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希时,
北京交通大学运输自动化科学技术研究所创始人、铁路信号技术的创新与开拓者。运输自动化专家,资深教授。首创了通用式机车信号装置。主持“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开发出国内第一套列车超速防护系统。最早提出并开发移动自动闭塞系统。坚持运输自动化与控制学科建设,培养了很多高级铁路信号人才。对铁路运输自动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物履历
1930年10月15日,出生于江苏省青浦县朱家角镇(现上海市)。
1949-1952年,北京铁道学院、哈尔滨铁道学院电信系学习并毕业。
1953年 哈尔滨铁道学院教师。
1953-1954年,北京俄文专修学校进修俄语。
1954-1958年,苏联列宁格勒铁道工程学院研究生院毕业,获副博士学位。
1959-1964年,北京铁道学院讲师、教研室主任。
1964-1979年,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二研究设计院,任室主任、主任工程师、院中心实验室副主任、院计算中心副主任。
1979-1985年,北方交通大学,副教授、教授、教研室主任、电信系主任。 1985-1988年 北方交通大学兼任院计算中心主任,铁道部科技干部培训中心主任,教授。
1989-今,北方交通大学电信系运输自动化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1930年10月15日,汪希时生于
江苏省青浦县朱家角镇(今属上海市)的一个小学教师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家教。由于家境清寒,早年丧父,母亲持家,兄弟姐妹又多,生活靠其兄微薄月俸糊口,汪希时靠其兄长供养得以进入大学,所以他抱定决心不虚度年华,要苦读书,读好书。于1949年10月进入北京铁道管理学院(今
北京交通大学)电信系学习。他不仅学习努力,成绩优秀,并且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政治活动。 1950年他参加
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2 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由于院系调整以及国家急需人才,1952年12 月以全班最优秀成绩提前半年毕业于
哈尔滨铁道学院。1954年秋,汪希时由哈尔滨铁道学院推荐去前苏联列宁格勒铁道工程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副博士学位,是解放后北京铁道学院电信系第一位公派攻读副博士学位的留学生。他认识到自己责任重大,立志学成回国,报效祖国。
他的导师罗伯尔教授是全苏唯一的铁路信号工程学科教授,对他帮助极大。在
研究生期间,他对专业上任何新事物非常敏感,而且认为一定要掌握新技术,所以论文选题为半导体器件在铁路信号中应用。当时,半导体器件在前苏联也只有军方才拥有,但是他还是千方百计地取得几百枚晶体管,并利用这些器件的试验完成了铁路信号系统范围内第一次突破性应用半导体的尝试,所以1958年他能以优秀成绩
答辩通过了论文,这是国内第一位该学科的副博士。 1958年回国后在北京铁道学院电信系工作的汪希时以拳拳报国之志投身于教育事业和科研工作。他在3年里为本科生开出6门新的课程,同时为本校年青教师及部分邮电学校年青教师开设了晶体管脉冲技术课,这大大推动了晶体管技术在中国的应用。此外,他还编撰了“无触点元件及其在铁路信号中应用”专著,这对当时铁路信号技术人员有极大帮助,认为这是引导他们入门半导体技术的好书。
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苏关系恶化,前苏联专家撤走,中央从各部调集自己的专家发展尖端技术。1964年,汪希时作为从
北京铁道学院唯一选中的专家调
第二机械工业部(即核工业部)第二研究设计院工作。他在二院任室主任兼
主任工程师,领导百余名年青技术人员对核工业的自动控制和仪器仪表进行科研攻关及工程设计。当时汪希时深感自己缺少核物理和核化学知识,每天近2/3的时间工作在办公室和实验室,与一个组研究开发了用半导体技术来实现的核设施信号报警系统。这是我国核设施处理工程中第一次用
半导体设备。汪希时擅长抓住新知识、新技术,并将它们充分应用。他在担任该院全院综合实验室技术领导时,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和钱三强的直接领导和指示下,组织年青科技人员进行了激光技术在反应堆内的应用,以及将射流技术应用于核废气的高空排放,这些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对祖国建设贡献很大。
汪希时密切追踪电子新技术的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他利用2年时间深入钻研北京图书馆馆藏的40多本外文集成电路图书,通过各种实验,最终完成了一本有80万字《TTL集成电路和数字技术》著作,并由科学院半导体所著名科学家
王守觉和王守恒推荐到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这对推动集成电路的理论和技术应用起了很大作用。
1979年,在核工业部和铁道部两方协商之下,汪希时又返回
北方交通大学任教。他在阅读国内外大量有关铁路信号资料之后,敏锐地感到铁路信号技术已不再停留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基础上,而将进入到计算机应用阶段。他认为自己的
责任应首先从教学入手,培养新一代年青人和进行在职教育,更新和提高知识水平。
1980年,他在电信系为200多名应届毕业生和年青教师等系统地讲授微处理机和单片机
实时控制系统课程,这是他又一次为铁路信号向新的领域开拓进军。1980年和1981年,汪希时与另一位教师两度去香港验收当时非常先进的王安计算机,回京后在
