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麦菜(学名:Lactuca sativa var. asparagina L.H.Bailey ex Holub)是菊科、莴苣属一年生至二年生直立草本。茎单生,基部叶密生,无柄,长披针形,顶端急尖,瘦果倒披针形。
形态特征
一年生至二年生直立草本。光滑无毛。茎单生,粗壮。
基部叶密生,无柄,长披针形,顶端急尖,基部渐狭半抱茎,波状、有锯齿或羽状分裂,淡绿色。
头状花序多数,舌状花,黄色。
瘦果倒披针形。
产地生境
原产
地中海沿岸,由野生种驯化而来。传入中国的历史较悠久,东南沿海的大城市栽培较多,近年来栽培面积迅速扩大。
育植技术
选种:在种植油麦菜的过程中要重视品种的选择,应选择适应雨水多、湿度大、抗病能力强和产量高的品种。现阶段使用较多的品种为无斑油麦菜和大尖叶等。
在栽培的前期阶段,要选择地膜覆盖的方式进行防草栽培。由于每年的7-8 月间紫外线比较强,尤其是晴天或雨后的大太阳易造成地膜温度较高,油麦菜的叶片很容易受到伤害,影响其品质。在此阶段需用大棚遮挡[1],后期可以进行裸露栽种,以此降低种植的风险。
育苗:建议选择钢架大棚,也可以选取小拱棚,大棚栽种的目的是防雨和遮阳。育苗棚中的土壤要求疏松、肥沃,含有有机质,同时具有保水和保肥的功能。在播种之前需要加入适量腐熟的有机肥料和复合肥料,在充分搅拌的基础上对土壤进行科学的消毒。
要使用专业的育苗基质,同时加入一定量的复合肥料,充分搅拌之后再用水打湿,之后装盘备用。选用120孔的育苗盘最为合适,还要注意使用适合的苗床。在播种前15天使用一定的药量进行喷洒,之后用塑料薄膜盖严床土表面,闷5-7天后解开薄膜。
种子的处理:油麦菜发芽的温度为15-22℃,为了保证出苗的整齐,应该对种子进行催芽处理。将种子装入网袋中在水中浸泡5-6小时,取出后用湿毛巾或纱布进行包裹,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催芽。
播种:一般情况下采用撒播,将种子和干细土以1∶2的比例搅拌均匀之后撒到床面上,注意不能太密,影响油麦菜苗的生长,造成弱苗。播种后用石谷子和细沙土进行覆盖,对厚度也有一定的要求。之后及时洒水防止苗期病虫害,最后使用薄膜覆盖起到保温保湿的作用。
苗期管理:播种后需要密切观察幼苗出土的情况,当幼苗70%出土时要及时揭开地膜,同时控制温度,避免幼苗徒长。遇晴天高温时要及时增加通风的时间,避免温度太高影响幼苗健康生长。在幼苗出齐后的7天结合生长情况适当增加苗肥,必要时适当施入尿素等,提高幼苗的抗病能力。
整地施肥:在每年的冬季进行深耕翻土,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定植前要施入腐熟的有机肥和复合肥。如需覆膜,要在淋透雨水之后及时覆盖地膜,等到晴天再进行定植。
定植:前期温度低时,苗龄30天左右即可定植,中后期温度升高,在苗龄25天时进行定植。定植的时间一般选择在5月上旬到8月下旬雨后晴天的下午进行最好,定植的密度保持在4-8行之间。
田间管理:油麦菜具有根系浅、吸收能力较差、耗水量较多、比较喜欢潮湿地区的特点。在定植后要进行浇水保证湿润,之后结合天气情况再进行适当的浇水,如遇连续晴天需要及时浇水,时刻关注油麦菜苗的生长情况,结合中耕松土,为根系的生长奠定基础。再结合田间生长的实际情况喷施叶面肥,增加叶片的厚度和叶片颜色,增强抵抗力。在雨水比较多的季节,应重视预防性用药的使用,避免霜霉病的出现。发现病害要及时用药,避免大面积的扩散,造成产量的降低。
采收:不同的季节油麦菜的生长周期也不相同,通常在定植后的25-45天内进行采收。其中,5-6月份温度较低时,生长期为40-45天采收效果较好;7月份温度较高时,生长期为25-30天,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采收。在进行采收的过程中从基部将整株割下,之后装筐上市。
病虫防治
病害
发病条件:主要发病条件是土质粘重、地势低洼,阴雨连绵,浇水过多,空气湿度、土壤湿度较大,植株间距较小,通风透气性较差,缺少光照,中耕除草不及时,氮肥过量等因素都会引起霜霉病的高发。适宜发病的温度为16~20℃。
发病症状:幼苗发病,可造成幼苗退绿发黄,萎蔫枯死;成株染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近圆形或多角形病斑,呈淡黄色,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湿度较大时,叶片背部病斑上生有白色霉状物,严重时叶片上部也会出现白色霉层。进一步发展后,病斑连片,呈黄褐色,导致叶片枯死。如防治不及时,病菌会浸染茎部,出现黑茎,后期茎部枯死。
