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泉河是
淮河一级支流
沙颍河支流,其
上游泥河口以上称
汾河,以下称
泉河。发源于郾城县(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召陵岗,流经商水县、
项城市、
沈丘县,在沈丘县老城西有泥河汇入,汇口以上河长135公里,流域面积2750平方公里。
干流概况
汾泉河,也称泉河,古称“小汝水”,又称“颍河”,发源于河南省,源头有二:汾河,源于郾城县(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召陵岗下,东南流经商水县、项城市;泥河,源于漯河市南,流经上蔡县、项城市;两河至沈丘县洪山庙相会,四路口以下称泉河。过沈丘县老城南至武沟入临泉县境,最高水位37.73米(1975年8月16日),流量354立方米/秒。入境后,南纳流鞍河、延河、九龙沟;北纳赵沟、金沟、黄沟,至龙王堂出境到阜阳市三里湾入颍河。全长236公里,流域面积5222平方公里。境内长54、7公里,流域面积966平方公里。
汾河发源于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召陵岗西的罗鼓泊,流经
商水县、项城市、
沈丘县, 在沈丘县老城西有泥河汇入,汇口以上河长135公里, 流域面积2750平方公里。 汇流后称泉河, 经安徽省临泉县至阜阳市三里湾汇入颍河。
在项城市境内,偏东流经商水县至蒋桥始入县境。东至直河头入
沈丘县境,复东南流至三岔口,汇泥河入泉河。此河在县境流长45.4公里。南岸纳北草河,北岸纳港河、曹河、直河、九棘沟、白龟沟等水,流域面积409平方公里。
在
沈丘县境内,汾河自直瀔河头(又名直瀔头)会北来的直瀔河入县境。入境后,左纳旦沟水,迳东南形成七里迥清(l 973年已裁弯取直),会新马河、老蔡沟复东南流,至洪山庙附近与西来的泥河相会。四路口以下开始的河段则为泉河。
主要支流
汾河段支流
泥河,系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黑河下游。黑河发源于漯河市东南的朱坡,流经包河桥,其下游称泥河,至项城市李寨镇李五庄西入项城市境。曲折东去至黄庙穿越项、沈两县边界,又东至崔大桥,流入沈丘县境,继续东延至三岔口,汇汾河入泉河。此河两岸有小泥河、南草沟、虹河、十八里沟、郭沟、长虹沟等较小的44条支沟汇入。河长113.4公里, 流域面积1028平方公里。
谷河,位于沙、汾河之间,系坡水区的行洪河道,东南流至直瀔河头入汾河。上游纳有清水、运粮河两支流。境内全长36.25公里(包括清水河的长度),流域面积592平方公里,1956年自柳杭西改道至后师寨注入沙河,流域面积503平方公里。
新马河 ,流经沈丘县杨庄、陈庄、左庄,入汾河,河流长度15.2公里,流城面积59.0平方公里。
回龙潭,位于项城县高寺镇汾河南岸,由古代一条水沟与汾河冲击而自然成潭,因沟水从南往北逆向流入汾河,与由西北向东南流淌的汾河水呈交叉对立流向,自然形成漩涡,久而久之,在汾河河槽边上漩成深潭。故曰“回龙潭”。相传龙母曾择潭而居,在此育九龙,当地有每年农历5月25日龙王来探母之说。回龙潭形成于1500年前,现存面积2500平方米,潭深30米,号称无底深潭,水深时无敢下潭一试者。
泉河段支流
流鞍河, 源于与河南省平舆县交界处的0911公路东侧丁店南。东流经吴庄桥至石楼北纳老柳河,再东经李庄桥、韩桥、夏桥、谷桥、赵桥至黄岭集西北纳双龙沟。东流经黄岭闸、李桥集,过染坊庄,南纳箭竿河,再东北至县城西入泉河。全长42、5公里,流域面积406平方公里。