北方交通大学建立王安机房,编写教材,培训教师及高年级学生。这是北方交通大学电信系内第一个配置国外计算机的计算中心,对全系推广应用计算机有很大影响。 1983年,汪希时出任北方交通大学电信系主任,他最重视的工作是培训现职
教师,因为他深深懂得教师是教学和
科研之本。 汪希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50年中,不论是在科技还是教学方面,一直坚持走在当时本学科的技术前沿,从晶体管到集成电路再到计算机应用,从铁路信号的一般控制到创造
闭环控制以至到智能控制,始终孜孜以求地学习和传播新技术。他还积极参与学术活动,从20世纪90年代起几乎每年要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学习国外经验。他努力培育青年,指导40多名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他重视实践和实验,不懈努力地促成了北方交通大学建立一个铁道部级开放实验室,即“运输自动化与通信”实验室。从1998年开始,他从科技创收中抽出资金,建立运输自动化科学技术基金,用这笔资金的利息每年来奖励运输自动化专业中学业成绩优秀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
主要论著
1 汪希时.无触点元件及其在铁路信号中应用.北京:人民铁道出版社,1963.
2 汪希时.晶体管—晶体管逻辑集成电路与数字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3 汪希时.控制用微电脑.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8.
4 汪希时.微机控制通用式机车信号.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4.
5 Wang Xishi. Analysis of Moving Autoblock System (MAS) and its Computer Simulation Method. (国际学术会议 COMPRAIL'96 德国柏林论文集). 1996,(2):267~270
6 Wang Xishi. Development of Safe Control System for Train Operation and Research on its Computer Simulation System. (国际会议.13th World Congress of IFAC’96美国旧金山,论文集),1996(9):361~366 7 汪希时.LCF型超速防护系统中几个重要问题的分析.铁道学报,1995,17.(专辑):1~6
8 Wang Xishi.Technical Analysis on Advanced Automatic Train Protection System for the Chinese Railway.(国际学术会议,ASPECT’95,英国伦敦,论文集第五部分),1995:11~16
9 Wang Xishi.A New Train Overspeed Protection System Based on Multi microprocessor and Distributed Configuration.(国际学术会议论文,COMPRAIL’94,西班牙马德里论文集),1994(2):147~154
10 Wang Xishi.The Research on Safety Control System for Chinese Railway.(国际学术会议论文,The 7th World Congress of IFAC/IFOR’94,中国天津),1994(3):1080~1084
11 Wang Xishi.The Advanced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 for Train Operation-Research on MAS.(国际学术会议论文,The 12th World Congress of IFAC’93.澳大利亚悉尼),1993(9):249~250.
12 Wang Xishi. An Approach of MAS in Railway Computer Aided Regulation of Traffic.(国际学术会议论文,COMPRAIL’92,美国华盛顿),1992 (1):301~318
13 Wang Xishi.A New Microprocessor Based Approach to an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 for Railway Safety.(国际学术会议论文,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1992(2):842~843 14 汪希时.非电化区段微机控制通用式机车信号的研究.铁道学报,1992,
14(4):22~26
15 Wang Xishi.The Universal Cab Signalling Based on Microprocessers in Chinese Railways.(国际学术会议论文,COMPRAIL’90,意大利、罗马),1990:1~12
16 汪希时.实用新型专利第24114号.微机控制通用式机车信号设备.专利号:87 206800.5,1989-05-10。
17 Wang Xishi.Application of Microcomputer & Modern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in Control of Train Spacing.(国际学术会议论文,ICCC’86),中国北京,1986:608~612
18 汪希时.我国LCF系统新型列车超速防护系统的研制.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5,
19(1):1~5 19 汪希时.论我国开发研制列车超速防护系统的方向和道路.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3,17(增刊). 20 汪希时.论提高区间通过能力的最优化闭塞系统—移动自动闭塞系统.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89,13(1):44~49
