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道情又称
沔阳道情,是解放以后在
沔阳打硪号子、
沔阳花鼓戏、
沔阳渔鼓的
唱腔、
曲牌基础上创新发展起来的新
曲艺品种。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在表演、曲目、曲牌音乐上不断积累演变而成的一种传统说唱艺术。
沔阳道情音乐性较强,以
沔阳话道白,板腔丰富,地方风味极浓,是湖北影响较大的传统民间曲艺形式之一。
历史溯源
湖北(
沔阳)道情是道教的产物,古时是道徒传教、化斋必备一种基本技能。随着道情题材的扩大,道情作者和演唱者也在扩大。清乾隆年间,由于一批文人雅士介入道情创作,使道情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后逐步衍变成传统民间的说唱艺术。
据《
中国音乐词典》载:沔阳道情相传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传入沔阳后衍变发展而成。清代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有著名渔鼓艺人皮思金、皮思银、张洪显、刘泡等四人,民间称之为沔阳渔鼓中的“三根半筒子”。后又产生了“沔阳渔鼓行会”。1911年前后,渔鼓曾与皮影戏合流,常为皮影戏伴唱。1931年后,沔阳渔鼓流传到武汉、宜昌、沙市、黄石、鄂城等地,其影响逐步扩大。
至1940年前后,盛行于鄂中江汉平原地区。1952年以后获得进一步发展,除继续为灯影戏伴唱以外,又恢复了独立的说唱形式。1958年,沔阳渔鼓参加全国曲艺会演,皮影艺人龚本槐、胡桃芝演唱的《选车记》被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制成唱片,向全国播放。由于沔阳渔鼓好唱,好听,深受群众喜爱,1958年底,由湖北省音乐协会正式改名为湖北渔鼓,全省各地普遍传唱。沔阳渔鼓艺人周忠全、黄玉堂、李海林、李福林、荣廷清扎根在武汉,成为沔阳渔鼓(后湖北道情)的曲艺家。
1953年沔阳渔鼓艺人周忠全、黄玉堂加入武汉市曲艺队,即现
武汉市说唱团,后来,又有蔡贤臣、邹立等专业渔鼓演员。邹远宏则丰富了道情的唱腔曲牌,编创了一批新的道情唱段。 在
沔阳打硪号子、
天沔花鼓戏唱腔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在表演、曲目、曲牌音乐上不断积累演变而成的。其唱腔曲牌有的由沔阳、洪湖一带的打硪号改编而成,有的由湖北渔鼓曲牌衍化而来,其曲目也多数从其他曲种中移植。
湖北道情多作为舞台演唱,以一人站唱为主,由小型民乐队伴奏。其曲牌由沔阳打硪号子演变而来。
道具介绍
湖北道情的道具非常简单,只有一个渔鼓和两块简片(长约一米)。这简片是竹质,故称为“竹简”(末端向外弯曲,上装有铜铃)。
湖北沔阳道情用沔阳地方语言演唱。主要为一人站唱,也有两人以上演唱,以唱为主,间有说白。一人站唱时,左手怀抱渔鼓筒兼执三尺长的竹简(长约70cm-80cm),右手拍击渔鼓筒端的皮膜,交错应节。二人对唱时,另一人敲击磁碟,唱到尾腔时,多为众人帮腔。演出乐器有渔鼓筒,竹简,另有二胡、四胡、大三弦等伴奏乐器。演唱时表演者左手怀抱渔鼓筒并打击竹简,右手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头击渔鼓筒。边唱边打竹简,控制速度和节拍,渔鼓筒只在前奏和间奏时才打。道具简便,演唱和表演比较灵活。
曲目介绍
曲牌有[平腔]、[西]、[双尾鱼]、[荷花调]等。
