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猝倒病
植物病害
油菜猝倒病为害幼苗,在接近地面的幼茎上产生水渍状斑,然后变黄、腐烂、变褐萎缩。病重时病菌很快折倒,病轻者仍能继续生长。空气潮湿时,病部表面可密生棉絮状菌丝
为害症状
油菜出苗后,在茎基部近地面处产生水渍状斑,后缢缩折倒,湿度大时病部或土表生白色棉絮状物,即病菌菌丝、孢囊梗和孢子囊。
病原形态特征
瓜果腐霉(Phthium aphanidermatum(Eds.)Fitzp.),属鞭毛菌亚门真菌。菌丝体生长繁茂,呈白色棉絮状。菌丝无色,无隔膜,直径2.3~7.1μm。菌丝与孢囊梗区别不明显。孢子囊丝状或分枝裂瓣状,或呈不规则膨大,大小63~725×4.9~14.8μm。泡囊球形,内含6~26个游动孢子。藏卵器球形,直径14.9~34.8μm。雄器袋状至宽棍状,同丝或异丝生,多为1个,大小5.6~15.4×7.4~10μm。卵孢子球形,平滑,不满器,直径14.0~22.0μm。该菌在年平均气温高的地方出现频率较高。
传播途径和发病
病菌以卵孢子在12~18cm表土层越冬,并在土中长期存活。翌春,遇有适宜条件萌发产生孢子囊,以游动孢子或直接长出芽管侵入寄主。此外,在土中营腐生生活的菌丝也可产生孢子囊,以游动孢子侵染幼苗引起猝倒。田间的再侵染主要靠病苗上产出孢子囊及游动孢子,借灌溉水或雨水溅附到贴近地面的根茎上引致更严重的损失。病菌侵入后,在皮层薄壁细胞中扩展,菌丝蔓延于细胞间或细胞内,后在病组织内形成卵孢子越冬。病菌生长适宜温度15~16℃,适宜发病地温10℃,温度高于30℃受到抑制,低温对寄主生长不利,但病菌尚能活动,尤其是育苗期出现低温、高湿条件,利于发病。当幼苗子叶养分基本用完,新根尚未扎实之前是感病期,这时真叶未抽出,碳水化合物不能迅速增加,抗病力弱,遇有雨、雪等连阴天或寒流侵袭,地温低,光合作用弱,幼苗呼吸作用增强,消耗加大,致幼茎细胞伸长,细胞壁变薄病菌乘机侵入,因此,该病主要在幼苗长出1~2片叶之前发生。
防治方法
(1)选用耐低温、抗寒性强的品种。如陇油2号、蓉油3号、江盐1号、豫油2号等。
(2)可用种子重量0.2%的40%拌种双粉剂拌种或土壤处理。药剂处理土壤方法参见大豆猝倒病。必要时可喷洒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3.2%恶甲水剂300倍液、95%恶霉灵精品40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400倍液,每㎡喷对好的药液2~3L。
(3)合理密植,及时排水、排渍,降低田间湿度,防止湿气滞留。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28 15:35
目录
概述
为害症状
病原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