出版图书
科技成就
创建早期铁道部科技干部培训中心
1984年汪希时兼任校计算中心主任,肩负建设原北方交通大学计算中心,以及和比利时合作创建铁道部科技干部培训中心的重任。他一方面用高教部的第二笔世界银行贷款,为学校购买Siemens 7570C中型计算机,进行技术答辩,另一方面又为校计算中心再选型购买一台中型计算机进行工作。汪希时在深入分析英、美等国铁路计算中心的计算机装备之后,坚持选型IBM4381中型机,用大量资料向铁道部领导进行论证和答辩,终于使领导同意购买了主机。1984年和1985年,他参加铁道部代表团,作为技术骨干进行谈判,两度去比利时,获得丰硕成果,包括比方提供IBM4381机的终端40台,使计算中心有一个完整的网络,提供当时非常昂贵的CAD终端4台。此外,汪希时又向比方提出派出28 名教师去比利时学习一年,这是北方交通大学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公派教师留学。汪希时在筹备和建设校计算中心及铁道部科技干部培训中心过程中,自始至终参与大量具体工作,包括计算中心大楼的设计和基建资料的收集。因此校方只花了一年时间,一个像“门钥匙”型的计算中心大楼按时建成,干部培训中心按时揭幕。它对提高铁道部科技干部的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全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作出了贡献。北方交通大学计算中心的规模和水平在当时全国1000多所大学中名列前茅。此外,当时选型IBM-4381型计算机在10年后还为铁道部计算中心构成TMIS系统创造了各种培训的环境,这进一步说明当时选型的正确和远见。
首创全国通用式机车信号
由于我国铁路建设经历了几个阶段,它反映在铁路信号上是轨道电路自动闭塞制式繁多,而各种轨道电路制式有各自相适应的机车信号。20世纪70年代,我国实施“机车三大件”中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机车信号设备制式不统一,而一个长大机车交路又会遇到多种制式轨道电路,这严重地影响到行车安全。汪希时凭借他对微处理器和单片机的丰富知识,在“七五”期间作为部级重点科研项目,研制开发利用微机的机车信号。他组织了一大批青年教师成立课题组,终日奋战在实验室和现场,不停地在各种列车交路上试验和改进,终于在1987年研制成第一台用微处理器为核心的机车信号。它的成功,在我国铁路信号中有两个突破:一是有了通用性能的机车信号,即一套设备可适用于多种制式轨道电路;二是第一次将微处理器应用到铁路行车安全控制系统这个禁区内。该项目1992年获铁道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991年铁道部决定在郑州至武昌间从法国引进高速铁路上使用的信号系统(UT系统),其中UM-71轨道电路的载频较高,我国原有机车信号已不能适用,汪希时再一次组织新课题组开发新一代通用式机车信号。1992年研制完毕成型,它是UT制式的补充。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应用软件,实现了新一代通用式机车信号,定型为SJ型。SJ型数字化通用式机车信号于1995年通过铁道部鉴定。它的特点是采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具有非常良好的抗电气化干扰性和故障—安全性,体积小,易于安装、调整和维护,获得现场人员极大欢迎。京九线建设中,全线机车都安装SJ型机车信号,确保了安全通车,所以铁道部于1995年授于他京九线建设先进个人光荣称号并颁发立功奖章。SJ型研制成功,比欧共体计划1993年完成的欧洲通用式机车信号(EUROCAB)还早实现。为此,SJ型数字化通用式机车信号1996年获铁道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通过该项课题的研制,汪希时培养了一批熟悉机车信号的青年科技人员。
主持创建我国列车超速防护系统
汪希时坚持科研应有创新思想,他在开发通用式机车信号中敏感地看到,它只是铁路信号工程中一个环节,只有创造出一个闭环控制系统来才能真正确保行车安全。1989年和1990年他两度参加由铁道部总工程师和司局级干部领导组成的对全国主要路局行车安全问题的考察团,经过对北京、郑州等8个路局的考察之后,他在总结报告中写道:“研究开发列车超速防护系统势在必行,因为它能确保行车安全,而各路局自发进行的超防设备的研制说明了这种趋向,但它们鉴于路局条件所限,很难有通用性和高水平成果。”1991年,汪希时受铁道部委托主持“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列车超速防护系统研究”,这是我国铁路信号范围内第一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汪希时在进行了国内外资料的深入调研之后,立即确定了研制课题总方针:“技术有先进性、系统有竞争性、设备本身有安全性、全国应用的通用性”。在整个研制开发过程中,他团结了系内外、校内外新老教师及技术人员,其中含有机车专家等共同攻关。汪希时虽已年过60,但不辞辛苦,终日与年青人同吃同住在试验列车上,晚间开会分析问题,进行技术改进,白天则随车试验。他的艰苦奋斗、身教示范作用大大激励着青年人。 汪希时带领课题组成员经过多次样机试制和在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和客货列车上长时间的试验运行,1995年完成了生产样机,定型为“LCF型列车超速防护系统”。该系统的显著特点是:实现了速度-距离模式曲线列车控制方式,是一种技术先进、运输效率高的列车控制方式。可实施常用制动、追加常用制动和紧急制动三级控制,既保证列车运行安全,又保证了旅客列车的舒适;该系统可适用于国内各种自动闭塞制式,可适用于车载存储、叠加点式信息或查询应答器多种提供点式信息的方式,适用客车也适用于货车,具有良好的通用性;该系统从子系统级采用了双机热备冗余结构,具有高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及安全性。