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阳雕花剪纸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沔阳雕花剪纸,又称“沔阳刻纸”,俗称“花样子”。沔阳雕花剪纸是一门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其构图繁茂完整、黑白虚实分明、刀法流利工正、破工精细严谨、点划秀美匀称、线条舒展圆润、配景寓意传情、图案丰满均衡,具有写实兼写意、变形不失原形、艺术语言丰富、装饰风味浓烈的特征,既有我国南方剪纸的共有特征,又有江汉水乡剪纸的典型特色,充分展示了仙桃人民的艺术才华与美好生活的愿望。2008年,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入选联合国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仙桃市被湖北省政府授予“湖北省剪纸艺术之乡”称号。
制作方法
沔阳雕花剪纸是民间艺人们用刻刀和白纸在蜡盘上雕刻的绣花纹样(俗称“花样子”),一般可重叠一、二十层白纸雕刻。艺人们使用的刻刀多为闹钟发条和手术刀通过加工而成的。蜡盘由菜油、白蜡、香炉灰合成物盛于小木圆盘中组成。昔日沔阳水乡卖“花样子”的剪纸艺人身背花箱,手摇拨浪鼓,走街串巷,到处可见。心灵手巧的大姑娘赶制嫁妆和妇女为儿孙做鞋帽、挑花绣花比比皆是。田少人多地区以雕卖“花样子”糊口的艺人代代相传,越来越多,“剪纸之乡”、“剪纸世家”不断涌现,远近知名。尤其是长埫口镇的新口村、石剅湾村,彭场镇的窑湾村,西流河镇的赵河村,有200多人从事雕花剪纸、1000余人卖“花样子”。
艺人们雕出的“花样子”,一般用于鞋、鞋垫、帽、枕头、涎兜、帐飘、帐帘、门帘等刺绣纹样,纹样多为寓意吉祥和瑞庆图案,如“喜鹊登梅”、“龙凤呈祥”、“鸳鸯戏水”、“金鱼闹莲”、“鹿鹤同春”、“鲤鱼跳龙门”、“狮子滚绣球”等等。
基本特征
沔阳雕花剪纸构图繁茂完整,黑白虚实分明,刀法流利工整,破工精细严密,点划秀美匀称,线条舒展圆润,配影寓意传情,图案丰满均衡等特点,具有写实兼而写意,变形不失原形,艺术语言丰富,装饰风味浓烈的特征,既有我国南方剪纸的共有特征,又有江汉水乡剪纸的典型特色,充分展示了仙桃人民的艺术才华与美好生活的愿望。
(一)构图圆满完整,造型适度变形
沔阳雕花剪纸充分运用了我国剪纸艺术语言,并在实践中创造运用了以“圆”为特点的雕刻“纸花样”的艺术语言。
如花样中的“点”,有大点、小点、镂空点、留实点,均讲究呈圆形,也有椭圆形,显得规范、美丽。花样中的“线”,多呈弯线、弧线、S线、水波线、涡纹线,很少有直线或折线,显得婀娜多姿、奔涌向前、旋转、飘逸有动感。花样构图多呈圆形(如帽花、兜肚花等)和半圆、大半圆形(如鞋花等)。
(二)点划秀美匀称,线条舒展圆润
其线条美也十分突出:圆润、流畅、疏密有致,虚实相间,十分秀美。通过线条的粗细、正斜、曲圆等不同形态、不同的艺术语言表达出不同美感。如粗线有刚健、浑厚的感觉;细线有柔弱、纤秀的感觉;水平线有延伸的感觉;垂线有上升和下沉的感觉;曲线、斜线、弧线有飘动的感觉;放射线有向心、辐身的感觉;涡线有旋转运动的感觉;圆线有外柔内动的感觉;浪线有涌动的感觉;S线有扭动的感觉等等。
(三)色彩鲜亮醒目,黑白对比分明
沔阳雕刻花样子,为了便于刺绣,用细白纸为主要材料,制作时以阴刻线条,镂空小点为主要手法,作品贴在红绿等深色绸。
剪纸工具
一、刻刀。艺人们使用的刻刀一般采用机械钟表的发条,通过加工制作而成,也有用手术刀加工制作使用。刀片用竹片夹着后,再用棉布条缠紧即可使用。
二、蜡盘。
蜡盘也叫雕板,又叫圆盘。其制作相当独特,用一块约两厘米厚、直径15厘米的圆形木块,将木块中间镂挖1厘米厚,制成盘子形状,盘子里盛装蜡、油、灰合成物。其主要成分有牛油、菜油、白蜡、香炉灰、杉树木灰等成分按比例配制,放于锅中加温搅拌而成,然后装于蜡盘中,待蜡盘冷却后即可雕花。
三、白纸。
