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桐黑斑病
植物病害
油桐黑斑病是由油桐尾孢菌引起的、发生在油桐的病害。为害叶片和果实,病叶初出现褐色小斑,逐渐发展成圆形或受叶脉限制而成为多角形,病叶正面病部呈褐色或暗褐色,背面黄褐色,有时多数病斑连结成大块枯斑,严重时全叶枯死;果实染病后,初期成淡褐色圆斑,随病斑发展,纵向扩展较快,最后形成椭圆形的黑色硬疤。
病原特征
油桐黑斑病病原为油桐尾孢菌(学名:Cercospora aleuritides Miyake),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暗色孢科、尾孢属真菌。病菌分生孢子梗丛生,淡褐色,单细胞或有1—5个分隔,大小为(22—65)微米×(4—5.5)微米。分生孢子倒棒形或鞭状,直或弯曲,无色,有2—12个分隔,大小为(25—13.5)微米×(2.5—5.0)微米。有性世代为油桐球腔菌(学名:Mycosphaerella aleuritidis (Miyake) Ou),属子囊菌亚门腔菌纲、座囊菌目、座囊菌科、球腔菌属真菌。子囊座丛生或单生,以叶的下表面为多,球形,黑色,直径为60—100微米,孔口处有乳头状突起;子囊束生,圆筒形至棍棒形,(35—45)微米×(6—7)微米;子囊孢子无色、椭圆形,双细胞,上细胞稍大,(9—15)微米×(2.5—3.2)微米,成双行排列。
为害症状
病叶初期出现褐色小斑,逐渐发展扩大,由于受叶脉的限制成多角形,背面尤为明显。叶正面病部呈褐色或暗褐色,背面黄褐色,有时多数病斑连结成大块枯斑,严重时全叶枯焦。后期在高湿条件下,病斑上长灰黑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果实染病后,初期成淡褐色圆斑,随病斑扩展,纵向扩展较快,横向扩展较慢,最后形成椭圆形的黑色硬疤,病疤稍凹陷,有些皱纹。在病斑上也长有病原菌的子实体。
侵染循环
病原菌在病叶和病果内越冬,翌春形成子囊壳。子囊孢子成熟后,借气流传播,侵染新叶,形成叶斑。叶斑上产生分生孢子,以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油桐果实形后,病菌借气流传播侵染果实。
流行规律
油桐生长期内,病害可陆续发生。7—8月果实开始发病,9—10月为发病高峰,引起早期落叶落果。三年桐和千年桐均可发生,但三年桐发病严重,三年桐中的葡萄桐更为严重。千年桐发病较轻。一般油桐林密度大,湿度高病害易流行。
防治方法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1-03 12:28
目录
概述
病原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