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坐落在河北省
衡水市桃城区、
冀州区两区境内,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也是
华北平原唯一保持沼泽、水域、滩涂、草甸和森林等完整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163.65平方公里,现湖泊面积75平方公里。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以内陆淡水湿地生态系统和国家一、二级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属淡水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
历史沿革
2000年7月,被
国家林业局和省政府批准为河北省衡水湖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3年12月被河北省科技厅、省委宣传部、省科学技术协会、省教育厅联合命名为“河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2004年5月被河北省委宣传部、省妇联、团省委、省教育厅、省环保局、省广电局命名为“河北省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基地”。
2004年7月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衡水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基地”。
2004年9月被河北省保护母亲河领导小组命名为“河北省青少年生态环境教育基地”。
2005年国务院批准的《湿地保护计划工程》中,将衡水湖列为“国家重点投资的自然保护区”。
2005年10月被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确定为“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
2005年
国家林业局正式向联合国申报把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列为
国际重要湿地。
2005年实施的“引岳入衡”工程开创了湖水水质历年最优、水位高程历年之最。
2005年全年到湖旅游人数突破2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2008年2月2日被公推为“燕赵最美的湿地”。
2012年3月22日,经国家体育总局批准,2012·衡水湖国际马拉松比赛将于9月22日在冀中明珠衡水市举行。起、终点及主要赛道都将选在衡水湖畔。
2013年9月21日在衡水市举行第二届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
2016年1月,国家旅游局和环保部拟认定河北省衡水市衡水湖景区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2021年11月,入选第一批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名单。
2021年12月,入选2021年河北省智慧景区示范点创建单位名单。
2023年11月3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河北衡水湖湿地候鸟重要栖息地入选。
地理环境
位置
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地理坐标范围为东经115°27′50″~115°42′51″,北纬37°31′40″~37°41′56″。衡水湖紧邻东湖大道(106国道),交通便利,处在环京津、环渤海、沿
京九铁路的位置,距北京和天津均为200多公里,距
黄骅港距离为190多公里,周边300公里以内有石家庄、太原、郑州、济南四个省会城市,及26个地级市,集铁路、公路、通讯枢纽为一体,被著名社会经济学家
费孝通先生称为黄金十字交叉处。
地质
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第四基底构造,处于新华夏系衡-邢东隆起东侧的威县-武邑断裂带附近。湖区及东部以亚粘土和粘土为主,中隔堤以轻亚粘土为主。从地质时期的第四纪全新世以来,衡水湖经历了三个大的演变发展阶段,即早全新世温凉稍湿的湖泊形成阶段,中全新世温暖湿润的扩展阶段及晚全新世温凉偏干的收缩阶段。从环境演变的阶段来看,衡水湖形成今日的湿地生态环境,具有自然性、稀有性、典型性和生态脆弱等特点。
气候
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0℃,年降雨量518.9mm。
土壤
衡水湖周边土壤为潮土,成土母质为河流沉积物,沙、壤、粘质俱全。
区域范围
衡水湖为东、西两个湖区,涉及93个自然村,7032公顷耕地,5.84万人。最大蓄水量1.88亿立方米。衡水市冀州区冀州镇北关村北的南北堤称作西围堤,以此堤为界,西边的称西湖,又叫滞洪区;东边的称为东湖,又叫蓄水区。西湖面积32.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9米,其中西岸23米,地势较高,高程较一致,可容水0.65亿立方米,除丰水年份外,一般不蓄水或短时间蓄水,以便种植五谷或一季小麦;东湖面积42.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8米,其中东岸22.5米,担负着较大的引、排、蓄灌任务。从冀州南关闸至大赵闸的东湖湖底有一条低洼地带。从南桥闸向东北方向延伸至魏屯镇王口村的湖堤,称作小湖隔堤,以这条堤为界,把东湖又分为大湖和小湖,堤北的称大湖,堤南的称小湖,小湖面积不大,仅有10.1平方公里,地势最洼,可容水3200万立方米,在缺水年份用此蓄水。