雕刻绣花纹样,一般采用10克左右的普通白纸,有时用白色宣纸。雕刻窗花等装饰纹样,一般采用大红纸或铝泊纸(俗称锡纸)。
四、书包。
用黄色牛皮纸裁成大约长52厘米、宽38厘米,成长方形对折成一张夹层纸,每张牛皮纸的中间放一张红纸或蓝纸,用索线装订即成,书包做好后,再用桐油将封面、封底油两遍,便于长久保护内页。书包用作夹“花样子”用。艺人们叫书包为“拖条子”。
五、花样箱。
用刺杉树木的木板做成大约高38厘米、宽26厘米、厚22厘米左右,刷上枣红油漆。正面可嵌玻璃,玻璃内贴上“花样子”,为了轻便,有的用漏板印上几个字,如“保家卫国”、“劳动光荣”等,字的四周还印上花纹。箱子里面有一个小抽屉,抽屉里放工具,抽屉下面可放五个书包,箱子系上背带,大约2尺8寸长。
六、拨浪鼓。
拨浪鼓大约1尺8寸长,艺人们叫拨浪鼓为“牲口”,把鼓叫“唤筒”,把锣叫“引绣”。拨浪鼓上的鼓皮钉有36颗铁钉,象征男人36颗牙,意寓说话算数。整个拨浪鼓由圆木、小鼓、小苏锣、鼓须、浪螺子、铁丝环、铁丝尖子(俗称锚刀)组成。
另需备有磨石、载针(粗铁针)、不绣钢夹子等。
历史溯源
沔阳剪纸”在海内外小有名气,剪纸雕花在这块土地上不知流传了多少年代。 其历史的悠久,从越舟湖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迹——磨制石铲上的穿孔和陶器上的刻纹来看,不难找到剪纸镂空与雕刻工艺的渊源。犹有关于剪纸历史的传说,在仙桃剪纸老艺人中更是代代相传。
沔阳雕花剪纸艺人历尊“西陵圣母”,为雕花与刺绣的始祖。相传轩辕黄帝的正妃嫘祖,是远古时代宜昌西陵氏部落中的一位勤劳、聪慧、俊俏的姑娘。她不仅协助轩辕黄帝完成了统一华夏大业,而且发明了植桑养蚕(被后世尊为“蚕神”)、织绸制衣,还发明了剪影绣花。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嫘祖野游,坐在一棵大树下歇凉,她忽然发现,树上花、叶的影子落在自己的鞋头上很美。于是令随从拿来绸巾和木炭条,将花和叶的影子轮廓勾画出来。回宫后,制成花样子,绣花于鞋头。得到轩辕黄帝和大臣们的赞美。绣花鞋经嫘祖一穿,宫娥彩女都学着剪影绣花。这便是中国剪纸工艺之始。此后,剪纸从宫内到民间,流行于荆楚大地,乃至全国。特别是汉代造纸术问世之后,剪纸日趋繁盛,沿传至今。
沔阳属荆楚地区,民间剪纸源远流长,早在南朝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即有记载,荆楚人于正月初七“人日。“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或戴之头鬓。”唐李商隐《人日》诗也有“镂金做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 之说。 无论,“ 镂金”、“剪彩”,皆 “剪纸”之工艺也,早就在民间流传,与荆风楚俗结下了不解之缘。
仙桃市(原沔阳县),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位于长江、汉水之间。地理坐标为东径112°55′-113°49′,北纬30°04′-30°32′之间,东接武汉,西连荆州,南临长江,北依汉水。县境东西两端最大横距78公里,南北最大纵距35公里,总面积2538平方公里。全境无山,亦无丘陵,膏原腴野,一马平川。江河纵横环绕,湖泊星罗棋布。汉江流于北,东荆河绕于南。全境平均海拔27.5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沿河高,滨湖低,地形为东西宽、南北窄,状如飞翔彩蝶。全市辖15个镇、10个农林牧渔场、3个街道办事处,国土面积2538平方公里,总人口148万。全市除5000人为回族等6个少数民族外,余皆汉族。
