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师鸟
树栖类鸟类
沈师鸟,树栖类鸟类。
物种概述
国际SCI检索重要学术刊物——英文版《地质学报》(Acta Geologica Sinica)发表了由沈阳师范大学古鸟类学专家胡东宇教授领导的课题组首次发现的一个原始鸟类化石的新属种——“原始沈师鸟”(Shenshiornis primita)。这一新发现为揭示鸟类可动性头骨的早期演化和早期鸟类的树栖能力演化研究做出了贡献。
物种特征
“沈师鸟”化石产于辽西朝阳县大平房镇早白垩世九佛堂组地层,距今约1.2亿年,属于鸟类早期演化中一个特殊的类群--会鸟类。会鸟类具有超长的前肢,并具尾综骨,是“热河生物群”中迄今发现的个体最大的具尾综骨的原始鸟类。
“沈师鸟”全长约40cm,保持一种“昂首阔步”的体态,它的双颞窝型头骨表现出较迄今世界最原始鸟类“始祖鸟”更原始的非流线型;其上颌仍保留着原始的圆锥状牙齿;而后肢的胫跗骨短,拇趾向后翻转与其它三趾呈对握式,表现出适应树栖生活的特征。
“沈师鸟”保存完好的头骨为解决“鸟类可动性头骨早期演化”这一长期争议的难题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
物种命名
“沈师鸟”化石是由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研究所2005年10月在辽西朝阳野外化石发掘中自行采集的。为感谢沈师大对辽西“热河生物群”化石研究的全力支持,研究组决定将这一古鸟类新属种命名为“沈师鸟”,并寓意祝愿沈阳师范大学的发展“展翅高飞”。
物种影响
中国中生代古鸟类化石迄今共发现40余种,以往成果多出自于中科院等研究机构。自2005年沈师大古生物研究所成立以来,由于中国著名古鸟类学家侯连海教授等的加盟、和毕业于日本北海道大学的鸟类学年轻博士胡东宇教授等的共同努力,沈师大在古鸟类研究中不断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先后发现了“棘鼻大平房鸟”、“敏捷真翼鸟”、“建昌孔子鸟”等原始鸟类化石,2009年还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世界最早的带毛恐龙--“赫氏近鸟龙”的新发现等重要成果,受到国际古生物学界的广泛关注。沈师大的古鸟类研究研究团队目前已迅速成为中国古鸟类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
参加本次研究的还包括沈师大古生物所青年学者李莉,著名古鸟类学家、特聘教授侯连海以及青年恐龙学家、双聘教授徐星等。
形态特征
头骨前部高而粗壮,呈现出比始祖鸟更为原始的非流线型双孔型头骨,似证明了在鸟类演化过程中可动性头骨的出现较为滞后。
生活习性
生活在开阔地域并且自由地滑翔树栖生活。
种群分布
热河地区属于热河生物群
物种分类
树栖类
参考资料
..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19 00:07
目录
概述
物种概述
物种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