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名笔,因产于
徽州(今
黄山市)而得名,又名“
汪伯立笔”。2014年,由黄山市屯溪区申报的“徽笔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徽笔与
徽墨、
歙砚、
澄心堂纸并称为徽州文房四宝。
徽笔兴盛于宋代,以古
徽州吕大渊、汪伯立与新黄山杨文等制笔大师为代表,以独特的制作技艺制作而成。徽笔既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又有很高的观赏、收藏价值,几百年来一直是古今书画艺术大师与收藏家们喜爱的瑰宝。但是自从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毛笔不再是人们日常的书写工具,毛笔市场急剧缩减,由此,徽笔及其制作技艺日渐式微。
汪伯立,北宋江南东道
歙州歙县人。徽笔自汪伯立后,盛行于唐、宋,诸葛氏、吕道人、汪伯立等,均一代制笔名手。据《
新安志》载,北宋年间,歙人汪伯立在歙州府治创办“四宝堂”,笔、墨、纸、砚四宝俱产,尤以笔著称于世。汪伯立笔又称“徽笔”,选料精细,制作精致,命名精巧,生产过好多种套笔,有的以黄山、白岳、披云峰等名山命名,有的以新安江、渐江、练水等胜水命名,有的还以“碎石银光”、“问政玉笋”、“金棚桂枝”等风景古迹命名。套笔的用料十分考究,使用景德镇特窑专制的青花白底纹瓷笔杆,选各种兽毛做笔头,有时甚至要从一斤兽毛中筛选出百分之一做成一只笔头。这种“千毛选一毫”的精品,且多为贡品,自然只有深藏于宫廷内府,后代民间较少实物传世。
2014年,由黄山市屯溪区申报的“徽笔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国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徽笔的制作技艺相当考究,仅一只笔头的制作,就有72道工序之多。
一般来说,徽笔制作技艺包括“水作工艺”和“干作工艺”两部分,其水作工艺流程主要有:选毛料、叠毛、去油脂、去皮脂和绒毛、齐毛锋、配毛料、梳整毛片、卷制笔柱、披笔被毛、扎笔根等;其干作工艺流程主要有:选笔杆、安装笔头、沾合笔头与笔杆、修笔头与定笔型、刻字等。
齐毛:右手握住牛骨齐板,左手握紧毛体的根部,然后用右手的大拇指按紧毛体的顶端,从长到短一根一根的拉齐,然后把拉齐的毛体根据需要的长短,从毛体的根部将多余的部分切除,形成平整的切面,再用单面锋刀轻轻剃去倒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