防治方法:要尽量选择地势偏高或平坦、土质疏松,病害较少、发病率较低的地块,提高灌排水能力。优选抗病品种,合理控制好栽培密度,适时间苗补苗,及时中耕除草,提高植株间的通透性能,利于采光透气。遇到连日阴雨或雨水较多季节,要及时排水排涝,以降低田间湿度。要小浇水,严禁大水猛浇猛灌。增施有机底肥,均衡施肥,做到不偏施、少施、过量施肥。
发病后,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9%烯酰·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喷雾防治,7~8天喷一次,连喷2~3次,可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发病条件:主要发病条件有春夏交替时温暖湿润,秋季多雾、多雨、多露;夏季高温,空气湿度较大,且夜间温度高于20℃时,易造成病害高发。同时,养分不足,植株生长较弱,或氮肥过量,施肥过多造成植株徒长也会引发病害的高发。
发病症状:发病后,叶片表面出现圆形、近圆形至不规则水渍状病斑,直径2~10mm,呈浅褐色。中央灰白色,边缘黄褐色至暗褐色。后期病斑逐渐扩大连成片状,湿度较大时病斑上生有灰色霉状物,叶片萎枯变干死亡。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发现病株及时拔出带出田外集中做无害化处理。科学浇水施肥,浇水宜在早晨或上午进行,避免大水漫灌。高温高湿天气要少施或不施氮肥,并要适量施加磷、钾肥,促进植株长势健壮,以提高自身抗病能力。
发病后,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0%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8%波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
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等喷施防治,严重发病的地块可用阿米西达进行灌根,能有效控制病害。
发病条件:主要发病条件有地势较低,连茬连作,田间过于密植,植株间距过小,通风采光不良,灌排能力较差,相对湿度较高,偏施氮肥等都是菌核病高发的诱因。相对湿度高于85%,温度在15~20℃时,有利于菌核萌发和菌丝生长及子囊盘产生。当田间相对湿度低于70%,发病率及发病症状明显减轻。
发病症状:发病后,茎基部出现水渍状病斑,后期病斑扩展,呈褐色,茎基软腐或纵裂。湿度过大时,病斑表面密生棉絮状白色菌丝体,后形成白色菌核。进一步发展后,变为黑色鼠粪状黑色颗粒状的菌核。导致病株叶片萎蔫至全株枯死。
防治方法:首选抗病品种,播种前可进行种衣剂处理或用10%盐水漂种2~3次,能有效减少种子带菌率。科学轮作,整地要精细彻底,作物残株要带出田外集中处理。合理控制田间密度,提高植株间的通风、透气及采光性,多雨时节要及时清沟防渍,提高排水排涝能力,利于降低田间湿度。均衡施肥,保持养分适度,确保植株健壮。
发病后,可用50%甲基硫菌灵500倍液、90%多菌灵800倍液+活力素750倍液、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喷施防治,一周喷一次,连喷2~3次。严重时可3~5天喷施一次。
虫害
虫害特点:以成虫和若虫群居于叶背、花梗或嫩茎上,并吸食汁液为生,分泌蜜露布满叶面,影响光合作用。虫害发生后,幼叶向下畸形卷缩,嫩茎、花梗受害弯曲,植株矮小弱化,轻则影响良好植株生长,严重时可造成植株枯萎死亡,影响产量,蚜虫还可传播病毒病。
防治方法:及时清除田间及周围杂草,保护蚜虫天敌,如瓢虫、食蚜蝇、蜘蛛、草蛉等。也可利用蚜虫具有趋光性特点,进行诱杀。利用天敌及趋光诱杀两种方法既有效又环保,符合绿色农业的发展理念。虫害初发时,可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0%虫螨灵3000倍液,或10%多来宝乳剂1000倍液等喷施防治,7~8天喷一次,连用2~3次,建议几种药液交替使用,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影响杀虫效果。
主要价值
油麦菜是一种叶用莴苣,并含多种营养成分。每100克油麦菜含维生素A894国际单位,居菜类前列;油麦菜还富含抗坏血酸和叶酸, 抗坏血酸能刺激人体的连血机能,促进血中胆固醇转化,使血脂下降:叶酸能保护心血管。油麦菜含钙比莴笋高近一倍。油麦菜比较适合素炒或凉拌,食之均嫩脆,清香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