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坊村位于广东省
连州市连州镇,地处大、小龙河出口处,是个历史久远的古老村落,已超过千年。
历史缘由
村子的由来
沙坊村
村谱记载,“沙坊”立寨当在五代后唐,属楚国马希范政权的“顺应”至“清泰”年间(公元931—936年)。沙坊村所在之处此前历经大、小龙河冲刷,形成左边积有肥沃泥土,为土方,而右边存积细沙,为沙方,先人石文德综观此地,后有长远山脉,前面矮岭成片,右有婆顶山看门,成连珠之势,丁山林立,大、小龙河轻淌而过,属久居盛发之地,石文德遂开基卜居于此,定名“沙坊村”。
沙坊人的始祖
石公文德是沙坊村人的始祖,生于唐代天佑元年(公元904年)。少年的石文德适逢
五代十国,群雄逐鹿,诸侯四起,中原大地战火纷飞,大批民众为避战乱纷纷南流入粤,石文德也在此时南入粤地,居于湟川(今连州)平合乡。
沙坊村人编撰的“文德太祖裔系纪事书”中记载,石文德自幼胸怀大志,聪明绝顶,终年求学于四方,“足迹楚汉,宵衣旰食,孜孜不倦,
博学强记,才高识广,专攻文史……”
石文德求知若渴,熟读诗书典章,凭着聪颖的天资及过目不忘的记忆力进入了当时的高等学院“天策学府”,终于“学有所成,诗才横溢,能言善辩,声誉甚盛”。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石文德脱颖而出,步入青云仕途。五代楚国(公元876—915年,国都定于今湖南长沙,辖有荆楚大地,连州在其辖内)之王马希范最宠爱的妃嫔秦国夫人去世,马希范伤心不已,命天策学府众学子各进一联挽之。一副“月沉湘浦泠,花谢汉官秋”的挽联脱颖而出,引起了马希范的注意,而此联的作者,正是貌不惊人的石文德。
石文德以其出众的诗才得到了楚王马希范“文德负此才,吾祖以貌面忽之,乃不如南宫小儿却能知人耶”的高度赞赏,不仅挽联被评为第一,石文德本人还立即受到楚王的提拔,官拜水部员外郎,而石文德在湟川的家乡也受赐得事“儒林坊”的美誉。如今,在沙坊村内古老的村巷门楼上,还依稀可辨石牌上“儒林锡里”的字样,或可佐证“纪事书”关于石文德的记述应当属实。
石文德任水部员外郎后,不因自身受楚王恩宠而阿谀奉承,而胸怀一片忠君报国的愿望,深入民间访察民间疾苦,勘察各地水情,疏浚河道,为稳定人民的生活作出了一定贡献。
然而,马希范却是胸无大志,骄奢淫逸之辈,大兴土木,横征暴敛,生活腐化无度,强征民女数千以作妃嫔。致使广大民众妻离子散,民怨载道。石文德本着以国为重,救民于水火的忠贞之心,不顾个人安危,为民请命,他上书楚王,直言楚王失道于民的弊端,提醒楚王慎察民情,陈述富国安邦之良策。
楚王对石文德的直言之谏极为不满,欲降罪石文德,幸得有大臣极力为石文德求情,石文德才获得左迁融洲副史的宽大处理。石文德经此惊险劫数,料定国运必衰,也心灰意冷,不久便辞职还乡了。
先祖功德后人仰首石文德诗文之功了得,除自身天资聪颖之外,用功苦读是其成才的关键。沙坊人对于先祖的功德成就极为推崇,故对子孙后人的读书求学甚为看重。
相传石文德居于沙坊后,广开田园,节衣缩食之余不忘勉励子孙后辈勤于读书求学,他把辛勤开垦的几十亩良田留下近十亩,谓之祭祀纪念田,以租赁的形式让子孙耕种,租谷收入作为支付后辈的助学金和家族中取得科举成绩的秀才、举人的补助,余下的才用作祭祀开支,并将之列入族规,严嘱子孙后人要严加遵行。
如今,在沙坊村头的“水部石公祠”中,张贴着沙坊村自解放后考取大学的族人名单,以示颂扬,并对考取大学的族人子弟实施金钱奖励。沙坊村老人石平说,村里年年都会执行类似的表彰和奖励,为的是鼓励年青人勤奋好学,而近年来,村里年年都有一至数名子弟考上各类重点和大专院校。
沙坊人严守祖训的做法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民国期间有沙坊村人石汉章成为留美博士,而在乾隆年间,石文德的子孙后辈石光祖曾中得进士,其余历朝历代中学有所成的沙坊子弟则难以计数。
石文德对后辈的影响是巨大的,除使勤奋好学的风气传承于后代子孙之外,石文德的崇尊的形象也让后人生发出偶像式的崇拜,而后辈衍生出有关先祖的传说有的也带上了些许神奇的色彩。
沙坊村的传统
风俗习惯
沙坊村村头的“水部石公祠”近前有一座“东岳古庙”,传为五代时沙坊建村后,石文德受神灵点化而选址修建的,庙内立有东岳大帝神像,高达二米,重逾千斤,神座上还立有数尊神将和龟龙大仙、观音菩萨、土地公等塑像,遇上逢年过节,喜庆吉事的日子,沙坊村人时有参拜,祈求五谷丰登,平安吉利。
每逢农历六月初六,相传是
东岳大帝的诞辰,这日,村人要把庙内众神抬出,在村内各门楼巡视并接受巷内各户香火供奉朝拜。其次要抬神像到河里沐浴净身,此时,村中众少年抬神像入河里一同戏耍,说明神与村人情同朋友,并无拘礼。