保护目标
保护对象
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内陆淡水湿地生态系统和国家一、二级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
植物资源
(1)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有75科235属382种,其中苔藓植物3科4属4种,蕨类植物3科3属5种,裸子植物1科1属1种,其中其他为被子植物68科227属372种。
(2)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生植物生长优良,其中常见的大型水生植物共有27属37种,其它浮游植物201种。优势种主要为世界广布种,其次为温带种,区系植物出现明显的跨带现象,在不同的植被带内由许多相同的种类组成相似的群落,具有显著的隐域性特点。
(3)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陆生植物区系地理成分以温带为主,世界广布种、热带分布种等各种类型均有分布,也表现出其地理成分的多样性。本区草本类型占主要地位,温带特征显著。自然保护区植物中木本植物仅有柽柳科柽柳属、杨柳科柳属、豆科洋槐属等少量种类。
(4)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带性植被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群落结构一般比较简单,由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组成,很少见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林下灌木、草本植物较多。
动物资源
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物群带有明显的古北界动物特色,东洋界成分开始向北渗透。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鉴定的各种野生动物有549种,其中:
(1)鸟类:334种,分属于17目48科。
(2)鱼类:34种,分属于8目14科31属,以鲫鱼、鲢鱼、鲤鱼、鲶鱼、草鱼等为主。
(3)哺乳类:20种,分属于5目10科,以中、小型兽类为主。
(4)爬行类:22种,分属于2目4科4属7种和爬行动物2目5科10属15种。
(5)昆虫:416种,分属于15目102科。
(6)浮游动物174种:隶属于3门5纲18目90属,其中原生动物门共3纲13目41属66种,担轮动物门共1纲1目19属49种,节肢动物门1纲4目30属59种。
(7)底栖动物23种。隶属3门4纲8目20属,其中环节动物门1纲3属3种,软体动物门1纲5属7种,节肢动物门2纲12属13种。
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中保护种类较多,在《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鸟类有7种,它们是黑鹳、东方白鹳、丹顶鹤、白鹤、金雕、白肩雕、大鸨;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鸟类有46种,有大天鹅、小天鹅、鸳鸯、灰鹤、白枕鹤、蓑羽鹤、黄嘴白鹭、白琵鹭、白额雁、花田鸡、斑嘴鹈鹕、[黑]鸢、凤头蜂鹰、苍鹰、雀鹰、松雀鹰、毛脚、灰脸鹰、乌雕、秃鹫、白尾鹞、草原鹞、鹊鹞、白腹鹞、鹗、猎隼、游隼、燕隼、灰背隼、红脚隼、黄爪隼、红隼、长耳、短耳等。
由此可见,衡水湖自然保护区是华北平原鸟类保护的重要基地,是开展鸟类及湿地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科研和监测的理想场所,也是影响中国鸟类种群数量的重要地区之一。
(以上数据截止到2013年)
新增野生鸟类
2023年12月22日,据新华社报道,记者从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局获悉,保护区工作人员在近日进行野生动物监测时,发现一种地区新增野生鸟类。经专家鉴别,确定为“三有”保护动物(即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长尾鸭。
旅游信息
古遗址
1、冀州古城址
位于旧城北部,自北关村西北500米处向西南方向延伸2000多米。据考证,古城建于西
汉高帝年间(约公元前201年-180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汉时,该城城周十二里。北宋时,将城周扩大到二十五里。元、明、清各朝也曾增修。千百年来,由于风化和洪水侵袭,古城墙已残缺不全、起起伏伏、断断续续,给人以历史变迁的苍凉之感。现古城墙高三至五米,基底宽三十米,顶面宽四米。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北关村东北300米处。据传,古时在冀州城北有一座山,在此常出现海市蜃楼幻景,可以隐隐看见亭台楼阁悬于空中,“初旭微霞,水云相映”,犹如仙境,被传为三个仙山之一的紫微山。明朝时冀州州守常命人将此云幻奇景绘图以传,嘉靖年间一位冀州官吏召集能工巧匠,依照海市蜃楼幻景,在州城东北修建竹林寺,香火极盛,后因洪水冲击等原因而毁废。清朝末年,当地百姓曾自行投资,在遗址上重新修建竹林寺,但也早已毁坏。遗址原来三面环水,南面有一狭长通道与岸连接,衡水湖蓄水后,通道没入水中,遗址成为湖中一岛。1993年北关村在古遗址上建了一座殿。古寺内铜佛像原在冀县文化馆保藏,十年动乱期间被砸毁,现只存竹林寺碑,由衡水市冀州区文物所收藏。