仙桃市是古云梦泽腹地,境内有旱田地区、水田地区和旱水插花地区。旱田地区一般田少人多,穷人无田地多以各种手艺谋生,其中从事学雕花剪纸卖花者众。所以,仙桃“剪纸之乡”一般在旱田地区,而祖传几代和一家多人从艺的“剪纸之家”、“剪纸世家”又在“剪纸之乡”居多,这是沔阳民间雕花剪纸艺人之所以较多而集中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因素。仙桃的过去,十年淹九水,加上战乱频繁,历史文化典籍,保留下来的几乎为零。除了清朝的几幅剪纸和民国年间的花样子之外,再难觅寻仙桃剪纸的历史踪迹。
解放前,沔阳县主要是传统剪纸:一是用手剪花样子和喜字,随剪随用;二是雕刻出售的花样子。全县有走街串乡卖花样子的货郎二三百人,尤其是长埫口镇的新口、石剅湾、庄屋、曾台、周邦、集木、何坝、方陈、沙湾、陈桥、马滩;下查埠的林场、赵河;沙嘴的许家台;龙华山的杂巴湾、打字号和彭场镇的窑湾以及城区街道等。特别是新口、窑湾和石剅湾等村,约有半数村民雕刻剪纸和卖花样子,他们雕刻花样子一次可刻二三十层,甚至更多,多是自产自销。有的远销湖北、湖南、云南等地,赖以养家糊口。那些艺人较多的乡村,常被誉为“剪纸之乡”。
清朝中叶,长埫口庄屋的杨保清师傅技艺高超,徒子徒孙遍及天(门)汉(川)沔(阳)三县,被艺人拥为天汉沔花样同业公会会长。全县的艺人把嫘祖敬奉为剪纸的鼻祖,尊称为“西陵圣母”。每年中秋节聚会参拜,并交流剪纸技艺、互换花样新作、订立行规、统一价格,还吃祭祀酒。在艺人的传播下,沔阳农村剪纸绣花蔚然成风。不少乡村把妇女擅长剪纸绣花视为心灵手巧的标志;男家也以新媳妇的精巧刺绣和善长剪纸而骄傲。剪纸花样,一般用于鞋、帽、枕头、云肩、肚兜、箍带、领边、裤边、袖头、鞋垫、帐飘、帐帘、门帘、坛口和嫁娶中的衣箱封口、彩轿封门等。剪纸多为寓意吉祥和瑞庆图案,如喜鹊登梅、龙凤呈样、鸳鸯戏水、金鱼闹莲、鹿鹤同春、莲笙贵子、鲤鱼跳龙门、狮子滚绣球等等。还有以数序表现的,如一帆风顺,二龙戏珠,三羊(阳)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合同春、七夕相会、八仙上寿、九路来财、十全齐美等。有的剪纸颇具时代特色,如反映封建社会的状元、榜眼、探花“打马游街”,“渔樵耕读”;辛亥革命时期的“推翻帝制”,“三民主义”等。新中国成立后,艺人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贯彻“双百”方针,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县文化馆美术干部陈由明根据党的政策,鼓励艺人们推陈出新,大胆创作,出现了一批赞美新生活的花样,如垱枕花样有“土地改革”、“翻身作主”、“婚姻自由”、“尊婆爱媳”、“生产模范”、“共同富裕”、“厉行节约”、“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等,这些剪纸富有新的生命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仙桃剪纸的一次大变革。
艺术瑰宝
雕花剪纸是湖北仙桃市一种独具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它以丰富的构思、圆满的造型、精美的雕刻工艺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一朵艺术奇葩。沔阳雕花剪纸构图繁茂完整、黑白虚实分明、刀法流利工正、破工精细严谨、点划秀美匀称、线条舒展圆润、配景寓意传情、图案丰满均衡,具有写实兼写意、变形不失原形、艺术语言丰富、装饰风味浓烈的特征。据《沔阳县志》记载,沔阳剪纸在明末清初就以构图匀称、雕工纤细形成风格,当时的民间艺人多用一种斜口雕刀,在样图下重叠一、二十层纸,摆在腊板下刻出花样来,作为妇女刺绣底样。由于沔阳雕花剪纸创造了众多的平面造型艺术,在各种工艺美术的装饰图案设计方面都可以寻找到雕花剪纸艺术的缩影,使其具有实用工艺美术的特殊价值和重要意义。
