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蔚,1948年生于上海,画家。1970年作为知青到北大荒。著名知青画家。1974年创作油画《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具有全国影响,成为文革标志性美术作品之一。1989年移居澳大利亚悉尼。获中国全国美展奖五次。获国外玛丽麦格洛普奖、舍尔曼奖、阿基鲍尔奖十余次。被澳大利亚评为“最杰出十位澳大利亚华人”之首。
人物经历
沈嘉蔚1948年生于上海。文革中自学绘画。1966年7月,毕业于嘉兴第一中学。1970年到北大荒当农工并参加兵团美术班业余创作。油画《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1974)具有全国影响,成为文革标志性美术作品。1998年和2008年应邀在纽约和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与纽约的亚洲协会博物馆。1982至1984年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进修结业。五次获全国美展奖。1989年移居澳大利亚悉尼。1998年获玛丽麦格洛普奖。十一次入围阿基鲍尔奖。2006年获舍尔曼奖。作品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澳大利亚国家肖像馆、澳大利亚国会大厦等公立机构与私人收藏。编辑出版大型图文合集《
刘宇廉》(2005)和三卷本历史照片图册《莫理循眼里的近代中国》(2005)。
艺术活动
作品捐赠
沈嘉蔚于1998年加入澳大利亚国籍,而他继续为祖籍国作出贡献。2000年应邀回国为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创作大型历史画《百团大战》;2003年应邀回国为祖籍嘉兴市博物馆创作大型历史画《欈李之战》;2006年为母校嘉兴实验小学(原建设中心小学)创作并捐赠该校创办人(秋瑾烈士好友)肖像;2007年将1995年创作的《苗子
郁风象》与
黄苗子、郁风二老共同捐赠给中国美术馆。
参展策展
沈嘉蔚致力于澳中两国的文化交流事业。作为画家他参加了中国一些主要展览,1995年回国创作《孙文见袁世凯》参加环球巡回展;1997年香港回归大展和1999年澳门回归大展。他参加了第一、二届北京国际艺术双年展。其中2005年展出的《辛丑条约I》由中国美术馆收藏。他参与策划了2005年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刘宇廉回顾展》,并主编出版了
《刘宇廉》大型画文合集。
史册编撰
作为历史画家与历史研究者,沈嘉蔚推动了中国史学界的莫理循研究,曾吁请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关注这一领域唯一权威骆惠敏教授的手稿,帮助福建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莫理循书系。他本人出任编撰,出版了大型三卷本历史照片图集,《莫理循眼里的近代中国》(2005年)。他为出版社申请到澳中理事会的资助,而他本人放弃从中获利的机会。他还利用自己的作品换取私人资助,安排中国中央电视台摄制组来澳大利亚拍摄莫理循专题片。
杰出华人
沈嘉蔚已成功融入到澳大利亚的主流文化中。他与邦定纳艺术村的一批当地艺术家一道,八年来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日向公众开放他的画室,与来访者交流他的艺术创作。悉尼的雷·休斯画廊代理他的历史画作品。堪培拉国立肖像馆大门外悬挂的巨幅广告上是他著名的玛丽王妃肖像。
1999年他捐赠资助重建东帝汶的一幅夏纳那·古斯茂总统素描象,2004年他参与曼德拉儿童基金会组织的活动,在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创作的六幅素描有限印刷版画上再创作,画上了曼德拉的肖像. 这套作品在达沃斯国际论坛上广受欢迎,其拍卖所得全部捐赠给曼德拉基金会,为难童造福;2005年澳洲全国性英文大报《澳大利亚人》将他评为“最杰出十位澳大利亚华人”之首;2008年澳大利亚SBS电视台播出由Esben Storm摄制的沈嘉蔚传记片。
艺术评价
与共和国同龄
我与沈嘉蔚,相交30多年,同是沪上知青业余画家,自以为熟悉老同志的画路,可以有些话说。
“文革”知青画家大多与共和国同龄,他们有以下共同经验:其一,全般接受革命意识形态教育,大主题历史画是他们初始的眼界与实践;其二,追求上代移植国内的苏式写实手法,迷恋叙述性、图解性、人物众多的大画面;其三,青少年时代目击“文革暴乱”,参与上山下乡,长期置身社会底层,极端敏感于宣传与现实的逆差;其四,政治主题、政治人物,决定性影响他们的创作思维,并构成这一代画家符号资源,其焦点,就是毛泽东。
