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
汉语词汇,
拼音:chén sī,意思是极其认真、深入地思考,在寂静和孤独中对某个中心意念或意象的深沉思索。
宋
张绍文 《水龙吟·春晚》:叹韶华迤逦,将春归去,沉思处、空肠断。
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三回:“
专诸沉思良久,对曰:‘凡事轻举无功,必图万全。夫鱼在千仞之渊,而入渔人之手者,以香饵在也。欲
刺王僚,必先投王之所好,
乃能亲近其身。不知王所好何在?’”
沉思是一种思想的深奥。沉思可能具有最古老的历史,沉思是在早期的东方
宗教信仰中发展起来的。沉思和祈祷有许多共同之处,是指向精神的一种修炼与沉淀。用沉思来调节自己可以增强
自我意识,增强自我对情绪的识别、管理与控制力。
沉思与放松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沉思和放松都需要一种精神的集中,不同的是放松是慢慢掩藏住对意识的觉察,沉思却是慢慢强化这种觉察,通过反复思考同一件事,直到自己穷极一种思想,产生类似开悟的感受。关注当下是沉思中唯一最重要的概念,
佛教将留意当下定义为“对当前的现实生活保持活跃的意识”。留意当下不会导向自我意识的飘逸,只能是对压力和情绪的接纳。心理的
自我调节让人感觉是指向对现实苦恼的摆脱,这两者看起来是矛盾的。其实,两者并不矛盾,反复的思考是会激发一种顿悟,顿悟也是更彻底的摆脱、去执着、去妄念、去烦思,这在佛教修炼里很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