武汉市说唱团在长期的演唱中,逐步发展了[霞光曲]、[春蚕曲]、[流水数板]、[流水快板]、[叹想曲]、[红梅曲]、[赶驴曲]、[八卦调]、[花轿调]等曲牌。湖北道情曲目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从各曲种移植的传统段子,如《湘子化斋》、《蟠桃会》、《水漫金山》等等,另一部分是新编的(含创作)如《拉煤上任》、《庸匠》、《大刀风云》等等。这些曲目多以宣传当时社会某项重点工作中心而编唱,有一定的“赶任务、唱任务、任务过了就告终”成分,所以传唱不懈的曲目很少。
艺术特点
湖北道情唱词的格式以七字句、十字句为主,一般可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句子长短不拘,双句贯穿全篇,其间可以嵌字,也可构成三字、四句、五字垛句。全篇通常为一道韵辙到底。
一篇段子的唱词结构,大致分为开头、正文和煞尾三个组成部分。开头一般为四句,简述故事发端;正文为主要篇幅,展开矛盾纠葛,揭示主题;煞尾一般也为四句,总括全篇,与开头相呼应。例如《韩湘子上寿》中的开头就是:“数九隆冬天气寒,韩湘子出家在终南山,山洞里面把经念,想起了唐王的生期在今天。”正文有数十句,叙唱韩湘子到金銮殿假借给唐王拜寿,与唐王对话,展开矛盾纠葛,步步深入,揭示唐王残酷搜刮民脂民膏,致使黎民百姓贫困痛苦。最后煞尾四句是:“道童(指韩湘子)说罢看不见,唐王呆若木鸡眼望穿,回转身来气得颤,倒在金銮殿好像泥一滩。”
湖北道情唱调整体艺术手法多种多样,常用排比句、顶真(针)体。排比句如《颂雷锋》中的片断:“学习他公而忘私的
共产主义风格高,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见行动;学习他革命意志坚如钢,无产阶级的骨头硬邦邦;学习他处处都听党的话,钉子精神钻研文化科学知识不放松;学习他永远革命,革命到底,事事打先锋。”顶真(针)体如《韩湘子上寿》中的片断:“美女们一个个都是芙蓉面,面似桃花三月鲜。鲜红一点樱桃口,口内就把银牙含。寒(含)闪闪一对杏子眼,眼似秋波柳眉弯。”这种顶真(针)体运用恰当,可以加强艺术表现力。
除此而外,还可借用某个数字,串叙所要表达的内容,如《韩湘子上寿》中的另一片断:“要变戏法有有有有有有,拿了八颗黄豆在手中间。八颗黄豆空中撒,变成八个蝴蝶上下翻。八个蝴蝶往下窜,变成了八个美女站金銮。”
湖北道情唱词艺术手法的变化,必然会引起词格、结构的衍变,要求唱腔曲牌与之相适应。因之,湖北道情在洪湖一带民间乡土音乐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腔曲牌。演唱的几十支曲牌中,保留了“西韵”、“西悲曲”、“秋蝉曲之一”、“秋蝉曲之二”、“数板”、“龙抬头”、“龙摆尾”、“喜盈门”、“荷花调”、“散板”、“双鱼尾”、“短腔”、鱼咬尾”等十多支曲牌,成为湖北道情的基本腔调。在整个段子中,这些曲牌各具有不同的结构功能,表现出以“西韵”为主干的联曲体形式。
湖北道情往往通过不同的唱腔曲牌,显示地方色彩、乡土风味及艺术特色。
代表人物
夏祖勤
夏祖勤,1942年生,湖北仙桃人。现为
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湖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仙桃市戏剧家协会理事、仙桃市民间艺人协会秘书长,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沔阳渔鼓代表性传承人。夏祖勤在民间文艺方面,堪称“奇才”。他精通“沔阳渔鼓、
湖北道情、快板、
沔阳皮影戏”等,会演出,会编写,会辅导。1972年11月,他独创“湖北道情”《省柴灶就是好》,在荆州地区汇演时获创作表演一等奖。
