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丘顾家馍
周口市传统面点
沈丘顾家馍是是一种色香味俱全的传统名点。具有色亮如釉、形似宝葫、入口津甜香醇、回味绵绵不绝的独特风味。
简介
它不仅受到古代人的青睐,而且深受现代人的喜爱,曾出口到1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列为周口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沈丘县老城镇,有着“四五酒,顾家馍,周家麻花点着火”的说法。顾家馍分贡馍和小花馍两种,是以面粉为主要原料,经手工揉、搓、捏、掀、挑、上色等一系列复杂工序而制成的一种面食。
“顾家馍”能存放年余,而不酸、不霉、不裂、不散、不变质,年余馏之,味仍如初蒸。“顾家馍”馍体浑圆,外型工整,无裂品裂纹,立而不斜,卧而不堆;外观洁白、光滑;在阳光下如瓷般迎光闪亮;馍底部呈阴阳八卦图形,构成了其独特的标志。
历史渊源
让时光追溯到清朝初年的后金时期,地处黄淮腹地的沈县(现沈丘县老县城老城镇)城南大门夏湾村,有一个真名叫顾维臣,人称顾二别子的人。顾二别子聪明好学,但生性脾气倔强,就是人们所说的认准一个理八头牛也拉不回的人。当时,纯麦面馍很少,夏湾村有几个做馍卖馍的小作坊。顾二别子做馍手艺精湛,常常在其做的馍卖完了,其他几家做的馍还未开始卖。但顾二别子有其做人原则,他每天都不将馍卖完,而是留下一部分,即便是有名望和有势力的人来买,他也不卖,目的是让其他几家卖馍的同行也有碗饭吃。天长日久,顾二别子研制出一种状似葫芦的小白馍,晾干后坚硬如石,存放一两年也不霉变、干裂,馏后食用仍似刚出锅的馍一样新鲜,被人称为“顾家馍”。一时间,顾家馍在当地声名鹊起。当地的官宦或商贾都以顾家馍馈赠亲友,有钱人家祝寿办喜事用顾家馍作为礼品赠送,老百姓更是把它当作娃娃的吉祥物,既可逗孩子玩耍,玩耍后洗净馏一下可继续食用。
据夏湾村人相传,当时清朝有一位皇帝得了重病,宫中的太医轮流为其把脉问诊,但谁也无法治愈皇帝的病。正当满朝文武一筹莫展时,一名云南籍李姓高官猛然间想起沈县的乡医刘先生曾经用当地的状似葫芦的小白馍治愈了其儿子多年不愈的顽疾。原来,李姓高官的儿子跟随父亲读书时,患上了隔膜症,药力达不到,又无法针灸,只好放弃治疗。李姓高官无奈打发儿子只身回云南老家。李公子沮丧地往家赶,行经沈丘老县城时正值元宵节。他游逛到庙会上看戏时,一位长衫老者拦住去路,告诉他说其时日不多。李公子惊诧之余,看到长衫老者仙风道骨,知道是遇到了高人,遂下跪请求为其治病。长衫老者将李公子带回家,熬了一大缸药水让其在一夜之间喝完,否则3日内必死。看着满满一缸药水,想到自己的短命,李公子不由得哭一声喝一口,到天明仍未喝完。长衫老者看李公子喝药不多,就告诉其说是他故意让李公子哭的,这一夜哭喝,药入肺腑,达到了疗效,随后给李公子抓了几副药,并给他带上一袋顾家馍,让他每顿吃两个。不想李公子的病竟在两个月内好了。后来,李姓高官得知长衫老者是游走在乡间悬壶济世的刘先生。李姓高官极力推荐让乡野的刘先生为皇帝治病。刘先生被召到京城后,为皇帝把脉开出药方,随后把随身携带的顾家馍也奉上,并嘱咐皇帝身边的人说,在皇帝进膳时每顿饭可馏两个顾家馍食之。皇帝调理一段后,龙体康复,于是再次召见刘先生以示答谢,其间问到了馍是什么药引子。刘先生告诉皇帝说,那不是什么药引子,而是沈县一姓顾的人家做的馍,食之味美可口,而且经年储存不坏。皇帝龙颜大悦,遂传出手谕,要求沈县县衙每年都要往皇宫进献一些。自那时起,顾家馍被选为御用贡品。
相传在晚清时期,还没有当大总统的袁世凯在为无物奉献慈禧太后而闷闷不乐。一次,袁世凯回乡时,品尝到亲友前来拜访时带来的顾家馍。袁世凯当即被顾家馍的色亮如釉、形似宝葫、入口津甜香醇、回味绵绵不绝的独特风味而倾倒。他为了取悦于慈禧太后,便带了许多顾家馍去孝敬,最后深得慈禧太后的赞赏。从此,顾家馍又有“贡馍”之美誉。
顾家馍以其考究的工艺、精良的做工、复杂的工序、好看的外表,一直受到人们的好评。
制作工艺
选小麦——淘洗小麦——磨面(只取60%的精粉)——制酵头——调面发酵——揉面——发酵——再揉再发酵——揉面制坯——上锅蒸制——晾——上色——描彩勾花纹等。
顾家贡馍工艺考究,做工精良,据说有72道工序。做成蒸熟后的馍状若葫芦,细如白瓷,尖染红顶,底部有阴阳纹理,久放不霉不裂,上箅馏后复原如初,味美如新。
顾家馍特点