该项目1996年获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财政部授予的“八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1996年铁道部决定“LCF型列车超速防护系统”在京九线商阜段200公里线路上的13台机车安装作扩大运用试验。经过近3年的运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LCF型列车超速防护系统”1998年通过铁道部的技术鉴定,1999年获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该设备中的许多先进技术在我国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装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此基础上,为满足高速铁路的需要,汪希时又组织青年教师开展高速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研究,研制了“三取二”结构高可靠高安全的“LCF-200型高速铁路列车运行控制系统车载设备”,该系统2000年在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环行线进行了试验,并于2000年5月通过铁道部的技术审查。汪希时主持的列车超速防护系统重大课题的研究,为我国列车运行控制系统装备水平的提高,为保证列车运行安全、提高运输效率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培养了一批青年科技骨干,他们在我国高速铁路、地铁交通、城市轨道交通中正在发挥重要作用。
最早提出并开发移动闭塞系统
汪希时早在前苏联学习期间,就发现自动闭塞系统中存在运行效率提高的潜力。到20世纪60年代初,在他对无线通信有了一些知识之后,认为结合无线通信搞无线自动闭塞是一条好出路。1963年,汪希时在以“无线自动闭塞系统研究”为主题的两篇论文中提出开展无线自动闭塞研究的建议。他的建议为当时北京铁道学院电信系领导采纳和支持,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组,当时铁道部吕正操部长还视察过此项研究,并给予肯定和鼓励。后由于青年教师离开实验室,汪希时调离学校到核工业部,无线(移动)自动闭塞系统的科研暂告中断。 1979年汪希时返回北方交通大学后,从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中查到,当时的联邦德国于1969年已在现场进行过无线自动闭塞系统试验,这个现实极大鼓舞着他。在20世纪80年代里,汪希时感到我国铁路信号界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与世界铁路信号差距已经扩大,必须“补课”,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尤为重要,所以他对移动自动闭塞系统进行了理论探索和资料准备。1993年2月,他上书给当时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建议铁道部进行此项科研。朱副总理于1993年3月31日批示给铁道部副部长:“请屠由瑞同志研处,并告”。1993年7月13日、14日两天铁道部屠由端副部长及部沈之介总工程师在京召开50余名专家及司局领导专门讨论此项科研。会后屠副部长于1993年8月19日给朱副总理的报告称:“参加论证会的专家一致认为:移动自动闭塞在世界铁路发展中属前沿预开发技术”,“从理论效果上有可能对提高运输能力、保证行车安全、增加经济效益等方面产生突破性效果,因此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思路和建议”。“论证会的结论是:汪希时教授为首的课题组所提建议,对于发展铁路信号技术,开发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推进铁路运营综合技术发展,是一个很有潜力的方案。我部将作为一个超前性、技术储备性的长期发展研究项目,积极稳妥地作好综合性配套研究工作。”朱副总理将此约900字的报告于1993年8月22日批转给“汪希时同志阅”作为回复。在这之后,汪希时对移动自动闭塞系统(MAS)进行两方面工作:一方面组织人员进行MAS系统的软件仿真开发,另一方面寻求国际合作。1995年他和瑞典ABB公司、DARANA大学和瑞典国铁三家为一方进行科研合作,主要是进行MAS的技术条件的开发。汪希时先后派出过10多名青年教师分4批去瑞典,同时在北京和瑞典召开过3次双边的国际学术会议并出论文集。1998年开始,铁道部设于北方交通大学的“运输自动化与通信”部级开放实验室正式立项,并购买开发软件包进行实际工作。汪希时深信,移动自动闭塞系统不是一个普通项目,它实质上是引导铁路交通系统进入智能化,构成智能铁路交通关键的一步,他立志要开拓此路,为年轻一代创出新方向。预计一旦取得工程试验,移动自动闭塞系统将为我国铁路在21世纪中主导的列车控制系统。也是综合铁路控制与管理的智能交通系统。
所获荣誉
1992年,获第一届茅以升铁道科技奖。
1995年他获得北京市政府先进工作者称号,1996年获得全国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章。他于1991年获得铁道部政治部授予的全国铁路优秀知识分子称号,1995年获得铁道部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993年获第一届茅以升铁道科技奖。他曾任全国自动化学会理事,1991至1996年任中国铁道学会计算机应用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铁道学会《铁道学报》编委会副主任,1991年起为享受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他在北方交通大学是多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和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