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丘县
河南省周口市辖县
沈丘县,隶属河南省周口市,位于河南省东南部,豫皖交界处,居颍水中游,西连项城市,北邻郸城县淮阳县,东南与安徽省的界首市临泉县接壤,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势西北高,向东南部缓缓降低。总面积1080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末,沈丘县常住人口90.14万人。截至2025年3月,沈丘县辖2个街道、15个镇、5个乡,县人民政府驻沈丘县行政新区和谐路16号。
历史沿革
沈丘县历史悠久,早在4500—7000年的上古时代,就有人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土地上。
西周初年(约前1042年),周成王封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载于今沈丘南部一带,建立沈国,都城在安徽临泉西侧古城。同一年,周成王又封叔父季毂于今沈丘县北部一带,建立项国,都城在今沈丘县槐店镇西侧赵古台一带。沈国初,封时为侯国,周厉王时贬为子国,改称沈子国。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沈子国被蔡国所灭,都城改为“沈集”。项国初封时因属子爵级,所以又称项子国。鲁僖公十七年(前643年),项子国被鲁国所灭,仅存“项”地名。项子国和沈子国灭亡后,今沈丘一带形成南北两个政区。从春秋战国开始,直至到明弘治十年(1497年),沈丘南北两个政区的建制沿革是完全不同的。
北部政区(原项子国)
战国时,周赧王三十七年(前278年),秦攻打楚国,占领楚国都城。楚都由郢迁到陈(今淮阳),以项(槐店西)为“别都”。属颍川郡(今阜阳)。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项县,治所在今槐店西。
三国时,项县归魏,属陈郡。两晋时归梁,属汝南郡。南朝宋永初年(420年),置项城县。南朝齐时,又改称项县。
北魏项县属陈郡。东魏先后置项县、南顿县,属陈郡。东魏天平二年(532年),在项县侨立秣陵县,属北丹阳郡,项县仍属陈郡。北齐时,项县属信州。北周,改信州为陈州,项县属陈州。
隋开皇三年(583年),秣陵县在项县侨立止。大业元年(605年),废陈州置淮阳郡,辖项城县、南顿县。
唐武德六年(623年),废颍东县并入项城县,属陈州。
五代,宋、金时期,建制归属不变,治所一直在槐店西。
元至元二年(1336年),项城县废,不久复置。
明洪武元年(1368年),南顿县撤销,东部边域并入项城县。宣德三年(1428年),项城县由槐店迁至珍寇镇(今项城市秣陵镇)。“项”作为县名在沈丘由此为止。
南部政区(原沈子国)
春秋时,周襄王二十九年(前623年),置寝丘邑,治所在今临泉古城,属楚。
秦时置寝县,属陈郡。
西汉时,寝县属汝南郡。东汉建武二年(26年),寝县改称固始县,直到三国时期仍属汝南郡。
西晋时,固始县属豫州。东晋咸康二年(336年),固始县废,入新蔡县,后复置固始县。
南北朝时,南宋、北魏俱袭晋制。东魏武定七年(549年),在古寝置财州。北齐文帝废州,改置褒信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改褒信县置沈丘县,沈丘县名由此始。
唐初,沈丘县属颍州,贞观元年(627年),舒城入沈丘,沈丘县废归汝阴县(今阜阳)。神龙二年(706年)复置沈丘县。
五代、宋、金、元时期均置沈丘县,先后属颍州,沈丘县废,归属汝阴县(今阜阳)。顺昌府颍州,治所一直在临泉古城。
明弘治十年(1497年),割陈州、项城、颍州三处边隅之地,新置沈丘县,治所由临泉古城迁到乳香台(今沈丘县老城),属陈州。至此,今沈丘县的行政区域基本定型。
合并时期
清代,沈丘县属河南陈州府。
民国二年至民国二十二年(1913年至1931年),沈丘县先后属河南省豫东道、开封道、豫东行政区、淮阳区、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区推进到沈丘,沙南、沙北分别建立了人民政权。2月,沙北建沈鹿淮县。5月,沙南建沈项临县。9月建,沈丘县。11月,改为沈太鹿县。12月,改为界首县。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3月,合并沙南沙北政区恢复了原沈丘县域,县政府仍设在原县城(今沈丘老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沈丘县属河南淮阳专区。
1950年10月,沈丘县人民政府由老城迁到槐店。
1953年1月,撤销淮阳专区,并入商丘专区。
1958年12月,随商丘专区并入开封专区。
1961年12月,复归商丘专区。
1965年至1969年,属周口专区(地区)。
2000年10月,周口撤地设市,沈丘县属周口市至今。
行政区划
2022年9月15日。撤销冯营乡,设立冯营镇。
截至2025年3月,沈丘县辖2个街道、16个镇、4个乡:东城街道北城街道槐店回族镇刘庄店镇留福集镇老城镇赵德营镇付井镇纸店镇新安集镇白集镇刘湾镇莲池镇洪山镇北杨集镇邢庄镇周营镇冯营镇石槽集乡范营乡李老庄乡卞路口乡。共有612个行政村(社区),县人民政府驻沈丘县行政新区和谐路16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沈丘县位于河南省的东南部,黄泛区的南部边缘,西连项城市,北邻郸城县淮阳县,东南与安徽省的界首市临泉县接壤。地理座标为东经114°57′43″—115°21′31″,北纬33°5′6″—33°31′45″。东西宽约32千米,南北长约48.35千米。总面积1080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沈丘县地处黄淮平原。西北高,向东南部缓缓降低。槐店西张湾村海拔为43米,赵楼沟入泉河处海拔35.5米。自然比降约1/7000,相对高差一般不超过2米。地势低平,但北、中、南三部地表形态略有差异。泉河以南以平坡地为主。西部雒庄附近海拔40米,东部吴沟(泉河南)附近海拔36米。自泥河南岸的姚楼起,东南经刘庄店到留福集一线,以西多在海拔38米以上,以东由海拔37米降至36米。沙颍河、泉河之间,高陵地与湖坡地相间分布很广。以西北部的槐店为起点,南到莲池集,东到毛营、崔营,东南经罗堂、半坡、曲集到杨湾一带,为海拔40米以上的高陵地。在这些高陵地之间,海拔多在38.5米以下,为古河道湮塞而成的湖坡地。沙颍河以北,为1938—1945年黄河漫流地区。西北部常楼附近海拔41米—42米,向东、向东南略呈高岭地与河滩地相间的形态。自北杨集沿新蔡河向南一线,以西海拔多在38米以上,以东多在海拔38米以下。常胜沟下游最低海拔在37米以下。