老柳河, 源于河南省项城县东南。流经清凉寺北,东流经彭马庄西,南流经相公庄南入流鞍河。全长8、5公里,县境内长4、5公里。
双龙沟, 源于鱼同城集西北涂庄,东流至李楼北往南到鱼同城集西,穿过临鱼同河,东南流过鱼同城闸,经平安庄南、大陈营北纳十字河,再东流到小张楼南,入流鞍河。全长15、5公里。
十字河, 源于鱼同城集西北,与双龙沟通。东经大顾庄、坟塘、老马寨、小马寨过三桥闸与双龙沟会合。全长8、8公里。
箭竿河, 源于史寨乡赵庄。东流至韦寨乡马庄北,折而向北过沙埠口闸,到徐楼西入流鞍河。全长13公里。
延河, 源于庙岔乡王法庄南。东流经庙岔集、姜寨集、瓦店集、韦大营闸、张营、邴桥、长官闸、复兴桥,折向东北过任楼,西纳孟河,过宁大庄,西纳单河,过定庙桥、东风闸到杨桥集西北入泉河。全长58、7公里,流域面积284平方公里。
单河, 源于蝎子沟东。东流经单桥,到定庙入延河,全长10公里。
孟河, 源于梁堂乡西郭湖,东南过孟滨闸到赵庄南入延河。
赵沟, 源于河南省沈丘县吕集。南流由刘桥入境,过祖师庙、姚桥到王顶庄西南入泉河。全长17公里,境内5、5公里。
九龙沟, 源于杨新集乡铁蛋桥东,沿与阜阳县界东北流经欧庙、五坑、栗头店到龙王堂入泉河。全长15公里。
石龙河,旧名沿城涧,源出平岗乡熊店丘陵地区,经五子汇、桥店,在新楼村陈家楼沿豫皖边境,北至高镇乡洪山村,从固始县万家坝入泉河。全长26.8公里,县内流域面积83平方公里,总落差34米,平均比降1.24‰。流域雨量丰富,河道落差大,水能蕴藏量丰富。
河道治理
汾、泉河干支流除泉河段稍宽外,其他河段河身狭窄,杂草丛生,排水能力很小,年年受淹。1954年后对干支流曾多次治理, 并建拦河闸3处。
1954年按50年代干流3年一遇、 支流5年一遇除涝标准对汾河干流自双桥至港河口长107.44公里进行治理。 投 资1278.6万元。1966年,周口地区对干流泥河口以下至省界进行堤防培修。1973年周口、许昌、驻马店3地区联合对汾、泉河按干流3年一遇、支流5年一遇除涝标准,20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设计。1973年起从三岔口一直治到马沟口,长100.3公里,历时10年,完成土方2548.3万立方米,建桥24座,涵闸79座,国家投资2244.3万元。
1983年在上游郾城县(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境治理干流长21.1公里,完成土方101.1万立方米,建桥涵17座。同时还疏浚了7条支流,总长214公里, 国家投资2574.3万元。治理后,汾、泉河干流泥河口除涝流量达到560立方米 秒,防洪流量1280立方米秒, 在3年一遇降雨情况下,可使30万亩农田免除涝灾,60万亩盐碱地及商水县、项城市等十多处有名坡洼的排水情况得到改善。1985年,周口地区对泉河李坟闸至省界32公里河段进行整险培堤工程,国家投资138万元。1975~1986年间汾、泉河干流修建了3座拦河大闸,灌溉面积75万亩。
娄堤汾河闸桥,位于河南省项城市高寺镇娄堤店南2公里处,跨越汾河岸上,是项城市主干河道上一项最大的节制枢纽工程,也是京广路项城段上的一座中型桥梁。该处原有一座5孔石拱桥,系明嘉靖十八年(1539)娄庄肃公建。清光绪十五年(1889)文生邓伯显,乡耆邓伯昌重修。桥长35米左右,桥面宽5米,石砌栏杆,中孔较大,靠岸2孔较小。1954年春因治理汾河,河道加宽而被拆除。后由水利部门投资兴建8孔(每孔5米)简支梁式木排架桥,全长45米,桥面宽5米。1959年,为了适应农田水利建设的需加,拆除木桥,由水利部门投资施工,兴建节制闸。1960年竣工,建成9孔(每孔3米),全长37米的砖拱闸桥。木质闸门,由人力绞车启闭,可控制流域面积1589平方公里。由于拱闸控制流域面积较大,节制流量不能满足要求,1975年拆除旧闸桥,重建新闸桥。新闸设计测量为580m3/秒,最大流量为1067 m3/秒。它包括大闸、公路桥、船闸、发电站和长虹运河上的南闸、北闸等工程项目。公路桥为6孔(每孔10米),