要之,这批画家的人格成长,高度政治化,他们的青春记忆,同时是密集的政治记忆,所谓“知青画家”本身,便是“文革”身份——从信仰到怀疑,从参与到背离,从奉献到叛逆,他们创作生涯的诸多痛点和快感,莫不与文革经验相纠缠。
后文革时期,理所当然地,这代画家逐渐离弃“文革”作风,告别政治主题,主动开始了去政治化、非政治化挣扎过程——虽然这仍是一种典型的政治化选择——嘉蔚所属的上海知青画家群体可以是显著的例子。
置于以上背景,嘉蔚高度政治化的作品,有可能获得相对清晰的历史线索。据我所见,他是大部分同时代画家中公然坚持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模式的个例,并在这种模式的内部展开自己设定的政治主题。他们拒绝所谓纯艺术和当代艺术的假设—这是过去二十多年美术创作普遍趋附的“政治正确”—相反,他们不但不忌讳,而且明确无误的希望自己十多年来的几乎每一件作品成为历史课,或者有如政治论文。
从空间与时间的长距离来看,我或许理解他的立场何以如此:我们都长期居停国外,目击什么才是西方现代艺术、当代艺术以及真实的西方世界。同时,我们渐渐老了,累计足够的岁月看待我们成长的“文革”背景:那背景越来越远了,但作为文革遗产,在个体这里,在我们的手、画布与趣味上,没有什么足够改变这遗产的真实性。换句话说,我们愈自发觉到我们属于“文革”的人质:西方与岁月不曾涤除“文革”政治记忆,相反,正是岁月与西方教会我们如何解读这深刻的记忆,而大声讲述这记忆的语言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这语言,简单地说,即“文革”式的革命现实主义。
因此在嘉蔚那里,画什么,以及怎么画,不仅一致,而且同等重要。当嘉蔚将曼坦那的耶稣躺在李鸿章的桌面上时,我发现其中的政治隐喻不仅是历史想象,这使他的画具有另一重文本价值。
这是中国现实主义油画的私人正剧:有如对“文革”的报复,也呈现为一种顽强的矫正。在绘画中,我看见嘉蔚至今热爱我们少年时代的艺术,他珍惜而非逃离自己背愚弄的政治经验,激烈地追问这场被背叛的革命,然后以历史的热情,试图挽救,同时挽留革命绘画,使之具有真正的革命性。我不知道他是否同意这是革命的、政治性的绘画,但是,看起来,他似乎情愿和这种绘画共存亡。(
陈丹青 著名画家)
画家与王妃
沈嘉蔚最近去堪培拉不仅仅是为了和玛丽王妃相会,而且也是为了与他早年旧作相会。看来沈嘉蔚走到哪里都会遇到自己的作品。他在2005年第一次见到王妃,当时国家肖像馆委托他绘制她的肖像。
生于澳大利亚的玛丽·唐诺曾是在一家悉尼啤酒馆里遇见自己的王子的。5年以后,她在距那家啤酒馆不远的岩石区,她下榻的饭店里,给沈三个小时的写生时间。他为王妃画了一幅速写,又拍了许多照片,然后回到自己在邦定纳的画室里画出了她的油画肖像。王妃未能出席那年10月举行的肖像揭幕式。但到了来年,沈随着这幅画像,跟了澳大利亚国家肖像馆的展览造访了哥本哈根。“我在哥本哈根与王妃见面时将那幅速写送给了她。她与弗列德里克王子很喜欢它。”沈说。
当然了,在这对丹麦王室夫妇来访澳大利亚的时候,沈全家,包括他也是画家的夫人王兰,女儿曦妮,都应邀去了堪培拉。他们一家先到议会大厦出席了总理欢迎王室夫妇的正式午餐会,然后来到国家肖像馆王妃肖像的画前与王室夫妇相会。沈说:“他们想再看看这幅画像,所以特地赶来。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这本是个平常的日子,所以见到王子王妃时他们都很意外和惊喜。”
“馆长告诉我说玛丽的肖像是参观者第一想看见的画。”在十分钟的画前交谈中,王室夫妇与画家讨论了一幅肖像画里手部描绘的重要性。看来在赞赏了玛丽王妃像的脸部以后,观者被她手部的精彩细节所吸引住。“手在一幅肖像画里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手跟脸一样—每一只手都是独特的。”沈解释说。
沈还有另两幅肖像也挂在这里:大律师汤姆·休斯以及肖像馆的创始人,慈善家高登·达林。在国家博物馆,沈于他在1987年创作的一幅大画相会。那是他来澳洲两年之前画的。它的标题是《红星照耀中国》,是一件巨大的作品,画了120多个中国政治人物。作为《新境界·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的组成部分,这幅画会在澳大利亚展出直至2012年1月底。(玛利亚·加利诺维奇 澳大利亚《领导人》报记者)
结缘历史画
2011年9月底,中国美术馆藏品大展《新境界》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其中长达11米的《红星照耀中国》受到很大关注。这件我在24年前创作的大型历史人物肖像画引起许多澳洲观众的兴趣,尤其知道画中124个人物几乎全部是真实人物时更为惊讶。他们喜欢听我讲其中各位人物的故事。有一位前澳大利亚驻香港外交代表,现在退休写作的老人,追问我每个人的姓名,结果为我打出了一份中英文对照的完整人物名单提供给博物馆以方便后来的观众。
