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水关,位于粤(广东)闽(福建)两省交界处,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是
汕汾高速公路(
汕头-汾水关)的终点。
汾水关,这里山岭连绵,峰峦叠嶂,丛林莽莽,地势 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故雄关高踞,扼闽粤两省咽喉。关上竖着古老界碑。据说,昔年闽粤边因山界引发纠纷事件时有发生,朝廷遂派员来查勘,以龙潭山为分水 岭,并选择刮大风之日,约定以岭脊猫毛草倒伏方向确定山界。故汾水关周边流传着 “茸茸猫毛草,风吹两边倒,山阳属闽诏,岭背为粤饶”的民谚。
关上有一座雄伟壮观的石牌坊,牌坊方形石横梁上东面镌刻“功覃闽粤”,西面镌刻 “声震华夷”,字体雄浑,笔划苍劲。其下石梁两面均镌刻“福建广东乡缙绅士民同 为大总戍都督郑芝龙立”。旁边有座石亭,亭中竖立着《汾水关抗倭纪绩》碑,碑文 清晰,历历可见。明末清初,郑成功曾屯兵汾水关,抗击清兵。清光绪三十三年,黄 冈丁未革命失败后,义军退守汾水关,与清兵鏖战。
抗日战争时期,爱国军民在此挖 掘壕堑,截击日伪军三次,战绩辉煌。
解放战争时期,我武装人员常出没汾水关内外 ,发动群众,摧毁反动营垒。多少民族志士和革命者,在这里与敌人浴血奋战,壮烈 牺牲。青山洒碧血,魂系关山;黄土埋忠骨,浩气长存。
汾水关东侧蛇山北麓有大士庵,于明天启初年建,几经废圮修葺,于1989年由香港三学、圆明讲堂释定因法师捐资和该寺住持释定清法师募化重修,并扩其规模,易名为 长乐寺。门联云:“古亭踞雄关,一缕香馨僧礼佛;乐寺临古道,三更月朗客参禅。 ”此联描写了边陲要塞地理位置之险要,又描绘了一幅关口古道旁的庵寺“月夜拜佛图”:敲鼓三更,月色融融,空庭寂静,佛殿清寒,老僧荐清香一炷,礼拜佛祖,莅此的檀越香客,或焚香默祷,或合掌参禅。寺院里篆烟缭绕,令人油然而生皈依佛门 之心。楹联情调高雅,韵味十足,写景写人,俱入化境。主座建筑有拜亭、大殿,飞 檐斗拱,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屋脊塑有双龙抢珠,花鸟画屏,镶嵌彩瓷,溢彩流金 。殿堂上悬挂“万德庄严”黑漆金字匾额,殿台正中供奉观音菩萨塑金像,善财、龙 女分列两旁。两侧殿台上的十八罗汉像,栩栩如生,神态可掬。主殿两侧建有僧舍、 客厅、膳堂等。寺院内庭宽敞,摆放着花卉盆盆。寺外两旁为旷地,广植果树花木, 围墙环拱。郑启昭赋诗云:“菡萏花开四溢香,重修宝刹庆弘光。东迎瑞气毓韩岫, 西纳湖光浴凤凰。菩萨翻新灵感应,殿堂唤彩火烟昌。古庵钟鼓喧朝夕,三昧梵音传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