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智威
文学家
释智威(?—680),俗姓蒋,母朱氏,唐代缙云县壶镇镇金竹村人。相传前身为南朝梁、陈间著名文学家徐陵(507—583),家世业儒,自幼聪明异常。其父教他读书,他不仅过目不忘,而且理解常出新意。
简介
小小年纪就经史百家无所不熟,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因为智威“天与多能,富有辞藻”(北宋释赞宁《大宋高僧传》、北宋释衡敬《天台九祖传》等),所以“年十八,为本郡(学)堂长”
(南宋释志磐《佛祖统记》)。智威年纪轻轻就荣任一郡之最高学校的堂长,已属罕有,而古今佛教有关史籍关于智威身世及出家的因由、过程,更弥漫着浓浓的离奇和神秘。南宋释志磐在《佛祖统记》中说:智威“年十八,为本郡(学)堂长。父母令归纳妇,路逢梵僧谓之曰:‘少年何意欲违昔日重誓耶?’因示其‘五愿’曰:‘一愿临终正念;二愿不堕三途;三愿人中托生;四愿童真出家;五愿不为俗流之僧。’盖前身为徐陵,听智者讲经,深有诣人,对智者亲立此愿。师闻愿已,不复还家,即往投国清投章安为师。”
嗣法国清
智威到天台山国清寺礼章安为师后,受具足戒,认真修持《妙法莲华经》、《大智度论》、《大涅架经》和台宗“三大部”、“五小部”等台宗佛典,日修夜禅,咨受心要,年复—年,终于定慧俱发,即证“法华三昧”。
章安大师有大慧、明旷、吉藏、道素、弘景、智威等六大高徒和众多弟子。但天台宗以《妙法莲华经》为宗经,把证“法华三昧”作为追求的神圣目标及嗣承祖位的重要条件。所以,在632(唐贞观六年)八月七日,年届七十二岁的章安大师在国清寺圆寂后,智威理所当然地成了章安大师的嗣法弟子和台宗的新一代祖师。
“632(唐贞观六年)八月,灌顶(即章安)寂于国清寺,智威继其后住持国清寺”(《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天台山》)。入唐后,台宗佛教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甚至是生死存亡的大考验。智威大师带领僧众苦心谋划,励精图治,努力促进佛教天台宗及国清寺在艰难的厄运中奋进,使天台宗及其祖庭国清寺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最后终于跨越过了佛教天台宗创立和发展以来的第一个危机时期。
飞杖卜胜
智威大师主持“国清寺”后的第43年(公元674年,即高宗上元六年),他认为要大力弘扬天台宗佛法,就应该在立足祖庭“国清寺”寺的同时,必须走出天台山,主动到外地拓展道场,教化百姓,竭力扩大天台宗佛法影响。《佛祖统记》对智威向外开拓弘法道场一事有如此神话般的“飞杖l-胜”之记载:
“唐(高宗)上元六年,(智威大师)欲卜胜地说法度人。执锡而誓日:‘锡止之处即吾住所’,其锡自国清飞至苍岭普通山(台婺分界),可五百里,以隘狭不容广众,凌空再掷,至轩辕炼丹山。师既戾止。翦棘刈茅,班荆为座,聚石为徒。昼讲夜禅,手写藏典。于是名其地日法华。”
智威大师在天台山国清寺手执锡杖凌空一掷,即飞越五百里至苍岭普通山,再掷又数十里达轩辕炼丹山后,根据缙云县《云滩(今壶镇陶滩)陶氏宗谱》中所收集的,缙云北宋宣和三年进士詹宗益写的《舍惠明寺记》记载,这里发生了——个“陶公夫妇施舍别墅作为智威大师最初弘法寺字”的动人故事。故事说:
“邑东六十里有惠明寺……初有异僧号法华尊者,由天台越缙邑东苍岭,以锡杖飞卜,缘地于仙石山之阳,乃乡人讳雷,字仲震,陶公之别墅也。谒而请日:‘余卜创寺基,而缘属公墅,愿为此丘主,能捐弗贰乎?’公初有难色,淑配朱氏谕之日:‘吾与君享有余饶,所乏者嗣耳,厚积何为哉?舍此以成善事,倘若获嗣,尚足以自给。’乃乐从。遂将附近田九千六百余秧,盖以田地山塘,东起石龙头;西界仙人岭;南至高堪,今黄婆堰;北抵山里塘山岗,约二里许舍之,寺遂告成焉。”
当然此故事无其它佐证,但缙云云滩陶氏的迁缙始祖陶温虽系后周年间(954—960)“因别业在缙东之滩,遂迁居焉”(《云滩陶氏宗谱》)。“别业”置于何时?是隋、是唐,还是更后都没有记录。所以这个故事的真假,给人们想象和理解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
卓锡法华
