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成为,男,
汉族,1933年7月1日生于上海,浙江奉化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信息领域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
人物经历
1952年9月—1956年6月,被保送进入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学习。
1956年—1957年,在北京俄语学院留苏研究生班学习。
1957年2月—1965年1月,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
1965年1月—1985年9月,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和航天部第二研究院706所先后任模拟站副站长、硕士生导师、研究主任、副所长。
1985年9月—1990年7月,担任国防科工委系统工程研究所总工程师。
1987年,任“863”专家委员会委员。
1990年7月—1993年3月,任原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员(副军级),同时兼任系统所所长。
1993年—2003年,担任总装备部科技委常任委员。
1993年,授技术少将军衔。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1995年,任博士生导师。
1998年,任“973”专家顾问组成员。
2001年,授正军职。
2002年,任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2003年,任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
2004年3月,免去总装备部科技委正军职常任委员职务,担任中央军委科技委顾问。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1997年,基于对计算机体系结构发展趋势的深刻把握,汪成为战略性的指出:基于网络的虚拟计算环境是未来的服务端,而基于网络的普适化算通机是未来的客户端。
2004年,面对21世纪面临的信息技术挑战,汪成为提出了对新世纪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思考:网络技术将发展为协同计算、多媒体技术将发展为虚拟现实、面向对象技术将发展为面向智能体技术、嵌入技术将发展为普适技术。
2008年,为促进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汪成为提出:“需求牵引、技术推动” 将促进软件的发展,需求关注点的转移将导致软件技术途径的转变,软件技术的发展将从Know How 转向Know What。
2010年,在机器人与智能信息系统领域,汪成为提出:未来的人机系统的研究重点,将从以往的“人在回路中”发展为“回路在人中”,广义信息和广义回路中的异构信息感知和融合将是未来的关键技术,汪成为主持完成了多项国防科技、863和973计划等任务的研究工作。
据2020年3月
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汪成为有《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及应用》1992年出版(第一作者)《灵境(虚拟现实)技术的理论、实现及应用》1996年出版(第一作者)两部著作。
人才培养
汪成为认为,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应该有进取心,应该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决心和魄力,要有理想和追求。但在攀登科技高峰时要一步一个脚印,不能急功近利,切忌心态浮躁。
2009年12月16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第十六届学术会议暨CERNET建设十五周年庆祝大会”在天津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汪成为做了题为“Cyberspace助力网络演进”的演讲报告。
2010年1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成为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的邀请,做客“北航大讲堂”,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主楼第一报告厅作了一场题为“对Cyberspace的建模和仿真”的报告。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汪成为曾任国家863计划信息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智能计算机专家组组长,国家973计划信息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信息领域召集人,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人物评价
汪成为是中国军用计算机及软件、仿真、建模和军用信息应用系统的早期研制者和组织者之一,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创建、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国计算机学会评)
汪成为是中国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为中国信息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突破做出了重要贡献,学识渊博、为人谦和,始终工作在工程科技第一线,心系国家发展,积极为中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建言献策,十分关心中国工程院的工作,积极参加中国工程院的各项活动,为中国工程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热爱祖国、尊重科学、勇于创新;无私无畏,以公为本的高尚品德,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是中国工程科技界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中国工程院院长
周济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