沔阳雕花剪纸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首先画草图就注重借鉴年画题材,吸收了国画线描的手法,汲取装饰画的简化、夸张、变形等造型特点,运用花鸟画的结构和书法的形式,达到版画黑白灰分明的效果。严格的腊板制作技术保证了雕刻时刀法流畅,线条优美。沔阳雕花剪纸与其它地方的剪纸相比较,主要在刀法上独具高超技艺,历代雕花艺人从实践中逐渐摸索总结出一套日臻完备的妙招,讲究的是“握刀要正,下刀要顺,开片要严,行刀要匀”。阳刻、阴刻、隐点隐线等技法的应用,也使雕刻出来的花草树木、人虫鸟兽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成为广受老百姓喜爱的工艺美术珍品。2009年,由仙桃市群众艺术馆精心选送的《十二花扇》、《花样子》等10多件沔阳雕花剪纸作品,在“挪威湖北周”甫一亮相,立即引起了当地民众的极大兴趣,成为诸多文化交流活动的一大亮点。 沔阳雕花剪纸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构图精美、雕工精细,如同白描一般而独具一格。郭沫若曾作过这样评语;“今见南方之刻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夺神功,美在人间永不朽”。艺术语言丰富,是中国楚文化的活态见证。沔阳雕花剪纸曾在东欧参加巡展,这次参加文化交流活动,第一次向北欧人民展示了仙桃民间文化独有的魅力。
代表作名录
2010年 8月19日,从北京传来喜讯,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颁证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我市沔阳雕花剪纸作为“中国剪纸”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文化部部长蔡武等领导出席颁证仪式。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贵华代表市委、市政府出席颁证仪式。这是建市以来,我市文化艺术品种获得的最高荣誉称号。
沔阳雕花剪纸是我市一门独具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早在1953年,由陈由明、杨长发创作的《八仙图》曾被选送到巴黎“世界博览会” 参展,在东欧八国巡回展出,成为当年沔阳出口创汇之始。1994年,我市成立仙桃市剪纸学会。2006年,沔阳雕花剪纸成为我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通过文化部门积极申报,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我市被省政府授予“湖北省剪纸艺术之乡”称号。2009年,由我市选送的《十二花扇》、《花样子》等10多件剪纸作品,应邀参加在挪威举办的文化对外交流活动,倍受外国友人关注。2010年2月,彭场镇窑湾村剪纸艺人翁吟樵应邀到澳门献艺。沔阳雕花剪纸的“申遗”成功,标志着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突破性成效,也使历史悠久的剪纸艺术上升到了国际保护的平台。据调查,目前我市民间健在的剪纸艺人达200余人。
剪纸分类
沔阳是水乡泽国,民谣曰:“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若有一年收,狗子不吃糯米粥”。这既是水患频仍的悲歌,又是湖乡富饶的写照。在这里剪纸艺术根生叶茂。其民俗剪纸可分为婚俗、丧俗、服饰、宅居装饰、岁时节令五类。
1、婚俗剪纸
传说彩轿(又名花轿),古时候是不封门的。自从《梁山伯与祝英台》悲剧故事出台后,为防止类似事情发生,沔阳民间就兴起彩轿封门来。不仅贴喜花剪纸,还要上铜锁,以保新娘的绝对平安。新娘在娘家办嫁妆时,绣的垱枕、围裙、袜底、云肩、花鞋等绣品。都少不了剪纸花样的装饰。一般来说,绣花办嫁妆,姑娘们特别重视,因为它是姑娘们心灵手巧的见证。结婚新人入洞房后,亲友们特别是那些大嫂小姑在闹房时,要翻箱拿出新娘自作的绣品,评议欣赏,有如新娘举办的一次个人剪纸和刺绣展览,使参观者大饱眼福。