智威大师卓锡弘法的轩辕炼丹山就是今缙云县县城东北二十七公里的壶镇镇塘川村东的惠明寺山。据有关记载,轩辕炼丹山又名炼丹山(明成化《处州府志》,乾隆、道光《缙云县志》)、法华山(康熙23年、光绪《缙云县志》及《佛祖统记》等)、石釜山(康熙11年《缙云县志》)、仙石山(《舍惠明寺记》)、惠明寺山(民间俗称)等等。1999年所编的《缙云县地名志》进一步明确:“法华山在(缙云)县城东北27公里壶镇塘川村东(石龙头)。”
经过智威大师的辛劳和僧俗众人的努力,呈现在人们面前新的弘法道场——法华山之法华寺,“梵宫静宇,轮奂晕飞,胜概供乐,红尘不染,隐然一方真境也”(《舍惠明寺己》)。
智威大师卓锡法华寺弘法的消息一传开,附近府县的学者居士纷纷前来从学。《佛祖统记》言当时之盛曰:
“既而学者自来,习禅者三百人,听讲者七百众,常分九处安居。”
据记载,当时不仅向智威大师从学修禅者众多,而且大师的弘法场面非常神奇和壮观:
“师身长七尺,骨法古秀。每登座有紫云覆顶,状如宝盖,鸟雀旁止,有同家畜”(《佛祖统记》)。
正因为智威大师每登座都有“紫云覆顶,状如宝盖”,所以人们尊之为“法华尊者”。
特别有意思的是智威大师在法华山还有许许多多的灵验之事,如:
“众苦乏水,浚一石井才三尺深,日给千众冬夏无竭;法华至仙居上阪(智威大师弘法缙云时的仙居分道场)约八十里。师每日往返。斋粥禅讲未尝少违,咸谓有神足通。”(《佛相。统记》)。
“灵异所钟,仓常自满,油常自来,众徒安享,未尝告乏”(《舍惠明寺记》)。
三尺石井之水日给千众不竭、日往返八十里(合一百六十里,每小时十里计,需十六小时)而两地的斋粥禅讲从无担搁、“天来仓自来油”(壶镇一带传说)诸此等等,智威大师真可谓是神通广大的菩萨了。
另据《佛祖统记》记载,智威大师在圆寂时也出了许多的奇事:
“永隆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趺坐禅堂而化,异香七日不歇(自上元初建寺。至永隆初入灭。才七年耳)是日众见坐逝于寺。而上阪之人见师赴檀越舍,至人起灭其不可测识若此。”
在缙云法华寺圆寂后,却还在近百里外的仙居看到智威大师“赴檀越舍”,趺坐禅堂而化却“异香七日不歇”,能不使人额首称奇吗?
智威大师从唐高宗上元六年(674)卓锡缙云法华山弘法,至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圆寂,在天台宗佛教的缙云祖庭——法华寺前后弘法七年。嗣法弟子为被尊为台宗七祖的天宫慧威”[13]禅师,两师并称“二威”,智威称“大威”,慧威称“小威”。
智威大师富有辞藻,著有《桃岩寺碑》、《头陀寺碑》等,经论传世已稀,敦煌出土有大师所著的《六门陀罗尼经论广释》—卷。
在智威大师圆寂二百多年后的吴越王钱鏐,鉴于智威大师对佛教及天台宗发展所作的巨大努力和重要贡献,谥他为“玄达尊者” 。
法华寺兴衰
智威大师的弘法道场法华寺屡有兴衰。先湮没于唐末,1008年(宋大中祥符元年)重建,更名为惠明寺。1121年(宋宣和三年)二月,方腊部将霍成富率部攻陷缙云,寺宇诸胜惨遭焚毁。云滩陶氏河公即率众鼎力复成。后又败湮,1745年(清乾隆十年)再建大殿、山门各三间,厢房六间。1858年(清咸丰八年)四月至1863(同治二年)正月间,太平军陷缙云,寺字又遭兵燹,仅存断垣残壁。1925(民国十四年),佛徒又致力募捐重建部分殿宇。1949年后,厢房等分配无房农户居住,时光流逝,风侵雨蚀,殿字一度破败不堪。 现已重建,香火兴旺。
史籍记载
释智威。姓蒋氏缙云人也。颖脱尘蒙心游物表。少事师于轩辕氏炼丹山。闻天台宗教盛。遂负笈往沃洲石城寺。亲灌顶禅师求请心要。既而得一融道体二居宗。定慧方均寂照相半。虽云自了急在利他。天与多能富有辞藻。着桃岩寺碑与头陀寺碑。气度相表。后以法眼付授慧威焉。时传威是徐陵后身。其利智雄才断可知矣。又释慧威。姓留氏。东阳人也。总角之年露其旧习。抉开爱网。径入空门。不滞一方仍参三益。闻缙云大威禅师盛行禅法。裹足造焉。刻志忘劳睹威墙奥。一日千里罔不推称。至有成业时谓小威。然其乐静居山罕交人事。指教门人不少。杰出者左溪玄朗矣威常修止观匪弃光阴。说与行而并驰。语将默而齐贯。落落然汪汪然。人无得名焉。
【《宋高僧传》卷第六】
参考资料
释智威.香港宝莲禅寺佛教传播网.
壶镇的名刹.佛教导航.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9 13:33
目录
概述
简介
嗣法国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