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伯俊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原教授
沈伯俊(1946年4月-2018年4月17日),男,汉族,生于重庆,原籍安徽庐江。1970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外文系。
人物经历
1980年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招收研究人员考试,以四川省文学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到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古典文学研究,曾任副所长、副研究员。
历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哲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
兼任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俗文学学会理事、《中华文化论坛》副主编、四川三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西游记》文化研究会理事。
2018年4月17日下午5时许,沈伯俊因心肌血管破裂,送到医院经抢救无效不幸辞世。
学术成果
专著、专书
1.《西游记》缩写本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6年7月第1版;
2.《中国古典小说新论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
3.《三国演义辞典》(与谭良啸合著)巴蜀书社1989年6月第1版,1993年12月增订版,日本潮出版社1996年7月出版日文版,韩国泛友社1999年12月出版韩文版;
4.《校理本三国演义》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1995年2月第5次印刷;
5.毛本《三国演义》整理本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6.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整理本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1998年10月第2版;
7.《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整理本巴蜀书社1993年11月第1版;
8.《三国漫谈》 巴蜀书社1995年2月第1版;
9.《三国演义》评点本 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4月第1版;
10.《三国演义》回评本(本人校注,丘振声回评)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11.《明清小说比较研究》(合著)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12.《三国演义》新校本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2月第1版;
13.《三国演义》整理本天地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
14.《罗贯中和〈三国演义〉》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15.《三国漫话》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16.校点《后水浒传》、《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等明代小说。
17.《沈伯俊说三国》(图文本),中华书局,2005年12月第1版。
编书
1.《〈水浒〉研究论文集》中华书局1994年3月第1版;
2.《〈三国演义〉艺术论》(与黄钧共同主编)待出。
撰写
参加《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明清小说鉴赏辞典》、《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中国古典小说大辞典》等十六部书的撰写,共撰稿约45万字。
论文
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短评、札记、随笔等170余篇。
曾获得一次全国古籍优秀图书奖,四次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
出版图书
发布文章
从屈原到司马相如(《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4期)
宫怨体的滥觞——《长门赋》(《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1期)
司马相如的代表作是《天子游猎赋》(《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
司马相如简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
建国以来《三国演义》研究情况综述(《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第4期)
从题材、主题和作者意识论《水浒》写的是农民起义——与欧阳健等同志商榷(《青海社会科学》1982年第4期)
司马迁为何被刑?(《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4期)
《离骚》当作于楚怀王中期(《贵州社会科学》1983年第2期)
司马相如与司马迁(《天府新论》1985年第4期)
论魏延(《青海社会科学》1985年第5期)
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论《三国演义》的主题(《天府新论》1985年第6期)
追踪晋宋颉颃《聊斋》——论《阅微草堂笔记》(《明清小说研究》1986年第2期)
《儒林外史》与《镜花缘》(《社会科学研究》1987年第1期)
论吴月娘——《金瓶梅》人物论之一(《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
关于罗贯中的籍贯问题(《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
论陈宫(《许昌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
从纯文学研究到多元化研究——《三国演义》第五届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
再谈《三国演义》的地理错误(《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4期)
重新校理《三国演义》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研究》1990年第6期)
论毛本《三国演义》(《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
论《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内江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
《李笠翁批阅三国志》简论(《社会科学研究》1993年第5期)
“三国文化”概念初探(《中华文化论坛》1994年第3期;《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三国演义》中的益州人士(《今日四川》1994年第3期)
谈谈我对《三国演义》的整理(《古典文学知识》1994年第6期)
《三国演义》电视剧面对的五大矛盾(《电视研究》1995年第4期;《中华文化论坛》1995年第1期)
《三国志》的诞生和流传(《中华文化论坛》1996年第1期)
再谈重新校理《三国演义》的几个问题(《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2期)
《隋唐志传》非罗贯中所作(《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4期)
《三国演义》与明清其他历史演义小说的比较(《中华文化论坛》1997年第3期)
三国文化对巴蜀的影响(《今日四川》1997年第4期)
巴蜀文学第一位大家司马相如(《今日四川》1998年第1期)
独具一格的汉赋名家王褒(《今日四川》1998年第2期)
在矛盾中追求超越的扬雄(《今日四川》1998年第3期)
盛唐诗风先驱陈子昂(《今日四川》1998年第4期)
一九九七年《三国演义》研究综述(《天府新论》1998年第3期)
面向新世纪的《三国演义》研究(《社会科学研究》1998年第4期)
李白:惊天动地的豪情(《今日四川》1999年第1期)
杜甫:社稷襟怀黎庶情(《今日四川》1999年第2期)
薛涛:扫眉才子冠蜀中(《今日四川》1999年第3期)
苏轼:不朽的文学精灵(《今日四川》1999年第4期)
《三国演义》与明清其他历史演义小说的比较(《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第2期)