2、丧俗剪纸
3、服饰剪纸
人们特别重视儿童服饰,花样品种甚多,如狮子帽、虎头鞋、荷花涎兜、五毒香包等,寓意希望孩子象狮于那样勇猛;象老虎那样虎虎有生气;象荷花那样出污泥而不染;愿五毒化为香包,叫长命锁保平安,让孩子长命百岁,足见慈母爱子之心。
服饰绣花剪纸,根据着衣者的年龄、身份和用途不同而异。计有嫁衣、寿衣、婴儿服等,其表现手法趋于程式化、常见的花样有团花、角花、领花、胸花、袖口花、鞋头花、鞋边花、帽头花等。妇女们剪纸以技艺高超为荣,男家也以新媳妇的精巧刺绣和善长剪纸引以为骄傲。
4、宅居装饰剪纸
它是人民群众凭藉自我生活感受经验和对美的追求,创造出的朴素大方的民间剪纸艺术。剪纸在宅居装饰的运用,体现了民俗生活中平民百姓的审美心理。沔阳除窗花剪纸外,还有门帘花、门鼓花、帐檐花、帐飘花、垱枕花、顶棚花等等。
5、岁时节令剪纸
每年春节,除旧布新,换上新的剪纸,其图案内容大都由吉祥词语或图案组成。常用谐音、象征、寓意等手法表现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企盼,从而使其审美情趣得到满足。除了常见的“年年有余”、“四季平安”、“万事如意”、“鹿鹤同春”之外,亦在神柜四扇门上贴“福”、“禄”、“寿”、“喜”(或配以图案)。也有的在神柜两旁贴“福”、“寿”或“五福捧寿”剪纸。
元宵节 俗话说“年小月半大”,沔阳南部有吃“元宵”,北部有吃“团子”的风俗,最热闹的是赛花灯。彼时是剪纸艺人们大显身手的极好时机。花灯上多有剪纸吉祥图案,尤其是走马灯上,四季花鸟、各种人物故事,如刘海砍擦、八仙过海、文王访贤等,百看不厌。
三月清明节 俗称“踏青”,家家上祖坟。在坟上插吊钱(用白纸剪成镂空的长条形状,近似引路幡,中间剪有内方外圆的铜钱图案),表示对先辈亡人的怀念。在时人心目中,凡是坟上插有吊钱的,说明死者家里有后人,且讲孝心。否则即是后人无孝心或绝了后尘。民间曾流传道:“养儿不祭祖,犹如喂猪狗”。可以说,除文化革命时期之外,沔阳清明节祭祖一贯盛行。
四月二十八
五月端阳节 农历初五为小端阳,十五为大端阳,二十五为末端阳。民间有五月端阳,诸神下凡带来灾难,毒气大的传说,必须高度重视驱邪避灾,因此给孩子们额上擦雄黄,家里门角落竖艾草,煮棕子的锅里放蒜坨,以之解毒、消灾、去疾。还给孩子们胸前挂香包(囊)。香包上绣有五毒。意在以毒攻毒,可以抵御一切毒气。表达了家长愿孩子清吉平安的审美意识。
鬼节 七月初一鬼门开,十五鬼门关。各家各户都要给亡人烧纸钱和“袱包”,“叫饭”。据说那些孤魂野鬼若无人管,就会在四乡害人。为保一方平安,那些有钱人家出钱,请道土做斋。煮稀饭泼洒在野外,供野鬼们吃。夜里,还要放路灯与河灯,将扎的纸船和蜡烛、纸钱在河边一起烧掉。“纸船明烛照天烧”,意即为孤魂野鬼照路,送他们回阴曹。道土穿的法衣上有绣花用的剪纸宝香花、万字格、寿字等图案;河灯、路灯,也是剪成荷花瓣形状,中间点的油灯;扎的纸船上也少不了剪纸花样。
剪纸特色
沔阳民间剪纸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在荆楚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众多的剪纸艺术行当中,沔阳剪纸以构图匀整均衡、剪刻并施、雕工纤细如同白描一般而独具一格。沔阳剪纸擅长表现神话故事,以及群众中所习见的、所向往的事物。其花色多种多样,如喜花、窗花、鞋花等。配合节日,人们把它用来装饰美化环境,显示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特色有:源流的历史性荆楚特色、技艺的传承性“江湖”特色、艺人的集中性地域特色、题材的寓意性水乡特色、“花样”的民俗性“妇孺”特色、实用的装饰性艺术特色等。
1、荆楚特色
