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事变
清代撒拉族反清起义
清代光绪年间甘肃河湟地区撒拉族回族穆斯林的反清斗争,发生在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背景
华寺门宦的马如彪要改革该门宦的一些礼仪,引起其叔即华寺门宦重要头人马永琳等的反对。从此华寺门宦分成两派,马永琳一派被称为“老派”,马如彪一派被称为“新派”。两派经常发生摩擦。
光绪二十年(1894)秋,以韩努力阿訇为首的“老派”与以韩穆萨阿訇为首的“新派”因讲经争执,发生械斗。在教争发生之初,“新派”向循化厅上诉,官府袒护“老派”,歧视“新派”,不予处理。械斗发生后,河州镇总兵汤彦和派马永瑞和马永琳兄弟前往循化调解,马永琳暗中支持循化“老派”头人韩努力,调解无效。
第二年,两派斗争愈烈,陕甘总督杨昌浚派西宁知府陈嘉绩和道员徐锡祺等前往查办,一改从前护“老派”、抑“新派”的政策,进入循化厅城后,便将“老派”腊月保等11人在城头“枭首示众”,激起“老派”群众无比愤怒,在韩努力领导下,万余群众从阴历三月初八起围攻循化厅城,揭开了河湟反清起义的序幕。
经过
清军在镇压起义中“不分新老,一律剿办”,于是两派停止教争,联合起来共同反抗,起义迅猛展开。继循化起义后,马永琳率众在河州围攻州城。自三月至九月间,狄道马维翰、海原李昌发、西宁韩文秀、化隆马成林、乐都冶主麻、哆吧马大头三三、大通刘四伏、北大通(今门源)刘辅等先后奋起响应,起义群众达10多万人。
起义发生后,甘肃全省震动。因地方镇压不力,清廷将总督杨昌浚“革职留任”,继而令其回籍,调喀什噶尔提督董福祥督办甘肃军务,董率部从北京前往镇压。十月中旬,董部抵达河州,派先行官马安良诱降起义首领,并每日出队搜缉,先后将马永琳、周七十、马显文、闵伏英等600余人杀害。
镇压河州起义后,董福祥令其部将何得彪、张铭新率部于十二月间扑向西宁府属地区。因清廷兵力巨增,且枪炮精良,起义者虽然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但西宁南川、北川、哆吧、北大通、米拉沟、巴暖营等处起义军据点相继失守。在镇压起义过程中清军“肆行杀戮,所部弁兵,任意淫掳,惨不可言”。
起义平息后,董福祥命令其部下马福禄处理“河湟善后”,马率其部“安宁军”大肆屠杀起义群众近3万人,韩文秀、马大头三三、马成林、冶主麻等重要首领均遭诛杀。光绪二十二年(1896)阴历二月,起义军余部转战于青海柴达木和河西等地。由刘四伏带领的万余起义军退往河西后,又转移到新疆罗布泊。在甘州南山活动的起义者坚持到九月最后失败。
影响
这次起义历时1年半,削弱了清朝在甘肃的统治力量,清廷也承认“此次回乱由地方官审断不公而引起”。
评价
这些起义虽终告失败,但充分显示了撒拉族人民反抗封建压迫的英勇斗争精神。
参考资料
历史沿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24 15:50
目录
概述
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