四分之一个世纪和南北半球的浩瀚时空,为我提供了检验自己创作实践的难得机会。《红星》是我二十年人生练历与阅读思考积淀的一个总爆发,于1987年不足半年时间里一气呵成。它是我对“文革”中形成的“假大空”、“红光亮”模式的一个严肃挑战,成功地创造出一种写真实的历史画模式。在这件作品里,刚刚结束长征的红军与中共领袖人物及主要将领均以他们的本来面目示人,不再有“个人崇拜”时期的痕迹。人人平等,真正体现出他们追求的理想的核心价值。
如今,这件作品能够感动并不持有共产主义价值观的西方观众,可见这种创作方法是彻底的现实主义,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之上。鲁迅曾说:“只要写出实情,即于中国有益,是非曲直,昭然具在,揭其隐蔽,便是公道耳。”这段话,非常贴近我这件作品的创作宗旨。画中每一个人物都在向观众讲述自己的故事。作者的任务只是将他们在观众面前复活。我的任务完成得很好。他们将在我死去后,继续向无数代后人讲他们的故事。
在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由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主办的一个研究性质历史画展正准备在上海美术馆开幕。我将在此展上展出的是两件最近的作品。我在讨论历史画创作手法时提出:虚构是历史画家的特权。在创作手法层面上,虚构无处不在。就如这件旧作《红星照耀中国》,这124个人物怎么可能会集结在一道”拍”一张大合影呢?如果我不打破时空局限,就无法结构起这幅画面。我还有不少经验尚未总结,比方说要坐实画里的“虚构”,便要有加倍逼真的细节与服装道具,无一不能马虎。在我画出《红星》以来四分之一个世纪里,我所见过的描述红军的影视作品中,没有一顶红军帽是制作得符合历史真实的。所以艺术家创作历史题材作品时也要像胡适做学问那样:“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但是更重要的还不是在创作手法层面,而是在创作宗旨上实践前引鲁迅的“写出实情”,为后人留下真实的历史。借用巴金的说法是“讲真话”。进而言之,便是“做真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今天在画历史画,后人看我们画的历史画,也是在看已经作古的我们的历史。我们先要写好写正自己的历史,才能画好画正前人的历史。(沈嘉蔚 2011年12月14日记于澳洲听雨斋)
大事年表
·1948年9月16日生于上海。
·1955年-1960年就读于浙江嘉兴建设中心小学。
·1960年-1963年就读嘉兴第二中学(现秀州中学)。
·1963年-1966年就读嘉兴第一中学。
·1966年留校参加文革运动,自学美术并开始创作,曾借至浙江美术学院从事创作三个月(1969年)。
·1970年6月自愿支边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42团(今密山857农场)。次年任该团宣传股美术员。
·1971年-1976年每年均有数月借调至师部(密山)与兵团总部(佳木斯)从事美术创作。
·1974年创作的《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具有全国影响,成为文革标志性美术作品(该作品于1998年应邀参加纽约与西班牙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的大型展览《中华五千年》,又于2008年入选纽约亚洲协会博物馆举办的《艺术与中国革命》展)。
·1977年创作《过雪山》,后于2008年入选纽约亚洲协会博物馆举办的《艺术与中国革命》展,现藏美国奥伯伦学院爱伦纪念美术馆。
·1977年初正式入伍。
·1979年创作油画《红岩》获全国美展二等奖。
·1980年创作连环画《西安事变》获三项全国美展奖。
·1981年转业,任辽宁画院专职画家。该年创作的《先驱》入选1982年法国巴黎春季沙龙。
·1982年加入全国美协。
·1982年-1984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届研修班进修毕业,毕业创作是《创伤》。
·1987年创作大型油画《红星照耀中国》获全国美展最高奖。
·1988年应邀为革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创作历史画《同盟会成立》;创作油画《宽容》(又名《北大钟声》)亦由该馆收藏,是第一幅描绘五四时期代表性知识分子的群象作品;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国美术馆收藏了沈大部分的代表作品。