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全长80米。该桥为空腹式,上部钢筋凝土双曲拱,为承重结构。桥面为预制钢筋凝土微板,净宽7米,两侧附加人行道0.75米及栏杆。下部构造为灌注钢筋混凝土墩台。该闸桥的建成对交通运输和汾河沿岸广大地区的农业发挥很大的作用。
汾河
汇流后称泉河,于豫皖交界处的武沟口进入安徽省临泉县境,至
阜阳市城北注入颍河。
河南省境内河长157.8公里,流域面积3770平方公里。主要支流黑河(下游称泥河),发源于
漯河市召陵区,流经商水县、
项城市,至沈丘县老城西入
汾河,河长113.4公里,流域面积1028平方公里。
泉河
是淮河
一级支流颍河右岸支流,其上游泥河口以上称汾河,以下称泉河,故有汾泉河的统称。源出河南省郾城县(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召陵岗,流经召陵、商水、
项城、
沈丘,至豫、皖省界武沟口(泉右),进入
安徽临泉县境,东南向流,经界首市境南缘、临泉县城北、杨桥集北、大田集北,至阜阳市城北注入颍河。河道全长241公里,其中安徽境内98公里;流域面积5222平方公里,其中安徽境内1990平方公里。
皖境泉河两岸地势低洼,受黄泛影响,出口附近地面高程达31.3~31.5米,河口向上游约17.0公里,沿河地面呈倒比降,使九龙沟至绝河湾河段有25.0公里处于全流域最低的地势,并且受颍河
阜阳闸蓄水影响,两岸洼地有10.0万亩自流排水的机会不多,
汛期皖境泉河主要为承泄上游来水的排洪河道。
皖境河道弯曲,直线距离62公里,弯曲度1.57,排涝比降平均1/1.6万,洪水平均比降1/2.15万,出口段河底高程20.0米,底宽50米,河深9.0米。临泉杨桥集建有拦河
水利枢纽,包括节制闸和船闸。省界至杨桥闸段河道排洪能力为1200立方米每秒,杨桥闸至三里湾入颍河河口段为1400立方米每秒,合10年一遇防洪标准;排涝能力省界至临泉为488立方米每秒,临泉至杨桥闸为472立方米每秒,杨桥闸至龙王堂为402立方米每秒,龙王堂至河口为594立方米每秒,不足3年一遇排涝标准。右岸支流有流鞍河、白沟、凤尾沟、涎河、九龙沟、驿堂沟、三十里河、永丰河、七鱼沟及中清河等;左岸有白莲沟、黄沟、东湖沟、蒋杨沟、岳唐河、淇子沟及蔡子沟等。
1938年以前,
泉河系自绝河湾向东北经白庙,至
阜阳城北,东入
颍河。1938年黄河于
花园口决口,6月黄泛主要流经颍河下泄入淮,颍右堤在白庙漫决,
泉河主流乃从白庙入颍。白庙至阜阳城北的泉河尾闾,被黄泛泥沙淤塞,淤积深度达6~8米;白庙以上至椿树庄10公里河段,也淤深6米以上,再上延至大田集,淤深尚有2.5米。泉河出口段被黄泛淤阻后,排水不畅,几乎失去了排水作用。阜阳专区治淮指挥部于1952年冬至1953年春,对坎河溜至三里湾泉河口淤塞段,进行裁弯取直,开通尾闾,恢复全线排水。裁弯前原河线长28.1公里,裁弯后为17.2公里,比原道缩短10.9公里,维持迄今,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