古碑刻
1、竹林寺碑
原在冀州镇北关村东北方向的竹林寺遗址上,现由市文保所收藏。碑长1.16米、宽0.6米、厚0.22米,只有半截可辨字迹。据旧志记载,碑记为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刻,其文为“冀为古郡城,内外不少名刹,东有
泰宁,西有开元,南有南禅,而称为最盛者咸以此之竹林寺为首焉。”此碑为国家三级文物。
原在
小寨乡南尉迟村东南300米处,现由市文保所收藏。此碑为青石,长1.06米,宽0.55米,厚0.1米。历城范李撰文,谭杰刻石,楷书。碑文记载明嘉靖六年(公元1520年)洪水情况:“滹沱、滏阳交会泛滥,遂东流于此,汇而为潭。厥后,诸水频固,而此潭益深。”碑文中还载有“村人谓其中有神物居之”等。此碑大部分保存完好。
3、三友柏碑
三友柏碑原在旧城文庙内,现存于
冀州中学。据清康熙年间《冀州志》称:“柏偏于殿之右旁,一身三干,苍古异常,未考植于何代,知州陈素以三友命名,有文勒石,镌文浅,日久莫辨。”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冀州州守
陈嘉会作《三友柏记》云:“侯欲惠柏之祥乎?柏之种植未考何代。昔侯淡仙陈公心异是木,勒石以记颜曰:‘三友柏’。并称之为‘柏瑞’”。此柏毁于兵火,但“三友柏”碑今仍存,阳面刻有“三友柏”三个行书大字,阴面刻有《三友柏碑记》楷书碑文,碑文清晰,碑高七尺二寸,宽二尺七寸,厚七寸四分。
古石雕
1、大石磨
石磨原在北关竹林寺,两扇,每扇厚43厘米,直径164厘米,磨眼直径23厘米。相传
袁绍坐冀州的时候,冀州城内一个名叫李三娘的仙女,每逢双日在城外海子里用此水磨磨面,每逢单日就趁着夜色骑着神牛给老百姓送面粉。据考证,此磨为汉代水碓磨。现于兵法城保存。
2、石井栏
原位于冀州镇刘家埝村东300米。经考证,此石刻为唐代开元年间造的井口。该石井栏外呈正方形,内呈圆形,两面空白,两面有字,刻字右起竖写,每面有字30行,每行满格14字,共约720字,除标题、镌刻年代外,由序言、诗颂、井主和施主姓名几部分组成。该石似为义井井口,义井颂碑文为楷书阴刻。现石刻已移至冀州镇二铺竹林寺内,保存较完好,为国家三级文物。
3、边仙姑石像
位于旧城文化馆原址院内。为明代石雕,头部断裂并有磕伤。石像高175厘米、宽48厘米、厚45厘米,面部端庄,神态和善,留有长发,胸部露铠甲,稳坐,两手置于膝部,右手紧握宝剑,左手手心向上,食指指向下方,右脚踩龟、龙。造型逼真,立体感强。
古墓葬
1、南门古墓
坐落在旧城南门东侧20米处。据旧志载:“南门内左有
张耳祠,宋建隆中立,元末兵废,遗址尚存,下有张耳墓。”张耳系西汉初王侯,封于冀州。1982年3月,河北省文物局进行了发掘,墓葬为一砖砌多室墓,墓室、墓道都用瓷砖砌筑,已被严重破坏,墓室内仅残留陶器碎片。据专家分析,此墓年代为东汉晚期,非张耳之墓。
2、西元头墓
坐落在旧城西1公里,封土高5米,东西长40米,南北长31米,占地面积1240平方米。据旧志记载:“西元头村东北有元
渤海郡吴泽世庆墓志,孙郑李村南有老娘墓、元东陆先生冯复墓碑。”当地群众将此墓俗称为袁绍的“四女坟”。1968年有人于封土西南角挖出一道砖墙,后被有关部门制止,并将砖墙埋好。1981年上半年又有动土现象,但破坏不严重,封土基本完好。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前冢
坐落在冀州旧城北七里,封土高10米,占地面积380平方米。建国初,有人将前冢挖一洞,发现里面有砖砌墓室,墓砖有20斤、24斤、40斤三种,墓道高6尺,宽4尺多,弯曲不直,里面有很多墓室,后用土掩埋。冢上原有一座菩萨庙,庙内有一铁钟,钟上铸有“道光三年重修”字样。十年动乱期间,庙被拆除。1969年此墓又遭人为破坏,出土文物有金镂玉衣片、铜器、陶器等,被鉴定为汉代文物。此墓虽遭部分破坏,但仍有一部分保存完好,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4、后冢
位于前冢北二里,冢高14米,东西、南北各长60米,占地3600平方米,地下物尚未遭破坏。据分析,可能是汉墓。后冢封土比前冢高大得多,其埋藏文物应更为丰富。此冢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自然保护区内发现的文物较多,其中委托衡水市文物保管所代管的文物有:国家二级文物4件,均为汉代文物;国家三级文物9件,其中汉代文物2件,唐代文物1件,金代文物3件,明代文物1件;尚未确定年代的文物2件。在衡水市冀州区文保所保存的文物有:汉代文物239件(片),金代文物1件,尚未确定年代的文物5件,其中最珍贵的是汉代金缕玉衣片。衡水市冀州区旅游局受文保所委托,也保藏有许多文物,有自仰韶、半坡文化以后历代遗存文物,数量较多,由于未经文物部门鉴定,文物的具体年代尚未确定。
生态价值
衡水湖具有蓄洪防涝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降解环境污染等功能,它不但造福衡水人民,而且对调解周边乃至京津地区的气候、改善生态环境起到重要作用,她还是
南水北调的调蓄水源地,为衡水及周边地市提供饮用水和工农业用水,发挥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巨大。
参考资料
新区概况.衡水滨湖新区管理委员会.2020-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