·1989年1月抵澳大利亚悉尼学习英语,后定居于悉尼南郊的邦定纳艺术村。初到澳洲时身无分文,在悉尼达令港为游客画肖像三年。与大部分同行不同的是,沈没有把画头像视作谋生手段,而是视为一种写生与研究机会。从而为其成为专业肖像画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其间写生头像数千幅,画遍全球各人种,各国籍的男女老幼。
·1991年开始参加澳大利亚最著名的肖像画大奖赛阿基鲍尔奖展览。迄今为止有11次入围包括一次第二名。这一记录使其跻身于澳大利亚最重要的肖像画家行列。从新世纪开始,沈一直受到澳大利亚政府、公共团体与学院的委托,绘制杰出人物的正式肖像。其中包括大律师与医学教授,悉尼与墨尔本市长、学院院长等。使他名声大噪的委托是由丹麦王室指定为坎培拉国立肖像馆绘制澳大利亚“灰姑娘”――丹麦太子妃玛丽的肖像。2007年他受澳大利亚国会委托绘制了时任众议院院长的正式肖像。沈继续发展他的历史画艺术。除了他的阿基鲍尔参赛肖像画的画作大都具有历史内涵之外,他的历史画新作开辟出独特的史论风格。
·1995年回国创作了《孙文见袁世凯》参加环球巡回展;
历史画《澳大利亚的玛丽·麦格洛普》获艺术大奖,由来访澳洲的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授金质纪念章;
·1997年同年参加香港回归大展;讨论华人命运的《七幅自画像》被评为当年阿基鲍尔奖第二名。
·1998年加入澳大利亚国籍。为悉尼历史性建筑维多利亚女皇大厦绘制了三联油画《世纪转换时》,描绘了一百多位澳大利亚历史人物,此画永久陈列于大厦正中墙面。
·1999年捐赠资助重建东帝汶的一幅夏纳那·古斯茂总统素描象,由总统本人在画上亲笔题诗后再度拍卖,为东帝汶筹集了更多一点资金;以自画像形式绘制的历史画《刹那间回到1900年》入选国立艺术馆的庆祝联邦成立一百周年全澳巡回展,后由昆士兰大学美术馆收藏。
·2000年应邀回国为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创作大型历史画《百团大战》,参加澳门回归大展,为澳门回归创作的历史画《林则徐接见澳门总督》获大展银奖,由澳门博物馆收藏。
·2002年悉尼4A画廊举办他文革时期旧作与反思文革的新作个展《再见革命》受到澳洲艺术界重视,所有英文报纸均刊出专评。其中大型油画《第三世界》被评论家推荐为当年最好的绘画作品。另二件展出作品《绝对真理》与《1972步辇图》现藏澳大利亚白兔收藏。
·2003年参加第一届北京国际艺术双年展。应邀回国为故乡嘉兴市博物馆创作大型历史画《欈李之战》。
·2004年参与曼德拉儿童基金会组织的活动,在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创作的六幅素描有限印刷版画上再创作,画上了曼德拉的肖像,这套作品在达沃斯国际论坛上广受欢迎,其拍卖所得全部捐赠给曼德拉基金会,为难童造福。
·2005年参加第二届北京国际艺术双年展,展出的《辛丑条约I》由中国美术馆收藏。参与策划了2005年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刘宇廉回顾展》,并主编出版了《刘宇廉》大型画文合集。出任编撰,出版了大型三卷本历史照片图集,《莫理循眼里的近代中国》,此书在悉尼与北京分别举办的发行式上,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悉尼总领馆文化参赞与澳大利亚联邦驻中国大使的高度赞扬,在中澳文化界备获好评。还利用自己的作品换取私人资助,安排中国中央电视台摄制组来澳大利亚拍摄莫理循专题片。澳洲全国性英文大报<澳大利亚人>将他评为最杰出的十位澳大利亚华人之一,并列名第一。
·2006年在历史画领域的开掘获得澳大利亚艺术界的赞扬,他的大型历史画《辛丑条约II》在该年荣获澳洲最重要的主题画大奖——舍尔曼奖,为母校嘉兴实验小学(原建设中心小学)创作并捐赠了该校创办人(秋瑾烈士好友)的肖像。
·2006-2008年他受托与王旭、王兰合作绘制了大型马来西亚历史画《默德卡(独立)》,在悉尼大学与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双子塔展出时广受好评。
·2007年将1995年创作的《苗子郁风象》与黄苗子、郁风二老共同捐赠给中国美术馆。
·2008年澳大利亚SBS电视台播出由Esben Storm摄制的沈嘉蔚传记片。
·2009年5月油画《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在中国嘉德拍卖,以795万人民币成交,由上海收藏家王薇收藏,并于当年十月在上海美术馆展出,而此前在8月,此画入选新中国60年重要美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新作《1908福特T型车》与《1911福特T型车》在中国美术馆的《传承与修行》画展及成都双年展展出;与位于798的红三房画廊签约代理出售作品;次年亦与雅昌艺术网签约;