气候
沈丘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5℃,年平均降水量700毫米左右,全年无霜期200天左右。
水文
沈丘县内河流属淮河水系。主要沟渠分别汇集诸湖坡径流,注入沙颍河和泉河。全县河流(河沟、干渠)水域面积1722.7公顷。主要是淮河流域沙河、泉河及其支流,以及沙河槐店灌区6条干渠、泉河泉北灌区1条干渠、泉河泉南灌区3条干渠。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沈丘县境内沙颍河水系2013年共记录鱼类36种,隶属4目10科。鱼类种类组成以鲤科鱼类为主,共26种,占种类总数的72.22%;鳅科、鲿科、詣科各2种,鲇科、合鳃鱼科、塘鳢科、鰕虎鱼科、鳢科、刺鳅科各1种。
两栖爬行类主要有中华大蟾蜍、泽蛙、黑斑蛙。爬行类有中华鳖、水蛇、游蛇、锦蛇等。
水生维管束植物全县各水域中常见水生维管束植物,挺水植物主要有芦苇、香蒲、雨久花、慈姑、荆三棱、蓼、稗草、莎草等;浮叶植物主要有芡实、菱角等;沉水植物主要有苦草、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金鱼藻、菹草、黄丝草、聚草等;漂浮植物主要有浮萍、凤眼莲等;湿生植物主要有水花生、水芹菜等。
水资源
沈丘县年平均降水量8.77亿立方米,春秋两次沟渠蓄水0.15亿立方米亿立方米,沙颍河拦蓄过境水0.9亿立方米,泉河拦蓄过境水0.5,水资源总量为10.32亿立方米。但消耗年径流量1.71亿立方米,蒸发3.043 亿 立方米,渗漏2.19亿立方米,可利用水资源量3.36亿立方米。境内浅层地下水储量,30米深以内的8.95亿立方米,15米深以内的7.45 亿立方米,10米 深以内的4.4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补给量为:降雨入渗2.19亿立方米,灌区渠道渗漏0.03亿立方米,沟河侧渗0.04亿立方米,总补给量2.26亿立方米
人口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沈丘县常住人口956631人。
截至2023年末,沈丘县常住人口90.1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9.0万人,乡村人口51.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3.27%,比上年提高0.96个百分点。全年出生率8.01‰,死亡率9.44‰,自然增长率-1.43‰。
经济
综述
2023年,沈丘县地区生产总值358.5亿元,同比增长3.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2.1%,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5.0%,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2.6%。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0%。
固定资产投资
2023年,沈丘县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下同)同比增长15.2%。分领域看,工业投资下降11.7%,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27.0%,民间投资增长49.3%。分产业看,第二产业投资下降%,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4.6%。
财政
2023年,沈丘县地方财政总收入68.79亿元,同比增长9.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17亿元,增长14.0%。其中,税收收入13.07亿元,增长31.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9.23亿元,增长1.8%。
人民生活
2023年,沈丘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69.1元,同比增长5.0%。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881.0元,增长5.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99.6元,增长7.7%。全县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984.4元,同比增长8.6%。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339元,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615.5元,增长11.2%。
第一产业
