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10月17日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常州)。1938年9月在长沙考入江苏省教育厅办的江苏省立湖南桃源中学高三,1939年7月毕业,考入西南联合大学航空工程系,后转入物理系。1943年7月获理学士学位。自1946年起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先后被聘为助教、讲员、
讲师、
副教授和教授,并长期担任行政职务,曾任普物教研室副主任、物理系系主任助理、副系主任、系革委会副主任、副校长和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还曾兼任北京大学遥感技术及应用研究所所长(1983—1991)和直属国家教委的高校联合遥感技术应用研究中心主任(1985—1991)。1984年参与筹建山东烟台大学,并于1985—1990年期间任烟台大学校长。
简历
1921年10月17日 生于江苏省
武进县(常州)。
1939~1943年 在昆明
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学习,毕业。
1943~1946年 任桂林国立汉民中学物理教师。
1946~1991年 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1946),讲员(1950),讲师(1951),副教授(1960),教授(1978)。
1953~1980年 先后任物理系普通物理教研室副主任(1953~1955),物理系系主任助理(1955~1958),副系主任(1958~1966;1978~1980),系革委会副主任(1972~1978)。
1978~1991年 先后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78.7~1984),
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84~1991)。
1984~1990年 筹建
烟台大学(1984~1985),任烟台大学校长(1985~1990)。
1991年11月离休。
2015年2月17日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2月17日晚22时45分在北医三院逝世,享年94岁。
生平
求学
沈克琦,1921年10月17日生于江苏省
武进县(常州)一个教师之家,祖母曾在家授女弟子,父亲是小学校长。1933年入省立常州中学,1937年11月因日寇入侵,省常中停办,举家内迁。省常中是江苏省名校,他在此受到良好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8 年9月在长沙考入
江苏省教育厅办的江苏省立湖南桃源中学高三,1939年7月毕业通过统一招生考试取入西南联合大学航空工程系。到昆明报到时得知,因同时考取兵工专门学校而被取消统考学籍。他奉父命不去兵工学校,又无法获得兵工学校准予退学的证件,遂落入困境。后求助于西南联大训导长
查良钊,才得以注册入学,但此时已开学数周,无法选修工学院画法几何、机械画图、
锻铸、制模等实践性课程,因而转入物理系。他靠救济金、贷金、奖学金和勤工俭学在大学苦读4年,1943年7月获理学士学位,被学校评为优秀毕业生。他的
毕业论文题为“行星的大气及其光谱”(
文献综述性),由
吴大猷教授指导,获95分。
任教
1946年夏由北大、清华、南开合组的西南联合大学宣告结束,三校复员北返。沈克琦于1946年10月到北京大学物理系任助教,负责三年级光学实验教学,还曾讲授光学课并承担普物实验教学任务。此时全系教师仅十余人,光学实验课教师仅一人,负责排实验、写实验讲义和指导学生实验等全部工作。1947~1949年他被批准为
在职研究生,在承担全时教学任务的情况下选习研究生课程,并和研究生王树芬一起在
赵广增教授指导下进行“慢电子与氢
分子碰撞时的能量损失”方面的实验研究。1947年饶毓泰为培养沈克琦曾推荐他申请
扶轮社的留美奖学金,并请
胡适校长和
郑华炽教授写推荐信,
朱光潜教授写英文水平证明信。
自1946年起沈克琦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先后被聘为助教、讲员、讲师、副教授和教授,并长期担任行政职务,曾任普物教研室副主任、物理系系主任助理、副系主任、系革委会副主任、副校长和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还曾兼任北京大学
遥感技术及应用研究所所长(1983~1991)和直属
国家教委的高校联合
遥感技术应用研究中心主任(1985~1991)。1984年奉命参与筹建山东
烟台大学,并于1985~1990年期间任烟台大学校长,为此于1990年获
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的记大功奖励。1991年7月起获国务院颁发的
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11月年满70岁时
离休。
其他信息
沈克琦还长期担任中国与教育、科技有关的一些组织机构的领导职务,涉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博士后管理、中小学教材、中学生
物理竞赛等比较广泛的领域,为中国高等教育和中学教育的改革、提高和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沈克琦曾发表物理教学方面的文章20余篇,出版的书籍有由他主编的《
自然科学基础》一套(共5册,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用教材),《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物理学卷》两卷,北京市高级中学实验课本
《物理》一套。1991年离休后他仍参加有关物理教学的各种活动,主持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为祖国的教育、科学事业忙碌奔波,贡献余热。
北大工作
沈克琦
1952年北大物理专业招收人数剧增至180人,比过去增加了几倍,北京大学物理系由此也进入了大发展时期。沈克琦服从工作需要于1952年10月任北大工会专职副主席,1953年回系任普通物理教研室副主任,协助
虞福春主任领导新开设的两年半制普通物理课的建设工作,并曾担任数学力学系普通物理和地质地理系普通物理的讲授任务。1952~1955年期间虞福春、黄昆、