·2010年居住与工作的大悉尼南郊萨瑟兰市的市立海泽赫斯特美术馆为他举办了题为《沈嘉蔚·从毛时代至今·1961-2010》的重要回顾展;油画作品《1911年福特“T”型车》参加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中国美术馆承办的“百年风云壮志丹青·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美术作品展”。
作品概况
获奖
2006年
Sulman Prize, AGNSW, Australia 2006;
Shirley hannan Portrait Prize : Second Prize, Bega Valley Regional Art Gallery, Australia, 2006;
2003年
PAA Exhibition Prize, Australia 2003;
People's Choice Prize of the Salon des Refusés, S.H. Ervin Gallery, Australia,2007,2003;
1993年
Sydney Royal Art Show Awards:Second Still Life Prize, 1995, Third Portrait Prize, 1994, 1993, Australia;
1983年
China/ National Illustration Exhibition Prizes: Best Drawing, 1983, Best Cover Design, 1983;
1979年
Mary Mackillop Art Award: First Place, 1995, Australia. National Art Exhibition Prizes: Outstanding Work, 1987, Bronze Medal, 1984,Second Prize, 1979;
1970年
China/ Many Chinese provincial art awards in 1980s and 1970s;
收藏
2007年《苗子郁风像》画布油画214*167cm;
2005年《辛丑条约》画布油画183*459cm;
1991年《宽容(北大钟声)》1988 画布油画198*180cm;
1987年《先驱(三联)》画布油画170*340cm;
《创伤·白求恩的故事》画布油画198*186cm;
《红星照耀中国》画布油画198*183cm*6幅;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of Australia;
NationalArtGallery of China;
NationalMuseum of China;
NationalMilitaryMuseum of China;
AllenMemorialArt Museum of the Oberlin College, USA;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Art Museum, Australia;
City of Sydney;
City of Melbourne;
TweedRiverRegionalArtGallery, NSW Australia;
LiaoningProvincal ArtGallery, China;
Jiaxing City Museum, China;
NSW Bar Association, Australia;
Art Beatus, Hong Kong;
Ipoh Limited, QVB, Sydney;
Arthur Robinson & Hedderwicks, ExchangeBuilding, Melbourne, etc, and many other public or private collections;
编撰
《沈嘉蔚油画艺术》作者:沈嘉蔚 天津杨柳青画社2002年
《莫理循眼里的近代中国》(共三册)编著:沈嘉蔚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
《黄河梦》作者:刘宇廉 编著:沈嘉蔚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4年
《刘宇廉画集》作者:刘宇廉 编著:沈嘉蔚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4年
《刘宇廉文存》作者:刘宇廉 编著:沈嘉蔚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5年
《寄往天国之门》作者:刘宇廉 编著:
赵晓沫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5年
出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