2023年,沈丘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1268733万元,增长2.3%。其中,农业总产值797058万元,林业总产值4982万元,牧业总产值346319万元,渔业总产值6989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13385万元。全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2069285亩,总产量92.3万吨,减产3.2%。其中,夏粮播种面积1094824亩,总产量50.93万吨,减产8.4%;秋粮播种面积974461亩,总产量41.37万吨,增产4.2%。全年全县油料产量53932吨,比上年增产6.5%,其中花生产量40608吨,增产8.8%。蔬菜及食用菌产量1115673吨,增产3.8%。瓜果产量332060吨,增产4.5%。
2023年,沈丘县生猪出栏量629437头,增长0.1%,年末全县生猪存栏463826头,减少0.85%,猪肉产量49965吨,增长7.9%;牛出栏量42690头,增长5.9%,牛肉产量6460吨,增长5.9%;羊肉产量9899吨,增长30.3%;禽肉产量16726吨,减少15.1%,禽蛋产量56232吨,增长2.1%;牛奶产量18911吨,增长1.1%。
第二产业
工业
沈丘县有钢铁、食品、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
2023年,沈丘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1%。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增长5.4%,轻工业增加值增长0.8%,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增长4.3%。分行业看,全县28个行业大类中,有16个行业同比增长,增长面57.1%。分产品看,全市31种产品中,有19种产品同比增长,增长面61.3%。
2023年,沈丘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高成长性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7%、7.5%,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4个、3.4个百分点。全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8%。全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0%,利润总额同比增长991.2%。
建筑业
2023年,沈丘县建筑业总产值增长11.7%。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25家。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23年,沈丘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4.47亿元,同比增长6.7%。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27.21亿元,增长7.5%,其中城区消费品零售额30.42亿元,增长3.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7.27亿元,增长4.2%。按行业分,批发业零售额26.62亿元,增长8.2%;零售业零售额75.84亿元,增长5.9%;住宿业零售额10.55亿元,增长10.3%;餐饮业零售额51.46亿元,增长6.5%。全年全县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9.0亿元,同比增长15.4%。限额以上单位烟酒类、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分别增长59.2%、-48.8%。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书报杂志类分别增长-14.1%、17.7%。限额以上单位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56.7%。
对外经济
2023年,沈丘县货物进出口总值11.05亿元,比上年增长6.3%。实际利用省外资金81.61亿元,增长5.23%;实际利用外资2万美元。
金融
截至2023年末,沈丘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61.79亿元,比年初增加64.51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514.17亿元,比年初增加62.37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66.85亿元,比年初增加41.22亿元。
交通运输
沈丘县是周口市的东大门,也是豫东南和皖西北交流的重要门户和物资集散地。沈丘县境内5条省道纵横交错,漯阜铁路宁洛高速公路郑合高铁横贯东西,沙河航运通江达海,形成公路、铁路、水运三位一体的交通格局。境内郑合高铁在境内设周口东站;沙河航运500至3000吨船舶常年通航,沈丘港、刘湾港、纸店港可入淮河,汇长江,通达南京、上海。
2023年,沈丘县公路货物运输总量2291万吨,比上年增长8.2%;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712859万吨千米,比上年增长7.1%;公路旅客运输总量704.43万人,比上年增长7.1%;公路旅客运输周转量26923万人千米,比上年增长58.4%。
