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下村
江西芦溪县银河镇下辖村
河下村为一地名,在我国江西省、广东省、江苏省、山西省以及河南省都有同名村庄,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以及当地政策规划不同,在发展建设方面,各个村庄存在差别
概况
江西省萍乡市银河镇河下村地处芦溪县北面,紧临320国道。截止到2008年12月,下辖5个自然村,设有14个村民小组,农户922户,人口3786人。13个党小组,有党员99名,团员48人。全村有耕地面积1800亩,山地面积732亩,林场200亩,小型水库一座,人均耕地0.48亩。河下村几千亩无公害蔬菜基地,被评为省级无公害蔬菜基地,主要蔬菜产品有茄子、黄瓜、辣椒、芹菜。其中“银凤早茄”、“ 银凤青椒”、“ 银凤黄瓜”等品种被评为省级无公害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乘着建设新农村的春风,河下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狠抓基层组织建设,社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集体经济得到不断的壮大,2007年全年集体经济收入达3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5400元,村阵地建设不断得以完善。
新农村经济建设
进入21世纪以来,河下村支部一班人从群众的生产生活上狠下功夫,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西城桥新农村示范点被评为“全市百户市范点”,提前在全镇实行“三通”,即通水泥路、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同时,村支部带领党员积极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双向承诺、联户帮带等系列活动,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方位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党员王义萍自筹资金30余万元,创办了养殖场,在自主创业的同时,帮助村里跑市场、跑路子,不但解决附近群众劳动就业的问题,而且为村创造了集体经济收入。为提高村民种养技能,村每年聘请市、县专家现场讲座,发放技术资料1000余册。成立了党员种养示范基地,从2000年到2008年,全村每年蔬菜种植面积达1800余亩,年收入达2000万元以上,发展种养户约700户。
精神文明建设
在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同时,河下村不断加强全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首先在坚持依法依德治村中,注重对广大村民的教育,充分利用农闲时节,以村民大会的形式邀请市、镇司法人员来宣传各种法律法规,使村民法制意识明显增强。其次是大力构筑精神文明载体。在村支部设立了党员活动中心,定期召开会议宣传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另外充分利用党员电教中心有组织、有计划播放群众喜闻乐见的电教片。再是坚持易风移俗与树新风结合,提倡丧事简办,喜事新办;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创建活动。“帮扶弱势群众,构建和谐家园”是该村工作的主旋律,逢年过节,村里都要给十几户困难户、贫困户送去5000元救助金和日常生活用品,让他们切实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关爱,对80岁以上老人每年发放50元健康慰问金。在全村大力倡导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人们发现,家庭关系和睦了,邻里关系和谐了,干群关系融洽了,到处呈现一派祥和、文明、知礼、事业发达的蓬勃景象。
党建工作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关系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贯彻执行,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河下村支部紧紧抓住党建这个关键不放松,在阵地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上做文章,不断扩充新鲜血液。
一是多方筹资,建成一块强阵地。2007—2008年间,该村共投资50余万元,对村支部活动阵地进行了改造、整修,制度全部上墙,各室齐全,群众开会有了场所,党员学习有了地方。二是团结奋斗,形成一个好班子。团结的基础就是民主集中制原则。在河下村,凡涉及人、物、财及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等事关大局的事情,都必须由“三会”层层讨论通过后方可执行。“会前多交流,会中可讨论,会后不扯皮”,大家都自觉维护着班子的团结,村两委成员之间常常为工作和原则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在生活中又都是互敬互助、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三是规范管理,完善一套好制度。农村工作千头万绪,矛盾错综复杂。村党支部认为只有建章立制,照章理事,用制度约束人,才能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因此,党支部在全村建立了有关党组织建设、党员定期培训、经济社会发展等相关制度20余条。每项制度都是具体落实到人,有专人监督,有考核评比。大家的制度大家定,自己定出的制度管自己。
最新修订时间:2021-04-19 18:12
目录
概述
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