1979年,他根据民间“从小偷针,长大偷金”的传统故事编写“沔阳渔鼓”《临死吃妈一口奶》,全文发表在《楚天艺术》,其中唱词“一进监号,心惊肉跳;两块铺板,难以睡觉;三次提审,全部成招;四面高墙,又陡又高;五(武)装警察,来回放哨;六月马桶,又臭又骚;七(吃)得不好,饿得开叫;八字命苦,该我坐牢;九(久)犯必露,法网难逃;十十(实实)在在,死罪不饶”,极具教育警示意义,夏祖勤至今尚能脱口而出。 1983年,夏祖勤创作皮影戏《火焰山》和儿童剧《小熊猫学本领》,在荆州地区作品评奖演出中获创作、演出两个一等奖。
1989年11月,由夏祖勤创作,与曾小清同台演出的“沔阳渔鼓”《一子两母》参加省第五届“荷花书会”,获创作、表演两个二等奖,作曲、伴奏两个一等奖。2000年,《一子两母》在《楚韵新曲》一书中全文发表。1991年,他主编出版《仙桃谚语》一书。由于在这项民间文学集成工作中成绩显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省民族宗教局特授予他“屈原奖”。从1961年到1991年的20余年时间里,他编写和演出曲艺节目300多篇,除前述有关作品外,还有歌词《放鸭姑娘》在省刊《长虹》发表,大型神话皮影戏《火焰山》剧本在《布谷鸟》全文刊登。
周维
周维表演轻松大方,刻画人物惟妙惟肖,画龙点睛的动作生动形象;其嗓音条件独特,“边夹膛”的发声方法和谐,运用自如,且乡土气息特别浓。
1930年生,湖北地方曲艺四大曲种之一湖北道情的创始人,民间艺人。早在武昌区曲艺队工作时,周维便发掘源自道教劝谕行善的唱腔“道情”,改造创新出有地方特色的湖北道情。他将其唱腔根基深深扎在天沔一带的乡土音乐之中,博采打硪号子和沔阳渔鼓、
沔阳花鼓戏等部分曲牌的精华,形成自身富有江汉平原风味的音乐唱腔。在唱腔的艺术手法上,以洪湖打硪号子的基本曲调予以板腔变化,形成以“西韵”为主干的具有板腔变化因素的周派曲牌唱腔,富有较强的表现力。50年代末到60年代,在他的带动下,湖北道情曾风靡一时。
周维表演轻松大方,刻划人物维妙维肖,画龙点睛的动作生动形象;其嗓音条件独特,“边夹膛”的发声方法合谐,运用自如,且乡土气息特别浓。
唱腔
湖北沔阳道情的主腔叫“西韵”,依
沔阳花鼓戏中的“西腔”而得名。在“西韵”的基础上,或取其头,或截其尾,或扩充其音调,或变换其节奏,或将其他曲牌加以改制,又发展出了“西韵头”、“西韵尾”、“西韵上下句”、“西韵花腔”、“西韵垛句”以及“秋蝉曲之一”、“秋蝉曲之二”、“数板”、“龙抬头”、“龙摆尾”、“喜盈门”、“荷花调”、“散板”、“双鱼尾”、“短腔”、鱼咬尾”等十多支曲牌等十数支曲牌。唱词以七字句、十字句为主,也可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以造成音节上参差交错的效果。 每个段子均以“西韵”作为唱腔骨架,并依其唱词内容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择用数支曲牌,围绕“西韵”穿插进行。各个段子的唱腔曲牌虽不尽相同,却有其共同的基本结构规律,即以“西韵”贯串全篇;“西韵头”开头,“西韵尾”煞尾,中间选择其他曲牌与“西韵上下句”交错。其结构布局大致是:“前奏曲”—“西韵头”—“西韵上下句”—其他曲牌与“西韵上下句”或“西韵尾”交错穿插—“西韵尾”。
影响价值
在湖北曲唱的曲艺品种中,湖北道情形成最晚,但在群众中的影响并不逊於其他曲种,武汉市说唱团除了专业道情演员演唱,从事其他曲种的演员还有不下10人演唱它,从而积累了大量曲目,渗透全省。
参考资料
沔阳道情.仙桃市人民政府网站.2021-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