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浅现象
汤浅光朝1962年提出的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现象
汤浅现象是近代以来科学活动中心在世界范围内周期性转移的现象。由日本科学史学者汤浅光朝在1962年提出。他在对 《科学技术编年表1501—1950》 里记录的科学成果和《韦伯斯特人物传记》里编选的有代表性的科学家进行统计处理和研究之后,发现近现代历史上科学活动中心是按以下顺序转移的:意大利 (1540—1610)、英国(1660—1730)、法国 (1770—1830)、德国(1810—1920)、美国 (1920— )。各国科学活动的鼎盛期大约80年左右。根据这一研究结果进行预测,他认为,2000年前后美国将退出科学活动中心地位。这一预测曾引起当时世界各国的政界、经济界和科技界人士的关注。
基本简介
如果定义一个国家的科学成果数占全世界的25%,就为科学兴隆期,那么科学兴隆期在世界范围内曾按下列顺序转移:意大利(1540---1610)、英国(1660---1730)、法国(1770---1830)、德国(1810---1920)、美国(1920---如今),而且上述各国的科学兴隆期平均约为80年。科学史上的这种现象被称为汤浅现象。
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现象比较合理的命名应是“贝尔纳现象”或“贝尔纳-汤浅现象,而不该是汤文自己命名的后来也被学界认可的“汤浅现象”。顺便指出我国学者赵红洲于1974年曾独立地发现过这一现象,如果也独立于贝尔纳的工作,则其独创性和学术价值将高于汤浅的研究。
现象来源
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思想始现于英国科学学学者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1962年,日本神户大学科学史家汤浅光朝对《科学和技术编年表》等三种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数据形式论证了英国学者贝尔纳关于科学中心及其转移过程的见解 [Yuasa 1962;汤浅光朝 1979]。文革期间,我国学者赵红州
汤浅现象是近代科学史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现象。是日本科学史家汤浅光朝1962年对1501年至1950年科技编年表的科学成果和人物传记词典中编选的科学家做统计处理而得到的。
反思科技体制
科学中心发生转移的因素。科学的兴旺和教育的发达总是一致的;教育的发达总是超前于科学技术的兴旺。
科学给人类提供认识自然的能力,技术盖人类提供改造自然的能力,而教育是给人类传授科学、传授技术,科学的突破伴随着教育的进步,教育的进步必然引起科学技术的革命。因此要想振兴经济,必须发展科学和技术,而发展科学和技术,必须首先抓好教育。社会的经济体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对科技的需求和社会对科技资源(包括人、财、物等)的配置。政治体制对科技发展的影响,具体通过政府对科技采取的政策以及相应的组织去实现,它反映了统治阶级对科学技术的基本态度,包括对科技工作者的待遇和对科学技术的人力、物力、资金的支持等等。在中国封建统治者中,鲜有足够重视科技的,从事科技活动的工匠和技师一直处于社会的最低层,积极性受到了扼杀。比如元代的从业者分为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医、工等地位较低,知识分子更是排在第九,只比要饭的高一等。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教育体制,以博取“功名”为目的,推崇官本位思想,客观上影响了知识分子对自然科学和技术的重视,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细致探析这些历史现象,仍大有必要。
从“汤浅现象”所揭示的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性来说,看不到社会的和体制的因素对科技发展的制约性,对体制改革没有应有的重视,往往只强调科研队伍、科研设备和科研经费等,将造成科技创新和发展难于获得持久的活力。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09-02 19:11
目录
概述
基本简介
现象来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