、繁殖力强、对干旱与流沙环境具有较强适应性等特点.所以适于在流动、半流动沙丘和平沙滩地上造林,泡果沙拐枣是荒漠地区的防风固沙植物之一。此外,心形沙拐枣除了对
防风固沙、改善沙漠戈壁小气候有重大作用外,还具有多种经济用途。其嫩枝是羊与骆驼喜食的饲料。绿枝含有单宁酸,可提取单宁;枝干坚硬,可作为制作纤维板的原料;也是优良的薪炭材,发热量较高;此外,还是一种蜜源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