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爱设治局
原四川省设立的一个设治局
沐爱设治局,是原四川省设立的一个设治局。后升为沐爱县,1951年其行政区域并入高县(内务部1951年3月批准).后分别划归高县筠连县
简介
沐爱明代建场,称木乃,系彝语译音,又称木赖,转音沐爱。隔日赶场,人数常达万人。
分县缘由
长期以来,由于交通不便,群众公私往返,从沐爱到高县县城170华里.单走路就要花费两天时间,一天到筠连,第二天才到高县。要办完一件事,时间就更长了。花钱、费力,那是不言可知的。早在1940年代初期,群众就产生了要求分冶的设想,到1943年前后,便把设想转为实际行动,自发组织要求与高县分治的“清愿团”,一面开动当时“沐爱通讯社”编印的“沐爱旬刊”作为宣传工具,造分治舆论。年关节日还散发“文娱演唱材料”的小册子交群众演唱。一面推选郭桕筠为全权代表前往成都八方奔走,得到筠连籍省参议员曾省斋先生的支持与帮助,到1944年获批准设立沐爱设冶局。
历任局长县长
设治局长:李维乐、程方九
县长:程方九、钟家荣、何著勋、聂晦明
划属筠连县
民国期间,沐爱、落木柔一直是高县所属的两个区(称上二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沐爱改为沐爱设治局,下属包括落木柔(民治乡)等十三个乡及一个博爱(沐爱)镇。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设治局升格为沐爱县,1950年后,该地区仍按设县前建制,由高县接管。1951年在土地改革和建政工作中,该地区所属各乡分别调整编划为高县的三个区,沐爱为四区,落木柔为五区,蒿坝为七区。
这三个区多属山区,地区辽阔,距离高县县城较远,一部分边远地区离县城进300华里,较近的沐爱镇离县城也有170华里,山路崎岖;交通极为不便,因此又提出调整区划,当时一般反映,这三个区紧接筠连,农民赶场及各种农副产品、生活用品运销都以筠连为中心,各区往返高县都要经过筠连县城,与筠连在经济、文化、交通及群众生活等方面历来关系密切,因而反映划归筠连管辖比较适宜。
高县县政府为有利于今后工作,有利于该三个区未来的经济发展,遂于1952年冬向宜宾专员公署和四川省人民政府提出了将沐爱等三个区划归筠连的报告。省人民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在审批划区报告过程中,为慎重起见,曾通知高、筠两县上报有关材料和群众意见,以便权衡利弊。经反复斟酌,始于1953年7月批准了两县调整区划的报告。8月5日宜宾专员公署发出通知,除传达省政府批准意见外,并通知两县上报交接计划。交接工作以高县为主;并确定交接在高县,协商在筠连;交接时间从1953年9月15日开始。
两县划区交接工作完成后,四川省人民政府宜宾专员公署发布了布告,宣布高县第四、五、七区及所管辖的二十一个乡镇,于1953年10月全部划归筠连管辖。高县县政府也于1953年10月23日向各地、各部门发出通知:该县各系统、各部门自1953年10月25日停止对原四、五、七区的领导,以后全部由筠连进行管辖。
筠连县在办完接交手续后,决定原高县四区(沐爱)、五区(落木柔)区名不变,仍序列为筠连四、五区,将原高县第七区(蒿坝),改为序列筠连第六区。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3-07 10:33
目录
概述
简介
分县缘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