政治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3年,沈丘县各级各类学校637所(含教学点91所),在校生199400人,招生47145人,教职工18626人。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所,毕业生372人,在校生1587人,招生551人,教职工203人。普通高中学校5所,毕业生7411人,在校生22508人,招生7592人,教职工1971人。初级中学56所,毕业生15953人,在校生49274人,招生16659人,教职工5329人。普通小学学校286所(含教学点91所),毕业生17185人,在校生92818人,招生13967人,教职工7683人。幼儿园287所,毕业生16253人,在校生32822人,招生8359人,教职工3335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391人,招生17人,教职工105人。民办学校52所,招生7740人,在校生31901人,毕业生6890人,教职工3265人。
科学技术
2024年,沈丘县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全市第3,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29家、全市第2,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8.3亿元、全市第1,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增长15.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93%,规上制造企业智能应用场景覆盖率94.5%,新增专利授权337件,成功创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个。
文化事业
2023年,沈丘县开发打造“历史文化一日游”“工业研学一日游”“美丽乡村一日游”等旅游路线,成功举办“槐乡沈丘·千字文故里”文旅推介大会。
体育事业
2023年,沈丘县参加第十四届河南省运动会,沈丘县代表团(青少年组)共夺得10枚金牌,14枚银牌,16枚铜牌。
医疗卫生
2024年,沈丘县县人民医院晋升“三级综合医院”,槐店镇卫生院等3家乡镇医院晋升“二级综合医院”,全县21个乡镇卫生院全部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全国基层中医药发展论坛在沈丘成功举办。全县858家卫生室纳入“三统三保”管理机制,门诊统筹次均费用同比减少58.4%。
社会保障
2023年,沈丘县30家中心城区社区养老日间照料中心建成投用,22个乡镇敬老院完成适老化改造。
历史文化
文保
沈丘县清真古寺
沈丘县清真古寺,旧称至元老寺,位于沈丘县槐店回族镇东关社区清真寺街。寺院坐西朝东,占地面积4307平方米,始建于元至元十年(1273),明弘治十五年(1502)移建今址,当时寺院占地15亩,牌坊式山门,火墙叠檐,三进庭院。现存建筑共二进三院,由过殿、前殿、大殿、讲经堂、开经堂、女拜殿及附属建筑组成,寺院内还保留有碑刻等附属文物。2000年9月25日,沈丘清真古寺被列为第三批河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鸣钟故居
李鸣钟故居坐北朝南,仿照北方民居四合院的结构建造,布局工整、东西对称、设计巧妙、错落有致,主体建筑由南北相连的三进院落和后花园组成,现故居南北长100米,东西宽40多米,占地约4000多平方米。每进院落各有正堂5间、耳房2间,东西厢房各3间,二进院落正房西侧有西花厅3间,三进院落正房西侧有书房3间,整个建筑均为青砖灰瓦硬山式建筑。1976年,被沈丘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9月25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泉河九拱桥
泉河九拱桥位于沈丘县城东南城关镇南关街泉河故道上,清光绪年间对此桥进行了修复,桥身长56.2米、宽5.4米,桥身镶嵌红石两条龙,头西尾东。2021年,泉河九拱桥被公布为第八批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狮舞(槐店文狮子)
狮舞(槐店文狮子),始于元代,由波斯人海鼻耳编创。槐店文狮子一改兽中之王的威猛形态,以慈善之心创造出文静的狮子形象,意欲以此感化执政者减少暴戾,施行仁政。经过与沈丘当地汉民族兽舞交流沟通,槐店文狮子逐渐形成了独角虎舞、麒麟舞、狮舞三部分表演内容。演出时,先在鼓、锣、镲的节奏声中奏出麒鸣、狮吼、虎啸之音,随后独角虎出场巡回瞭望,麒麟表演“麒麟送子”故事,最后文狮子登场展示巡山、搔痒、饮水、舔毛、观景、生小狮子等一系列动作。2008年6月7日,狮舞(槐店文狮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传统舞蹈。
扑蝶舞
扑蝶舞起源于沈丘县槐店镇大胡同(今五福街)的原生态民间舞蹈,形式特征分为:小跑步、鸭子步、蹲踢步、放蝶、收蝶,转蝶六个部分。小跑步是一步一拍向前跑。鸭子步则保持八字步全蹲,一拍向前走一步,每步均经旁向前划弧线。蹲踢步就是站大八字步。放蝶:是将绑有鸡毛或鹅毛(代表蝴蝶)篾围在表演者的腰间,表演者右手握蝴蝶把手,左手握竹篾,双手于腹前,脚走小跑步。收蝶:紧接放蝶。表演者右手经右前平划半圆,左手食指、中指伸开,然后右手继续经左向后平划半圆,力度、幅度要大些,使竹篾甩回。同时左手食指中指将放出的竹篾捋回并握住。转蝶:站前弓步或单腿跪蹲,两手握蝴蝶把手竖立于胸前,用腕力逆时针方向转把手,使蝶上下飞舞。2009年6月12日,扑蝶舞入选第二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沈丘顾家馍
沈丘顾家馍,相传是400多年前一个叫顾二别子的人发明的。面粉用老酵头发酵,经过防霉防裂处理和多道复杂工序,吃起来筋道甜美。目前流传的顾家馍有两种:一是葫芦状的小白馍,不做多余雕饰,为日常所食;一是十二生肖、瓜果虫鱼等形状的花馍,这种花馍主要是当成工艺品,经过特殊处理,三五年都不会发霉。2009年6月12日,沈丘顾家馍入选第二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沈丘青三彩