褚圣麟等教授讲授普通物理课,他们深入钻研教学内容,作出自己的诠释,使课程教学水平达到一个新高度,培养出了一批高质量的青年教师,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1954年苏联
物理教学法专家柯诺瓦洛夫到校,发表系统的物理教学法讲演,对于提高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运用各教学环节的水平起了很好的作用。
1954年11月金属物理学家西列夫到校,沈克琦即确定以金属物理为自己的进修方向,同时继续讲授普通物理课。1955年10月学校决定沈克琦调任物理系主任助理,协助褚圣麟主任管理全系系务。沈克琦再次服从工作需要,放弃了心向往之的科研工作,在完成40
学时的固体物理课教学任务后即全力投入系务工作。从1955年至1966年北大物理系有以下重大发展,其中无不凝聚着沈克琦的心血。
(1)为了培养高水平的毕业生,又不致引起学习负担过重,北大物理专业的
学制由4年制改为5年制,后又改为6年制,第一届五年制、六年制学生分别于1958年和1962年毕业。学生除了专业基础课比较扎实外,还系统地学习了专门化课程,他们毕业后多数人成为物理学分支学科的骨干,有的还成为学科带头人。当时中国科学、技术、工业的发展方兴未艾,迫切需要水平比本科毕业更高的人才,为此北大物理系决定延长学制,开出了包括实验在内的系统的专门化课程,使学生在某一分支学科领域得到比较系统的理论和实验训练。大多数课程在全国属首次开设,对全国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一定影响。在毛主席1964年春节指示后,1965年改回5年制。
(2)1956年教育部根据12年科学发展规划的要求决定,举办北大、复旦、南大、厦大、吉大等五校联合半导体专门化。联合半导体物理专门化共办两年,由黄昆、
谢希德分任教研室正、副主任。当时全国半导体科学技术基本上是空白,这两届毕业生后来在全国半导体科学技术的教学、研究和生产部门都成为骨干力量,其中不乏学术带头人。
(3)教育部采纳中科院地球物理所专家建议,决定在北大物理系建立中国第一个地球物理专门化,由地球物理所
傅承义教授兼任教研室主任,
南京大学王子昌教授调入北大任副主任,武汉大学物理系20人转入北大成为地球物理专门化四年级学生,1958年毕业,这是中国地球物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开始。
(4)北大物理系迅速发展,到1958年物理专业已有
理论物理、半导体物理、
磁学、金属物理、电子物理、
无线电物理和地球物理等8个专门化,成为全国
学科门类最多的物理专业,物理、气象两专业学生总数达1800人,成为全国第一大系,教学行政领导工作之繁重自不待言。为适应进一步发展的需要1958年12月学校决定,物理系分为物理、无线电电子和地球物理三个系,
褚圣麟任新物理系主任,沈克琦任副系主任。
中学教育
物理教学
沈克琦早年从事中学物理教学三年,因而对中学教学深有感情,到大学后更体会到大学教育的成绩与生源的水平有极大的关系。他曾说北大物理系毕业生水平较高,至少有一半应归功于他们在中学所受到的培养。因此他一贯关心中学物理教学,在晚年更积极参加有关中学物理教学的活动。1980年主持
中国物理学会的物理教学研究委员会后,他关心和支持以中学物理教学为主的《物理教学》,曾认真审阅
《物理教学》英文版所选用的文章,多次参加由《物理教学》编辑部承办的“全国中学物理特级教师会议”和“全国青年物理教师教学大奖赛”,在会上发表了有指导意义的讲话。他强调物理教学要抓住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要重视实验的重要作用,要注意适当扩大知识面;教学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重视科学思维等能力的培养,还要使学生受到实事求是、
严谨治学和勇于创新等科学作风的熏陶。在教学方法上他主张“教学要得法,要符合学生认识规律,但教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自己灵活处理,以求得到好的效果”。他强调要
因材施教,应在面向大多数的情况下帮助学习优秀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并使
学习困难的学生建立信心,力争学有所得,稳步前进。他还认为培养和提高师资水平是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师资水平”包括教育思想水平和对物理学的理解、掌握的水平两个方面,
教育行政部门应下决心、化大力气解决这个问题。
教材工作
中学教材工作是沈克琦晚年时花费精力较多的另一方面。1985年9月沈克琦被任命为
国家教委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参与有关中小学课程计划、教学大纲的制定、修订和教材审查工作。在物理教材审查工作中,他对教材中的科学性问题尤其认真,在保证教材质量上发挥了把关的作用。从1994年开始,沈克琦接受
北京市教育局的任务,组织几位大中学教师,编写一套适于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里学有余力的学生使用的高中物理教材。这套教材突破教学大纲的框框,力图充分开发这些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高中阶段不仅能学到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在严密的
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理论结合实际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严谨的
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等方面都能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具有较好的科学文化素质,为进一步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套教材除力求把物理学基本原理在高中程度学生能了解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阐述清楚外,适当补充了若干现代科学知识和科学史的知识,还加强了实验教学,实验总
学时数由30改为60,每次实验课改为2学时,以便学生在实验室有更多的独立思考与实践的时间,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这套教材第一版共5册,于1999年上半年全部完成,由
北京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