《三国志宗僚》考辨(《文学遗产》1999年第5期)
一九九八年《三国演义》研究综述(《天府新论》1999年第5期)
《三国》三题(《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陆游:梦绕魂牵巴蜀情(《今日四川》2000年第1期)
虞集:元代诗文大家(《今日四川》2000年第2期)
世纪课题:关于《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中华文化论坛》2000年第2期)
张扬个性凸显真情──评《明清小品:个性天趣的显现》(《中华文化论坛》2000年第3期)
一九九九年《三国演义》研究综述(《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7期)
再谈貂蝉是虚构人物(《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8月25日)
大将风度,千古传颂——《单刀赴会》赏析(载《三国漫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
二虎相争,惊心动魄——《裸衣斗马超》赏析(载《三国漫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
《三国》叙事学研究的开拓之作——评《三国演义叙事艺术》(《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2期)
新时期《三国演义》研究论争述评(《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蒲松龄的三国题材著述(《中华文化论坛》2001年第2期)
二○○○年《三国演义》研究综述(《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面向新世纪的《三国演义》研究(《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关羽崇拜研究》序(《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元刻讲史平话集》读后(《博览群书》2001年第10期)
智慧忠贞,万古流芳——论诸葛亮形象(《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西游记》作者补论(《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4期)
罗贯中笔误小考(《文艺研究》2002年第6期)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关系三论(《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新时期《三国演义》研究的进展——第十五届《三国演义》讨论会论文集前言(《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3期)
高屋建瓴开拓创新——评《三国演义源流研究》(《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3期)
枭雄与明君——论刘备形象(《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四川文物》2003年第4期)
用市民意识改造的英雄——论张飞形象(《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2003年第0期)
三国演义大辞典》前言(《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6期)
《三国演义》版本研究的新进展(《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2004年第0期)
蜀汉政权与罗江(《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第3期)
《三国演义》版本研究的新进展(《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5期)
文学史料的归纳与解读——元代至明初小说和戏曲中白银的使用(《文艺研究》2005年第1期)
多一些辨证思维——古代小说作家生平研究刍议(《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民族文化孕育的忠义英雄——论关羽形象(《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再论元代至明初小说戏曲中货币的使用(《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三国演义》思想内涵三辨(《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现实精神·浪漫情调·传奇色彩——论《三国演义》的创作方法(《明清小说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和日本:《三国演义》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与金文京合撰,《文艺研究》2006年第4期)
《三国演义》刘蜀后期人物三论(《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对中国古小说思维的文化思考——评段庸生《中国文言小说思维》(《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小说《三国志》之精髓与主题——2006年7月在日本《三国志》研讨会上的报告(《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净化之美——《三国演义》美学风格一议(《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
画出人间孔子(《中国文化报》2006年10月30日)
再论曹操形象(《中华文化论坛》2007年第3期)
诸葛亮形象三辩(《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第2期;《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襄樊学院学报》2007年第9期)
“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说商兑(《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为诸葛亮析疑辩诬(《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三国演义》:“说大事”的影响力(《解放日报》2007年12月28日)
论赵云(《现代人才》2008年第2期)
《赵庆元学术文存》序(载《赵庆元学术文存》卷首,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
人物逝世
2018年4月18日下午,著名三国历史专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诸葛亮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沈伯俊沈伯俊因病去世。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的唁电说,“沈先生是享誉中外的 ‘三国文化’研究的权威专家,是德高望重的仁厚长者。他为《三国演义》的深入研究与广泛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沈先生奖掖后进,往往不遗余力,年轻学子多有蒙其推许、扶助者,学界对其为人为学有口皆碑。”
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的唁电说:“沈伯俊先生是我国古典文学著名的专家,治学严谨,著作等身,除《三国演义》研究外,对《水浒传》等其他中国古代小说名著也有相当的研究,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实为后学之楷模。沈伯俊先生的逝世是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界的一大损失,不胜悲恸!”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李后强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梁满仓研究员、四川大学曹顺庆教授、周裕楷教授、复旦大学黄霖教授、福建师大齐裕焜教授、江苏省社科院萧相恺、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程国赋、广州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纪德君、西南大学熊宪光教授、四川省图书馆原副馆长王嘉陵、成都大学曾永成教授等学者和生前好友也发来唁电或挽诗表示哀悼。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04 09:04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学术成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