尊重传统走向未来沙坊村人对先祖的纪念多以文字和口头传述的形式流传下来,代代相传,须臾不忘先人和传统。先人残存的传说、事迹及宗族名谱让沙坊人在追源溯流的过程中有了归属感,自豪和慰藉的情绪让他们生出一种责任心,要把这一切继续传承下去,直到子孙万代。
石平老人带我们在村中四处参观,看东岳古庙,看“水部石公祠”,看村里的大学生“光荣榜”,看沙坊古村中的老房子,石平老人的话语洋溢着自豪,兴奋不已。
沙坊村人对先祖流传下来的点点滴滴心存景仰,不仅在近年来努力从各方面搜集祖上在乡间广为传颂的传奇故事整编成册,分期印发,让村人和族亲、朋友传阅,还致力于联系和寻访千年以来陆续迁出沙坊村的众多“同祖同宗”的外地后裔。
沙坊村现有人口一千余人,而沙坊石文德之后居于沙坊村以外的连州、连南、连山等地的裔系子孙则达五千之多。由于种种原因,沙坊石族尚缺统一的族谱传记,现仅存有明朝1429年石致刚追记的族谱要点。
近年来,沙坊石世坚等几位老人组成的石族理事组在编写沙坊石族纪事书和修整完善族谱方面作了不少努力,至今已整理、编写了数本,记述了千年以来,沙坊村历史的沿袭,石文德先祖的生平简介、传说等册子,并积极四方打听探访,寻找在外地的石姓沙坊后裔。理事组经过不断的努力已和一些居于英德、湖南的石族族亲取得了联系,互通血缘亲情,使续修族谱一事取得了进展。
沙坊村自石文德一代起,千年以来,石嫡子孙不断外迁,语言已混杂,沙坊村内众石姓子弟却依然严守本族的语言沙坊话,并未改变。
沙坊人珍视自己的语言,这是尊重祖先传统的表现。沙坊村族规是沙坊人立身行事的行为规范,更是管理族事坚定的准则。族规中规定的“尊老爱幼、团结周边与同姓人、共同发展处世”、“族内村内子弟,如有考上高等学府的,村或房份要给予多方支持和鼓励,以继承祖上遗训,培养人才”……这些规定在沙坊村人的生活处世当中得到了严格的遵守。
沙坊人自觉遵守先祖的族规告诫,乐于遵循传统的规范,这与沙坊石文德先祖忠君事主的忠义是否有延续的关联,那并不重要,尊重传统,不忘根本已成了沙坊村人生活的一部分。
沙坊村古老的门楼里面已少有村人居住了,村民已大部分迁到老房子外面另建新房安居。旧房子老则老矣,而沙坊人却视为自家宝贝,不去拆改不说,甚至还把老旧残损的房子重新修缮一新呢。
我们在老村的古老巷道上穿行,就看见某一房石族村人在为已成为危房的老屋拆改大梁。一位干活的村民石世运说,他们一房人打算将这祖屋大修一次,预计费用将达数万元,“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我们做后人的要好好保护,”石世运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四通八达的巷通上铺满了青石板,上面满是岁月留下的沧桑的印痕,青砖黑瓦的古屋虽已老旧,但还保存完好地默默立着,像一群沉默的智者,悄悄为子孙后人守着一份传统,看护着一方安宁。
沙坊村的特产
沙坊村在历史的洗礼下走过千年,以其自有的自然、人文风貌存于世间。在连州,沙坊村也算是个远近闻名的村落,不是因为千年的历史,而是因为一种产自该村的“名产”———沙坊粉,这种米粉以洁净山泉水和大米,以纯手工制作而成。从大米到成粉的整个制作过程工序繁多而复杂,先把大米浸泡软,然后打成浆,接着用蒸汽把生浆蒸煮成一张张糍皮,拿到空旷的地方晾晒,这时完成了前半部分的工作。等把糍皮晒干后经过热水烫软,叠加压平,切成细丝,将零乱的粉丝梳理整齐,晒干后包装好,就算完成了。这样做出来的米粉久煮不糊,口感上佳,据说已有数百年历史。因为是靠太阳和自然通风晒干,所以一但阴雨天就不能制作了,因此在连州当地货源不多,却极为有名。“沙坊粉”似乎成了沙坊村与外界交流、联系的最为简易、直接的“名片”。
沙坊村中制作沙坊粉的村人有十来户,每至艳阳高照的日子,沙坊村村前村后的空地便会摆上不少竹制簸箕,那是用作晾晒沙坊粉的工具。一大片白色粉皮挨着摆在一起,煞是壮观。
沙坊村中有制作沙坊粉的村民萌发将沙坊粉生产机械化、规模化的念头,并称要做好沙坊粉这个品牌。沙坊粉据称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沙坊村中大部分人家都会做沙坊粉,有村民闲来无事,会逛到村中各沙坊粉作坊里,走走看看,拉拉家常,帮忙包扎一下粉丝,邻里情谊通过那银白色的粉丝得到了延续。
沙坊村人能否把“沙坊粉”做大做强,还未能定论。“粉丝致富”和“教育兴村”是沙坊人的美好愿望,也是他们遵循传统的选择,沙坊能否“致富”或“兴村”倒在其次,或许,沙坊人对于传统的尊重就足以使沙坊立于不败之地。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