传统的楚文化崇凤、尚赤。楚都——江陵县在秦家嘴楚墓地曾出土“虎座鸟悬鼓”15件,其图案由双虎、双凤一鼓组成。楚墓出土的丝织品上亦有不少凤纹。沔阳雕花剪纸多有凤凰为主体的花样,如丹凤朝阳、双凤朝阳、凤戏牡丹、双凤双喜、龙凤呈祥、凤凰展翅、龙凤双全、百鸟朝凤、龙飞凤舞、彩凤双飞、凤凰于舞(比喻婚姻美满、夫妻和睦)、凤凰来仪、凤友鸾交(比喻有情的青年男女结成夫妇)、鸾凤和鸣。剪纸中凤凰的姿态或亭亭玉立,或翘首挺立,或健步跨跃,或展翅高翔,表现出一种自信、向上、健美及生机勃勃的活力,其神态和造型,保持了楚文化的风格。沔阳剪纸,龙其是服饰剪纸多用红色花线刺绣。特别是婚俗剪纸中,全是红、大红色纸剪刻制成,能起到增添喜庆气氛作用,深受民众的喜爱,可见楚文化尚赤遗风之—斑。
2、宗教特色
“传统是文化是巫官文化,民间盛行巫风。” “当时人们的审美意识中充满了神奇色彩。因此,楚文化中各类艺品的装饰纹样,其题材里有大量神话、鬼怪之类的内容一一一”(《湖北民间美术探源》第2页,1987年8月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据《沔阳县志》载:唐代佛教流行沔阳;清末,全县有寺庙197座;1949年尚存149座。因此,人们常受迷信思想的束缚。结婚时,有照麒麟送子的剪纸贴于房内。若三年无生育,女人就要去庙里向观音菩萨求子,烧香化纸、叩头。回家后自己剪一个纸人(或者暗地里找剪纸艺人买一纸人),扎在裤腰带上,等到怀了孕之后,就将纸人烧掉。有的想生儿于,那么剪的纸人定显露出男性生殖器,以为如此才能如愿。
沔阳县城东岳庙于民国年间修有阴曹地府阎王十殿。十殿中有入地狱、下油锅、过奈何桥、坐血湖池等数十祥恐怖的泥塑。今朝拜者毛骨悚然。因此,民间丧俗有妇人死后,家人给死者穿“一路一鹤”的绣花鞋,谓之“一缚一属,死了不过奈何(桥)。”据巫术者说,死人到阴间去的必由之路上有一座独木架成的又长又细的奈何桥。后人讲孝心,不让死者过这座危险的桥,特地做双“一蟾一鹤”的绣花鞋她穿。若是走天上,可架鹤;走水面可骑蟾。或在鞋上绣两条狗,中间放一个盆子,名曰“双狗喝血”。传说,妇女生儿女时,流出了许多污血。死后,阎王令她们把那些污血喝干净。后人为不让先人遭孽。于是用“双狗喝血”来相助。
3、水乡特色
沔阳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民国时期之沔阳地域总面积为4668平方公里,境内河流四通八达,湖泊星罗棋布。著名的湖泊有洪湖、大同湖、排湖等,全县湖水面积占总面积三分之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沔阳人民对荷花、荷叶、莲蓬、藕、鱼虾、白鹤、翠鸟十分熟悉。因此,他们的剪纸中多有水乡动、植物和捕鱼、撒网、摘莲蓬、插秧、割谷等农事以及庆丰收的题材。蚌壳精和采莲船剪纸,也是人们最喜爱的传统内容。
4、工艺特色
沔阳剪纸与北方剪纸的组犷、奔放特色相反,显得精细入微。首先是它的构图丰满,运用“散点透视”,在平面上表现立体人物,点、线、面有机结合。刚柔相间、黑白对比、虚实相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因此人物形神兼备,重在以形传神,栩栩如生,线条流畅、圆润,阴刻、阳刻并用,镂空、留实惧佳。破工(俗称插刀)尤为精巧。艺人用雕刀在剪纸作品适当的部位,一刀一刀地插出放射形的图形来,或者以插刀走边,对人物的须发、服装,动物的禽羽、兽毛的纹式进行美化,具有浓厚的装饰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得民众喜受和专家的好评。
湖北艺术学院张朗教授曾于1959年在《湖北文化报》上,对沔阳剪纸《八仙》予以热情评价:“沔阳的八仙人物,是人们熟悉的优秀雕花,不论在构图上,人物动作及表情上,都是十分严谨,发挥了雕花剪纸艺术在表现人物上最大的特点,整幅的分量大致相等。镂空与留实安排得恰到好处,互相呼应衬托,刀锋与破工用得合适,一看就是江南雕花艺术风格,纤细柔和,装饰风格浓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以上这些特点与创作规律值得我们美术工作者学习的。”
