沆瀣,是一个汉语词汇,指夜间的水汽,露水,另外常用成语,
沆瀣一气,比喻气味相投的人连结在一起,出自宋·
钱易《南部新书·戊集》:又乾符二年,
崔沆放
崔瀣,谭者称
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呼吸沆瀣兮餐朝霞。——
司马相如《
大人赋》
现代汉语中有成语“沆瀣一气”,与“沆瀣”本意无关。“沆瀣一气”中的“沆瀣”指唐时的
崔沆、崔瀣。
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又乾符二年,
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比喻气味相投的人连结在一起。现
常表示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含贬义。
1. 夜间的水气,露水。旧谓仙人所饮。
屈原的《楚辞·远游》:“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
王逸注:“《凌阳子明经》言:春食朝霞……冬饮沆瀣。沆瀣者,北方夜半气也。”
2. 引申指珍贵的饮料。
3. 谓彼此契合,意气相投。
清
冯桂芬 《重建张忠敏公祠记》:“盖有瓣香之诚,沆瀣之契焉。”
郑观应 《<盛世危言>序》:“约以有过相规,有善相辅,沆瀣诚相得也。”
4. 同“沆溉”。
王念孙 《读书杂志·史记六》:“《索隐》、《正义》并作‘溉’,盖旧本相承如是。《
说文》无‘瀣’字,则作‘溉’者是也。”
隋唐时,读书人要做官,都要经过
科举考试。
唐僖宗乾符二年,在京城长安举行科举考试,各地已经取得一定资格的读书人,来到长安应考。在众多的考生中,有个叫崔瀣的很有才学,考下来自己感觉也不错,就等着发榜了。主持这次考试的官员名
崔沆。他批阅到崔瀣的卷子,越看越觉得好,就把他录取了。发榜那天,崔瀣见自己榜上有名,非常高兴。按照当时的习俗,考试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门生,而主考官就是考试及第的人的
座主,大家都尊称他为恩师。发榜后,门生要去拜访恩师。崔瀣自然也不例外。崔沆作为座主,见到崔瀣这位与自己
同姓的门生;显得格外高兴。也真是巧合,“沆”“瀣”二字合起来是一个词。表示夜间的水气、雾露、于是,爱凑趣的人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编成两句话:“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意思是,他们师生两人像是夜间的水气、雾露连在一起。同年,屡试不第的
黄巢起兵反唐。中和元年,黄巢攻克长安,诛杀崔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