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尔康,1933年5月4日出生于江苏镇江,分析化学家,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
人物经历
1933年5月4日,汪尔康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
1949年—1952年,在上海沪江大学(现
上海理工大学)化学系就读,大学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52年—1955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实习员。
1955年—1959年,赴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极谱研究所学习,并获得化学副博士(哲学博士)学位。
1960年—1982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1977年,作为第一个中国化学家赴美考察团的分析化学分组负责人赴美考察,并做学术报告。
197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80年—1982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
1982年—198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所长助理。
1984年—1985年,应邀赴美在
休斯顿大学任客座教授,并参与该校化学系研究生的教学、研究工作。
1985年—1992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副所长。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2年—1996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
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9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2006年,当选日本分析化学学会荣誉会员。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汪尔康在中国最先用极谱法研究络合物的电极过程和均相动力学。发现了铂元素的催化动力波和凶的吸附波,并研究了产生波的机理。领导研制了中国第一台脉冲极谱仪和新极谱仪。在极谱理论、应用和痕量分析方面都取得了一些创造性的成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率先在中国开展了油/水界面电化学、液上色谱电化学研究,首次提出循环电流扫描法研究油/水界面电化学。
根据2020年4月中国科学院网站显示,汪尔康发表SCI收录论文900多篇,总引33000多次,h指数94;连续4次跨14年(2002-2015)获选全球高被引用科学家。主编《21世纪的分析化学》(1999)和《生命分析化学》(2006),分析化学手册(第三版)(2017)。
根据2020年4月中国科学院网站显示,汪尔康在他多次出国考察期间,在美国、加拿大及欧、亚国家的几十所大学进行了讲学访问。国际大会报告和专题报告100多次,在27个国家和地区作学术报告200多次。
根据2020年4月中国科学院网站显示,汪尔康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4项和省部级奖14项,国际奖2项,发明专利40项。
人才培养
汪尔康鼓励与会年轻人珍惜现在良好的科研条件和科研环境,努力学习,拓宽思维,尤其要有创新思想,认真观察和总结实验中的新现象,多开展原创性工作。他说,要相信自己,只要放出光和热就一定会有发展。
根据2020年4月中国科学院网站显示,汪尔康培养研究生150多名。其中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3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的2人,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奖的9人。他也因此多次获得优秀导师称号。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出版图书
个人生活
汪尔康的夫人
董绍俊是分析化学家,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人物评价
汪尔康作为一位共产党员,他时时刻刻践行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他不仅是分析化学领域内的领头者,也是优秀的科研组织管理者,更是严谨治学、甘为“人梯”的优秀导师。(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评)
汪尔康院士50多年来始终致力于分析化学和电分析化学的研究,取得了系列重大创新性成果,为发展中国的分析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评)
人物影响
2013年8月17日至20日,在长春举办的第十四届国际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14th ISEAC)期间恰逢汪尔康院士八十华诞,在18日举行的会议晚宴上,与会专家学者、汪尔康的学子和他长期工作过的同志和长春应化所领导等济济一堂,举行了简短的仪式。
2014年,按照
中宣部做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家学者典型宣传报道的通知要求,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新闻联络处组织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等多家中央媒体来所对汪尔康院士进行了采访。6月10日,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
新闻直播间》栏目播出了汪尔康院士的专题报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学家汪尔康 为国效力义不容辞》,
新华社刊发了新闻通稿《把国家需求作为奋斗坐标——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尔康》;
人民日报刊发了新闻通稿《推动我国电分析化学研究从无到有,走向世界 汪尔康字典里没有节假日》;
光明日报刊发了新闻通稿《“为了国家的需要”——记我国分析化学杰出贡献者汪尔康院士》;
经济日报刊发了新闻通稿《国家需求是第一选择——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尔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