5、江湖特色
沔阳剪纸的传承,多是师传徒、父传子、子传孙、兄传弟、母传女、姊传妹,如清末彭场窑湾村的剪纸艺人王丫环,他在彭场一带教的徒子徒孙,据不完全统计,就达30多人。
解放前夕,沔阳卖花样子的艺人就有100多人,他们自发组织了剪纸同业公会。每年八月十五做会,朝拜剪纸鼻祖西陵圣母一一轩辕黄帝的正妃嫘祖的牌位,并交流技艺和花祥新作,还要吃祭祀酒。相传轩辕黄帝的正妃嫘祖,是远古时代西陵氏部落中的一位勤劳、聪慧、俊俏的姑娘。她发明了植桑养蚕,被后世尊为“蚕神”。后来还发明了剪纸绣花。有一天,嫘祖野游,坐在树荫下歇凉。正午的阳光透过树林把花和叶影映在她的鞋尖上。
自感很美,于是她照这投影剪出花样,绣在鞋头上。绣花鞋经她一穿。宫蛾彩女都学剪影绣花,之后逐渐传至民间,流行于荆楚大地。沔阳剪纸艺人将西陵圣母的牌位供率在头人家的神柜上。岁岁中秋节祭祀、朝拜,成为沔阳江湖上剪纸艺人一年一度的盛会。
从江湖语言及行为看,亦有其规范和传承特色。如夹花样子的书包有十三页。这代表了清朝十三省;卖花样的箱子有五格抽屉,寓意为五湖四海。同时,艺人之间,还要说江湖行话:师兄师弟相遇,那是十分亲热的。若是遇到未曾从师的艺人,江湖上对他是轻视的。卖花样子的艺人走街串乡时,左肩背花样箱子,右手执贷郎鼓;鼓上有一面小锣.边走边摇拨浪鼓,鼓锣同响。进衬后,要打串乡的锣鼓谱点:“咚、咚”。紧接着打:“咚咚锵、咚咚锵,新姑娘出绣房,快来买花样,买花样。不买花样是个贱婆娘,贱婆娘!”回家途中摇货郎鼓,唱:“咚咚锵、咚咚锵,卖花样,转回乡,转回乡。”
沔阳昔日水患连年,艺人们以雕(刻)花样养家糊口,成为谋生的手段。还有长埫口镇石剅湾和彭场窑湾等地,田少劳力多,农民们为了补贴生活,有不少人农忙种地,农闲雕花样子卖。解放前夕彭场窑湾村五组有剪纸艺人80多名。长埫口石剅湾村和曾台村剪纸艺人均有—定数量。他们雕刻的花样,首先是从师傅那里接受的传统样本,其次是同行交换的,最主要的是自己创作的。他们自产自销,将作品变产品,由产品变商品。逐渐趋于专业化、职业化。解放后不久成立了沔阳县雕花工艺社,后来合并到仙桃工艺社,为雕花分部,承接省外贸出口剪纸的加工任务。
北方多女性剪纸,而沔阳是男雕女绣,雕刻剪纸的女性极少,凤毛麟角。剪纸艺人分布绝大多数在农村,城镇的剪纸能手极为罕见。
6、时代特色
旧时,沔阳绣花风气盛行,绣传统戏的服装,绣妇女、儿童的服饰。剪纸运用很广,在反抗封建统治的义举中,剪纸也曾发挥过作用。据《洪湖地名志》载:元末,著名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的妻子潘金花曾在沔阳绣花堤(今属洪湖市),组织村姑们精绣义旗和义军服饰;大革命时期,沔阳共产党组织的创始人娄敏修之妻郭环珍依据剪纸图样,刺绣犁耕旗;中国共产党湖北沔阳工农革命军第五军于1928年元旦在沔西拖船埠成立时,由当地妇女绣了一面镰刀斧头的红旗。新中国成立后10多年依然绣花风行。艺人们配合当时党的中心运动,雕刻有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发展生产、勤劳致富、婚姻自主、勤俭持家、尊婆爱媳、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详为中用等新内容的花样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春拂大地,万物复芳,剪纸艺术喜获新生。凡是人们生活所需要的绣品和剪纸,应时而生。在花布、汗衫、背心上出现了印刷剪纸纹样,毛线衣上亦有织剪纸图案的。