顾家馍具有馍体浑圆,外型工整,无裂口裂纹,不歪不扭,立而不斜,卧而不堆;外观洁白、光滑、逞亮,在阳光下如瓷般迎光闪亮;馍底部呈阴阳八挂图形,构建了顾家馍的独特标志;食之,馍味含香带甜;存放之,不酸、不霉、不裂、不散、不变质、不变味,年余馏之,味仍如初蒸等特点
顾家小花馍
一是题材多,造型独特。它选材于常见的动物、瓜果、鱼虫和人民群众喜闻乐道的民间传说,并强调表现模拟对象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大体形似,注重传神。彩绘以勾线与着色相结合,很接近河南木版年画色彩,捏制和勾勒的各类面塑千姿百态,形似神真,栩栩如生。
二是写实、夸张手法并举。顾家小花馍造型头、身比例夸张,其中头约占2/3,身占1/3,正所谓“十斤狮子九斤头,一斤尾巴吊后头”。经过艺术处理,给人以写实而无造作之态,令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
三是题材选择注重符合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喜好,多带有吉利和喜庆色彩,因此长期以来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花样种类
品种花样繁多,有十二生肖类、花鸟类、动物昆虫类、人物类、山水类等。各系列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融,互为衬托,互为依托,如凤凰戏牡丹、双龙戏珠等。而十二生肖,更是惟妙惟肖,个个玲珑剔透,招人喜爱,从不同角度,以大写意手法活灵活现地体现出生肖的各个个性,加以丰富的想像,淋漓尽致地把形、神、韵有机的融为一体。在彩绘着色上,施用分层着色法。以黄色衬底为主色,红色点睛,蓝、黑、青等色勾架描脉络花纹。同时,注重彩绘与勾线相结合,以色传神,以神着色,从而形成了色彩艳丽而不俗,美而不妖不媚的境地,充分显示出了喜庆、祥和的韵致。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和谐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表现了民间艺人对美的非凡创造力和想象力。
获得荣誉
在1947年夏,刘邓大军行进大别山途经沈丘县老城镇时,由于部队粮草不足,老百姓闻讯后,纷纷拿出舍不得吃的“宝贝馍”慰问刘邓首长和子弟兵,仍被传为佳话。
1983年顾家馍入选“河南民间艺术展”,先后在北京和广州展出;
1989年在河南省首届艺术节参展,令国内外民间艺术家赞叹不已;
1990年,在香港食品博览会上,顾家贡馍以特有的风味被评为金奖。
2008年由文化部在全世界举办的“春节品牌”活动中,顾家馍应邀参加澳门、新加坡“内地习俗展”;
2008年10月,顾家馍被列为周口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年“沈丘顾家馍”正式被确定推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展远景
沈丘县老城镇党委书记刘贡献在接受记者采访中介绍说,在老城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之前,老城镇党委、镇政府一致高度重视顾家馍这一民间艺术品牌的培育和推介,力争将其打造成代表老城和沈丘乃至周口的一张文化城镇的名片。千方百计地把顾家馍当作老城镇的支柱产业来做大做强。老城镇共有50多家顾家馍加工作坊,从业人员500多人,并成立了沈丘顾家馍食品有限公司,且分别在郑州、周口和周边的县市设立了直销处。以后,他们将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融入的模式,让顾家馍的技术含量更高,将其打造成更高端的民间艺术品牌。
参考资料
独具特色的沈丘顾家馍.沈丘人民政府网.2010-10-09
沈丘顾家馍香飘海内外.周口晚报.2009\u5e745\u670825\u65e5 \u661f\u671f\u4e00
非物质文化遗产--沈丘顾家馍.河南档案信息网.2012-3-5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5 19:38
目录
概述
简介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