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中立,男,1934年10月30日出生于安徽安庆,矿产勘查专家、矿床地质学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安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名誉院长。
人物经历
1934年10月30日,汤中立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战事很快波及到安庆。年幼的汤中立学步未稳,但不得不随着父母逃难,辗转到湖南省乾县所里镇暂住下来。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读完了小学。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汤中立又随着难民队伍回到了安庆市。
1952年,从
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地质学院。
1955年秋天,汤中立和几个同学到山西省五台山区填制1∶5万比例尺地质图,他负责的地块恰好在滹沱河的两岸,并完成毕业设计《山西繁峙滹沱河沿岸第四系地质与果树调查的关系》。
1956年,从北京地质学院毕业;同年4月赴地矿部甘肃省地质局祁连山地质队,从事地质矿产普查等技术工作,历任分队长和技术负责人。
1959年—1972年,先后担任地矿部甘肃省地质局第六地质队工程师,大队技术负责人,地矿局区调队大队总工程师,省地矿局副总工程师、副局长、总工程师。
1972年—1980年,先后担任甘肃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总工程师。
1980年—1981年,先后担任甘肃省地矿局副总工程师。
1981年—1994年,先后担任甘肃省地矿局总工程师兼地矿局副局长,甘肃省矿产储量委员会副主任、常务副主任。
1989年,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士。
2002年,担任长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汤中立对金川镍矿二矿区深部隐伏矿体的勘探和突破,使其跃升为世界第三大镍矿。研究总结了金川矿床模式和中国镍矿成矿规律,提出了“小岩体成大矿”理论。以上工作结束了中国缺镍少铂的局面,步入了世界镍资源大国行列,并对矿产勘查和地质矿产研究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汤中立系统深入地分析了甘肃金川、吉林红旗岭、新疆喀拉通克、河北铜硐子4个小岩体铜镍矿床的成矿找矿模式,提出了“深部熔离——一期或多期贯入成矿”的“小岩体,成大矿”学说,阐明了中国镍矿的基本特征、产出地质背景与分类。1956年7月,汤中立、陈振兴、杜松亭三名实习生组成地质组,在甘肃北山星星峡—白墩子一带进行1∶20万路线地质调查。他们在沿地质路线填图过程中,发现了辉铜山铜矿。1958年10月7日,汤中立和同事在永昌县河西堡查看当地群众的报矿成果时,发现了金川铜镍矿床。
根据2019年11月兰州大学网站显示,汤中立先后出版学术专著10部,译著2部,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根据2019年11月兰州大学网站显示,汤中立先后主持或参与的国家级和部级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
根据2019年11月兰州大学网站显示,汤中立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金川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人才培养
汤中立对寄语青少年:“诚实进取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无论做人、做事、做学问,都必须具备这种品质,只要沉下心来,兢兢业业地去做,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未来属于你们当中那些不懈努力的人”。
2015年12月7日,汤中立受邀担任长安大学“研途有你”学术沙龙论坛第十讲主讲嘉宾,并做题为《凌云壮志与脚下之路》的报告。
2018年4月9日,汤中立应邀参加在长安大学渭水校区会议中心二层学术报告厅举办的“弘毅讲堂”第七讲,作题为《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人生奋斗的第一境界》的报告。
根据2019年11月兰州大学网站显示,汤中立先后在兰州大学等高校培养出近30名博士、硕士研究生。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出版图书
人物评价
1.汤中立在甘肃生活工作了近半个世纪,始终未离开矿产勘查这一行,祁连山的风砂,西北高原的黄土,天山冰雪的晶莹,祖国各地崇山峻岭的葱翠绝险,早已化作他气质品格中的淡定,从容,真诚,果敢。(
长安大学评)
2.汤中立院士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言传身教,严谨治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评)
人物影响
1986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和地质矿产部在金昌市建立《献给祖国镍都的开拓者》纪念碑,汤中立的名字作为祖国镍都的开拓者之一,被镌刻于碑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