沈丘青三彩,又称沈丘剔花彩陶,始于隋唐,兴于明清,民国衰落,属于当地汉族民间美术的一种。沈丘青三彩有两大流派,一是追求实用的王派,烧制香炉、烛台、碗盘等实用器物,产品曾大行其道;二是走艺术路线的胡派,创始人是胡长征的先祖胡太华,胡派烧制的梅瓶、将军罐美轮美奂,多被殷实人家所购买。沈丘青三彩,从选土到出窑有20多道工序,制作过程相当复杂。其主要工艺流程可分九大步:选土、滤土、醒泥、拉坯、修坯、施土、刻画、素烧、釉烧,方才制出成品。2015年,沈丘青三彩被列为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风景名胜
李鸣钟故居景区
李鸣钟故居景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是民国时期历史名人冯玉祥部爱国将领、西北军“五虎上将”之一的李鸣钟的家宅。该故居位于沈丘县槐店回族镇长安路中段,坐北朝南,建于1936年,整个建筑为砖木结构,是本地保存较为完整的一组晚清式建筑群。李鸣钟故居共设置四个对外开放的展室,分别为李鸣钟将军生平展室、沈丘县革命斗争史展室、沈丘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展室及李鸣钟生活起居展室。2009年被沈丘县委、县政府列为“沈丘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6年被河南省委宣传部列为“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中华槐园
中华槐园,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沈丘县槐店回族镇行政新区北侧,景区以沈丘人自古以来种植槐树追念祖先寓意吉祥富贵和《千字文》作者,周兴嗣故里为文化主题进行设计建设,目前已种植槐树68个品种2万多株,主要景点有:千字文广场、古槐林、三槐堂、槐仙山、槐香湖、观槐亭等,是沈丘县公益性爱国主义教育绿地公园、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河南省槐树种质资源基地、河南省林科院刺槐研究中心。
青甜小镇景区
青甜小镇景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北城街道办事处,占地约130亩;主要旅游品类包括自然景观、休闲娱乐、亲子教育、网红打卡、剧场演出、特色餐饮、民俗文化展示、军事体验等类型。集自然景观、休闲观光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亲子自然教育农场,景区内有八零小院、地锅区、纺织工坊、石磨等多处民俗文化展示,游客可以体验石磨豆浆、纺花、织布、拉耧耕种、地锅鸡、地锅鹅等多元化传统工艺及餐饮特色。
地方特产
沈丘县拥有沈丘金丝猴糖果、沈丘槐山羊、黄金瓜、沈丘千层豆腐、沈丘兆丰贡酒、周家麻花、沈丘天马冰糖麻片等特产。
著名人物
周兴嗣(469—521年),字思纂,南朝陈郡项(今河南省沈丘县槐店镇西赵古台村)人。南朝齐隆昌元年(494年),周兴嗣受齐侍中吴兴太守推荐任桂阳郡丞。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萧衍代齐建梁,聘用周兴嗣任“安成王国”侍郎,后升为员外散骑侍郎。
窦书成,字西田,号画村,出生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己亥拔贡。是清代槐店人(即今槐店中心街社区大菊园巷,清代这里隶属于项城县东区韩埠口牌)。窦书成善诗文,喜收藏。有诗集《乐素轩诗稿》传世,是誉贯陈州府的文化大家。人称“窦拔贡”。
袁保恒(1827—1878年),字小午,号筱坞。项城(今河南省项城县)人,为袁世凯叔父。
李鸣钟(1887—1949年),字晓东,河南沈丘人,爱国民主人士。
方中铎(1912—1986年),沈丘莲池人,曾荣获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荣誉称号
沈丘县先后获得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全国产油大县、全国生育友好先进县、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等国家级荣誉。
2018年9月25日,沈丘县获得商务部“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誉称号。
2019年12月31日,沈丘县入选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
2021年5月27日,沈丘县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首批全国县域足球典型。
2021年7月15日,沈丘县入选水利部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2021年11月,沈丘县入选中国科协公布的2021-2025年度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单位名单。
2021年12月22日,沈丘县被认定为全国第六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22年4月,共青团沈丘县委荣获2021年度“河南省五四红旗团委(团工委)”称号。
2023年2月,沈丘县入选全国第一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名单。
2023年12月,沈丘县被公示为全国生育友好工作先进单位拟表彰对象。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24 18:0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