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子》是唐代诗人
李白的诗作。此诗先反用《
楚辞·
渔父》之意,告诫世人不要如
屈原那般的明辨是非、宁死不折的积极入世态度;再直接表达观点,明喻人生在世的处事方式,就应当如渔父那般不问是非、明哲保身的消极出世态度;然后透露出韬光养晦才是真正的处世态度,愿意追随渔父的思想和行迹,隐居江湖,不露才华。全诗以屈原为主,以渔父为副,运用衬托和比喻手法,陈述了作者对人生处事鲜明独特的认识与理解。
作品原文
沐浴子⑴
沐芳莫弹冠⑵,浴兰莫振衣⑶。
处世忌太洁,至人贵藏晖⑷。
沧浪有钓叟⑸,吾与尔同归。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沐浴子:《乐府遗声》游侠二十一曲中有《沐浴子》,乃梁陈间曲也。
⑵弹冠:弹去帽上的灰尘。
⑶振衣:抖去衣上的尘土。
⑷藏晖:掩其锋芒。谓藏敛晖光,犹言“韬光”也。
⑸沧浪:即汉水。钓叟:《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又《云中君》篇:“浴兰汤兮沐芳。”
白话译文
用香膏洗过头后不要弹去帽上的灰尘,用兰草煎水洗过澡后不要抖去衣上的尘土。
人生在世处事忌讳把任何事情都搞得洁净无暇,真正达到至高境界的人是懂得掩藏其锋芒的。
沧浪之滨有一个深知进退行藏的渔父,我想随他一同归去。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当时权贵和近臣谗谤李白,唐玄宗决定“赐金放还”,让李白离开长安。于是李白离去朝廷。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沐芳莫弹冠,浴兰莫振衣”二句,诗人反用《楚辞·渔父》之意,告诫世人不要如屈原那般的明辨是非、宁死不折的积极入世态度。“处世忌太洁,至人贵藏晖”二句,直接表达观点,明喻人生在世的处事方式,就应当如渔父那般不问是非、明哲保身的消极出世态度。“沧浪有钓叟,吾与尔同归”二句,用形象表达观点,透露出韬光养晦才是真正的处世态度,愿意追随渔父的思想和行迹,隐居江湖,不露才华。
诗人虽没有直接铺陈颂扬屈原的伟大人格,却反用《楚辞·渔父》之意,别具匠心地设置一个对立面,使得诗意内涵全熔铸在一个整体对比性构架之中,实则以屈原为主,以渔父为副,以副托主,以渔父“混世”的反语来激励屈原,亦是暗喻自己,从而造成更强烈的对比,间接赞扬了屈原的崇高精神,也贬抑了渔父的消极态度,只好异途殊归,各行其志,呈现出诗人对同流合污者的憎恶与痛恨,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处事的鲜明独特认识与理解,字里行间透露其政治失意后的激愤无奈心情。
名家点评
元·
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卷六:此诗全隐括《渔父》词之意。前诗“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亦此意也。其太白涉难后之辞乎?
明·
梅鼎祚、
屠隆《
李杜二家诗钞评林》:此篇檃括《骚》意,便是名言。
明·
胡震亨《李诗通》:《沐浴子》,梁、陈间曲也。古辞:“澡身经兰氾(浮动),濯发傃(向)芳洲。”太白拟作,专用《楚辞·渔父》事。
清·
沈德潜《
唐诗别裁》:立身忌太洁,不如老子之和光同尘也。暗用《楚骚》意。
清·
王琦《李太白全集》卷六:白诗似作于去朝之际,虽作消极之辞,实含深沉痛思。
清·
弘历《
唐宋诗醇》: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与圣贤尚絅之旨正复相同,特老氏未免有作用耳。昭昭然揭日月而行,圣贤固不为也。纫兰佩芷,屈平所以千古;然原之被谗,史谓众害其能,即后人之议原者亦以为露才扬己……白因《渔父》一篇,反其意而用之,盖涉世之久,英气将敛,故云然耳。不然,与世浮沉,漫无介节,胡广中庸,冯道长乐,其可嗤又何如耶?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美誉,与
杜甫并称“
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是
屈原以来最具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
李太白集》三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