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乌(学名:Cinclus cinclus)是河乌科河乌属
鸟类。身长17-20厘米,翼展25-30厘米,体重55-75克,雌雄体色相似,额、头顶、头侧、颈、上背暗棕褐色,肩部、腰部和尾上覆羽基部灰色,近羽端黑褐色,羽缘灰色,腰背部具不甚明显的鱼鳞状斑纹。两眼上缘及后下缘白色,形成眼周不连续的白环。翼褐色,羽缘浅淡。尾与翼羽色相同。但缺少淡色羽缘。颏、喉及胸白色,形成下体前部一块明显的锥形白斑;下体余部深栗褐色;两胁、腋羽及翼下覆羽与腹部同色,虹膜暗褐;嘴黑色;跗跖、趾、爪黑褐色。
形态特征
河乌身长17 - 20厘米,翼展25 - 30厘米,体重55 - 75克,寿命8年。
雄鸟:白色型:额、头顶、后颈、上背暗棕褐色,具苍白色端缘;下背至尾上覆羽石板灰色,具隐现的暗色斑纹。翅褐色,羽衣外翈具石板灰色羽缘。尾羽褐灰色。眼圈灰白色;眼先、耳羽棕褐色。颏、喉、胸白色;腹、胁浓棕褐沾黑褐色;尾下覆羽灰褐色;腋羽、翅下覆羽褐色,羽端灰色。
褐色型:上体似白色型,但额至后颈色较浅淡。颏、喉、胸暗棕褐色;腹、胁、尾下覆羽暗褐色,后者沾灰、羽缘色淡。雌鸟:与雄鸟形态相似。
幼鸟(白色型):额至尾上覆羽暗石板灰色,羽缘黑褐,形成鳞状斑纹。翅羽黑褐,具灰色外缘及灰白色端缘。颏至胸污白色,具褐色细点斑,胸部较著;腹、胁灰褐,腹中央污白沾土棕色。
幼鸟(褐色型):上体羽色与白色型成鸟相似。下体颏、喉、胸棕褐色,具灰白端缘;下体余部暗棕褐色。
虹膜暗褐;嘴黑色;跗蹠和趾成鸟暗褐、幼鸟淡黄褐色。
河乌体羽丰满,嘴细长而尖,翼和尾均短,嘴和腿似鸫,羽毛不透水。鼻孔上有一可活动的盖,眼有第三层眼睑,这些都适应于半水栖生活。
栖息环境
栖息于1500米以上的森林及开阔区域清澈而湍急的山间溪流。在部分地区有季节性垂直迁移。
生活习性
河乌单个或成对活动于山间河流中,沿河流上下飞行,从不到河流两岸的树上停息。成对活动时,常一个在前边飞,另一个紧随其后飞去,边飞边发出“za-,za-”的叫声,飞行紧贴水面直线飞进,每次飞行50 米左右就停落大石上并很快跳入水中觅食,在石上停息时常有屈腿下蹲、点头,翘尾动作,遇惊时飞行速度较快,发出急促的“za.za.za.za.”声顺原活动方向飞去或折转向相反方向飞去。
在河流浅水处涉水向乱石缝中寻食,深水处则潜水钻入大石缝中寻食。潜水能力很强,可在流速每秒为5-8米的水流中逆水前进。主要以动物性食物为食,身体常上下点动,作振翅炫耀。善游泳及潜水,头从水中冒起如瓶塞。活动于山间河流两岸的大石上或倒木上,从不远离河流而飞往他处,也很少上河岸地上活动,遇惊及受到干扰时,亦只是沿河流水面而上、下飞,遇河流转弯处亦不从空中取截径飞行。能在水面浮游,也能在水底潜走。飞翔较迅速,飞行路线呈直线状。在距水面较近处活动,飞行距离常很短,往往由一块岩石飞到另一块岩石上。如中途遇见人,能很快地转向相反的方向,顺河川飞走。能突然潜入水中,在急流中行走,或作短距离的浮游。河乌通常成对活动,贴水面飞行,冬季聚成小群常以2-7只在河道的冰洞及不冻水域活动、觅食。
在水底砾石间或水面上及河滩的砾石中找寻食物,主食水生昆虫及其他幼虫,也以水生小形无脊椎动物为食。此外也吃野生植物如蓼科、禾本科等的种子、树叶,小鱼、甲壳类、蜘蛛、蜗牛等。
分布范围
分布于
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
安道尔、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比利时、不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中国、克罗地亚、捷克共和国、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格鲁吉亚、德国、希腊、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拉克、爱尔兰、意大利、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黎巴嫩、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蒙古、黑山、摩洛哥、缅甸、尼泊尔、荷兰、挪威、巴基斯坦、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英国、乌兹别克斯坦。
地区灭绝:塞浦路斯。旅鸟:法罗群岛、马耳他、突尼斯。
繁殖方式
每年4-7月繁殖,一年一窝。巢筑在水边岩石下或树根下,呈圆屋顶状。巢材为草根、草茎、羊毛、纸片、苔藓、桦树皮、阔叶树叶子及一些蕨类植物;每窝卵4-5枚,纯白色,由雌鸟孵卵,孵卵期16-18天;雌雄亲鸟共同育雏,育雏期23天。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8年8月9日——无危(LC)。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注:河乌图册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