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红楼
北京市东城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大学红楼(Red Building of Peking University),前身为北京大学第一院,因该楼墙体主要部分均用红砖砌筑,故俗称“红楼”。建筑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红楼是北京大学的旧址,“五四”运动纪念地。
历史沿革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戊戌变法时开始筹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12月正式开办,最初以和嘉公主府为临时校舍。
民国元年(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
民国五年(1916年),北京大学红楼始建。
民国六年(1917年)始,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聘陈独秀为文科学长。
民国七年(1918年)初,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红楼创建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下半年,北京大学红楼建成并投入使用,在二层设校长室,蔡元培时任北京大学校长。
民国九年(1920年),北京大学废止分科办法,红楼改为北京大学第一院。
日军占领北平时期,此地设有日军中国驻屯军宪兵队司令部、日本宪兵队本部、特设北京宪兵队总部、日本宪兵队置留所等军、宪、特务机构。
新中国成立后,因院校调整,北京大学于1953年迁往西郊。
2002年4月,依托北大红楼建立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正式向社会开放,对外开放的参观区分北京大学红楼一层和院内平房展厅两部分,复原了李大钊办公室、毛泽东工作过的第二阅览室以及学生教室等。
2014年,依托北大红楼建立的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和北京鲁迅博物馆合并为北京鲁迅博物馆。
建筑特点
建筑构成
北京大学红楼建筑通体红砖砌筑,红瓦铺顶,砖木结构,平面呈工字形,东西宽100米,正楼南北进深14米,东西两翼楼南北进深各34.34米,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
建筑布局
北京大学红楼建筑原是北京大学学生宿舍,后改为校部,并作为图书馆和文科教室,地下室为印刷厂。大楼一层为图书馆,二层是教室及行政办公室和大教室,三、四层全部为教室。蔡元培先生任校长时,曾在二楼西部今208室办公。
文物遗存
北京大学红楼遗存有校长室、校长办公室、第二阅览室、文科学长室、日刊处等,陈列千余件。
校长室,位于北京大学红楼二层右手朝南第一间房,房间内有办公桌椅,还有一张圆木桌,上面摆放着一盘青菜、一碗汤,还有一碗米饭,这是校长蔡元培家人送来的一餐。
校长办公室,位于北京大学红楼二层东靠北的第一个房间,门外挂着“校长办公室”的牌子,用途是校长秘书室,而秘书主要是办理校长函件往来事务;室内有老式办公桌上,摆放着绿色玻璃罩的台灯,门旁衣架上挂着一件深色大衣和一顶帽子。
第二阅览室,位于北京大学红楼一层,民国七年(1918年)毛泽东在第二阅览室工作,每天负责登记新到的报刊和前来阅览者的名字,领取八块钱的薪金;阅览室恢复了陈列,报架上摆放着《国民公报》《惟一日报》《顺天时报》《华文日报》,还有天津的《大公报》、上海的《神州日报》等。
文科学长室,陈独秀的办公室,挂牌“文科学长室”,办公桌摆在屋子中间。
日刊处,位于北京大学红楼二层,是《北京大学日刊》的编辑处,蔡元培聘请徐宝璜担任《北京大学日刊》主任,经理一切事务;日刊处除主任外,设事务员、书记各一名;事务员负责招登广告、发送稿件、管理印刷、发卖日刊、购买纸张等,书记负责办理缮写校对等事宜。
图书馆主任室,位于北京大学红楼一层的东南角,是新潮杂志社和李大钊曾工作过的图书馆主任室。
五四游行筹备室,位于北京大学红楼一层东侧旧址。
文物价值
北京大学红楼汇集了许多学者和新派人物来此授课,还集中了新潮社、国民杂志社、新文学研究会、哲学研究会等许多革新团体,《新潮》《国民》《每周评论》等进步刊物就设在地下室的红楼印刷厂印制出版,是中国近代史上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鲁迅胡适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进步思想的重要场所,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营垒,也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更是重温五四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鲜活教材,具有重要的历史、政治和文化价值。
相关历史
民国八年(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学生从红楼北侧的民主广场集合出发到天安门举行了五四运动。这场运动声势浩大,席卷全国,成为中国近代革命史上从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的转折点。“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
民国九年(1920年)3月,在李大钊的指导下,邓中夏高君宇等19人在北京大学红楼秘密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又称“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0月,在北京大学红楼一层东南角的李大钊办公室,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三人秘密成立北京共产党小组。红楼四层的一个房间,直到民国十六年(1927年)还挂着“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牌子。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共北方局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办公地点曾一度设在红楼,民国七年(1918年)8月毛泽东初次来北京时,曾在北大图书馆任助理员。
民国六年(1917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迁至北京大学红楼,更名为《新青年》。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人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在北京大学红楼迅速形成了一个以《新青年》为核心的革新堡垒,推动新文化运动发展。
文物保护
1961年3月4日,北京大学红楼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依托北大红楼建立的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和北京鲁迅博物馆合并为北京鲁迅博物馆
2016年9月,北京大学红楼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2019年9月4日,北京大学红楼二层完成旧址复原和陈列布展工作,并正式对公众开放,复原了原校长办公室、文科教员休息室、日刊处等场景。
2021年3月,北京大学红楼被北京市文物局确定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2021年6月27日,中共北京市委组织召开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新闻发布会。
2022年3月,北京大学红楼保护展示工程获得第三届(2021)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
2022年12月1日消息,北京大学红楼文物保护规划已形成初步成果,市文物局正在组织专家论证,并指导编制单位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完善;同时完成北京市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核定。
主要展览
2021年6月29日,北大红楼“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主题展览正式开放。
2021年6月29日,北京大学红楼整体对外开放,接受观众预约参观。
旅游信息
北京大学红楼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
北京大学红楼开放时间为每日9:00—17:00(16:30停止检票), 周一例行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31 13:5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