衣食足,礼仪兴。小孩过周岁、10岁,老人做寿,旧社会多送绣品,而现在沔阳兴做生日圃匾。用五彩的吹塑纸制成。轻便美观,十分俏销。匾上有过生人的相片、姓名、出生年月、吉祥语和生肖图以及花边、角花等剪纸装饰。据统计,仅仙桃城区就有做生日匾的摊位不下百个,满足市内及周边县市城乡人民的需求。婚庆活动中,娶亲用的小轿车上和陪嫁品如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上也少不了红喜字;婚宴厅正面,多有悬挂巨幅红双喜剪纸图案。丧葬活动中,过去扎灵屋子,现在做的纸扎是两层的楼房,现代化的家具应有尽有。还有汽车、轮船、箱子等纸扎。每件纸扎上均有团花、角花、二方连续花边、单独纹样等剪纸装饰纹样。昔日的扎纸多用黄、蓝、黑、白四色.如今丧葬纸扎中的殿的绞样,五颜六色,富丽堂皇,这与当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在艺人头脑中的反映不无关系。
保护传承
仙桃市文化部门在进行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时发现,传统的沔阳雕花剪纸技艺传承无人,流散于民间的大量珍贵艺术品实物和资料濒临消失。
家住长埫口镇集木村的胡敬先老人曾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雕花艺人,他谈起早年从师学艺的经历仍然充满了激情,回忆起当年走村串户叫卖花样的情景感慨万千。
年届花甲的高培坤老人是著名老艺人杨长发的高徒,是目前在世的雕花剪纸艺人中最年轻的一位。如今从事废旧钢铁回收,过去剪纸,现在捡铁,高培坤显得很是无奈。
据介绍,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市曾成立专门的雕花工艺社,沔阳雕花剪纸以《八仙图》的制作为代表出口海外,为国家换回了大量的外汇。沔阳雕花剪纸辉煌一时,与大部分民间艺术一样,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和雕花剪纸艺术的衰落,这一民间艺术濒临失传。针对这一严峻形势,我市成立了仙桃市民保中心,着手对包括沔阳雕花剪纸艺术在内的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并制定相应的保护计划和落实保护措施,以更好地将这些民间艺术传承发展。
据悉,早在1953年,沔阳剪纸就进入了国际市场。沔阳剪纸的代表作《八仙图》曾被选送到东欧八国展览,并获银质奖,法国《欧罗巴》杂志作了刊载。当年底,北京国际书店先后两次到沔阳订购《八仙图》78000套。1982年,武汉电视台还专门拍摄了《沔阳剪纸》纪录片。在成都举行的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沔阳剪纸以其丰富的构思,圆润的造型和精美的雕刻工艺深受海内外游客瞩目。
雕花是仙桃人对剪纸的俗称。剪纸作为传统的装饰艺术起源已久。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沔阳地区就有年节时剪彩帛为人形或镂金箔为人形,贴在屏风上或戴在头上,以表达迎接新年的吉庆气氛。仙桃剪纸的传统作品有鞋花,枕头花、兜兜花、门窗花等,一般采用红、白单色纸雕刻,色彩鲜艳,装饰性强,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目前,仙桃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市剪纸学会、长埫口镇雕花剪纸陈列馆通过抢救性挖掘,搜集到老艺人使用过的刻刀、蜡盘、花样箱、花样包、货郎鼓及原生态“花样子”3万多件,以及根据花样子绣出的鞋、帽、枕头、门帘等实物。
2008年6月,“剪纸(仙桃雕花剪纸)”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参考资料
雕花剪纸(仙桃市).湖北数字文化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30 15:27
目录
概述
制作方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