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绍俊,女,1931年6月26日出生于山东青岛,分析化学家,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31年6月26日,董绍俊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董绍俊进入北京辅仁大学化学系学习。
1952年,提前一年从辅仁大学毕业,9月到中国科学院沈阳检验所,参与筹建工作;12月分配至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先后担任研究实习员(1952年—1959年)、助理研究员(1960年—1977年)、副研究员(1978年—1985年)、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6年)。
1979年末,在“
文化大革命”中被迫改行的董绍俊重新回到电分析化学室,在查阅文献中她注意到“化学修饰电极”这一领域。
1981年5月,美国加州理工学院F.Anson教授来华讲学,在北京大学的学习会上她也被邀请作了《化学修饰电极研究》学术报告。同年夏,日本东北大学长哲郎教授来华主讲《化学修饰电极》,她被临时指派作口头英文翻译,结束时该教授主动向中国科学院领导提出邀请她去日本访问,并被批准。同年10月至11月访日期间,她在日本化学会、东北大学作大会报告,并受到
日本仙台市市长的特别接见和宴请。
1982年10月,应邀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访问,在T.Kuwana教授实验室了解到国际上有关的先进经验。
1984年—1991年,担任电分析化学研究室(28室)主任。
1989年—1998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1999年后任学委会副主任。
1998年,当选为吉林省首批省管优秀专家。
1999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2年,担任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委会顾问。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董绍俊长期从事电分析化学研究。她率先在中国开展化学修饰电极研究,开拓了多种体系的电极表面修饰和自组装;首先在国内发展光透光谱电化学的现场方法研究,并建立分析光谱电化学法的理论和技术;在生物电化学中深入探讨生物大分子的电子直接转移机制,研制成功以修饰电极为基础的生物传感器,实现在纯有机相中的生物检测;对修饰电极的电催化理论和方法,涉及非稳态体系和超微修饰电极,做出了贡献。
根据2020年3月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网站显示,董绍俊出版专著、专论16部/册,获授权发明专利60多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000余篇,论文被他引5万4千多次,h-指数113。
根据2020年3月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网站显示,董绍俊先后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专题和邀请报告100多次,在26个国家及香港和台湾地区讲学,报告100多次。
根据2020年3月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网站显示,董绍俊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和省部级奖10项,国际奖1项。
人才培养
董绍俊在科研上,狠抓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特别重视培养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学风。她经常教导青年人要耐得住坐冷板凳,要顶得住外界的种种干扰,不为名利引诱而动摇。成功时不停步,失败时不气馁。
根据2020年3月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网站显示,董绍俊培养100多名研究生中获得博士学位的80多人,其中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3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的4人,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奖的10人,以及获全国优秀博士后奖1人。
根据2020年3月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网站显示,董绍俊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共7届),以及研究生院建院30周年“杰出贡献指导教师。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董绍俊在辅仁大学读书的时候,父亲以“历史反革命”的罪名被判入狱,她昼夜不舍,忘情读书,把所有的痛苦都化作更加刻苦学习的动力。
董绍俊的丈夫
汪尔康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电分析化学领域的开拓者。
人物评价
“董先生是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要开拓者。几十年来,她与电分析化学实验室命运与共,竭心尽智,为该实验室的创新发展做出了奠基性的重要创新贡献。她代表着一代科技工作者所走过的艰辛开拓和攀登之路,闪烁着我国科学家忠于祖国,热爱科学,艰苦奋斗,锐意创新,无私奉献,自强不息的崇高品质和科学精神,是我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
安立佳在董绍俊八十华诞晚会上致辞)
董绍俊是中国著名分析化学家,在化学修饰电极、光谱电化学、生物电化学和超微电极等领域作出重要贡献。(新华网评)
“此次您作为中国科学家来伊朗参加伊朗总统哈塔米主持的第十六届霍拉子米国际奖颁奖仪式并荣获大奖,为中国科学界赢得了荣誉,为中国妇女争了光,为促进中伊两国关系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我们为之备感荣幸。”(2003年2月17日中国驻伊朗特命全权大使
刘振堂给董绍俊研究员发来的贺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