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
南唐冯延巳、宋初
晏殊、
晏几道、
欧阳修的词打破了从晚唐到五代前期以
花间派为代表的
香艳熟软、无深意
寄托的词风。赋词以较深邃的思想蕴含和更诚挚的情感寄托在艺术上引入诗歌的
比兴手法,并从民歌中汲取养料,对
宋词日后的繁荣昌盛起到开先河的作用,从而形成了词坛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流派——江西词派。
赋词以较深邃的思想蕴含和更诚挚的情感寄托;在唐宋词发展史上,
晏殊是将词从晚唐五代过渡到
北宋的领袖人物,。“上承
南唐之风,下启苏秦先河”,起了承先启后的关键作用。冯熙说:“晏同叔去五代未远,馨烈所扇,得之最先。故左宫右徵,和婉而明丽,为
北宋倚声家初祖。”又说:“独文忠与元献学之既至,为之亦勤,翔双鹄于
交衢,驭二龙于天路。且文忠家庐陵而元献家临川,词家遂有西江一派。”这说明
晏殊既是
北宋初祖,又是北宋江西词派的
领袖。
欧阳修(1007-1072):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
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
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
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
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
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
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
颇有影响。
由晚唐五代的浓妆艳抹的“花间词”,过渡到表现生活真情实感的
北宋前期小令;
以
晏殊为代表的前期小令,可说是北宋词坛的第一批报春花,开婉约词派的先声。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
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
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
珠玉词》、《晏元献遗文》、《
类要》残本。
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吸收了南唐“
花间派”和
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如其闲雅之情调、旷达之怀抱,及其写富贵而不鄙俗、写艳情而不纤佻,写景重其精神,赋于自然物以生命,能将理性之思致,融入抒情之叙写中,在伤春怨别之情绪内,表现出一种理性之反省及操持,在柔情锐感之中,透露出一种圆融旷达之理性的观照,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浣溪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蝶恋花》)、“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撼庭秋》)等佳句广为流传。他既是导宋词先路的一代词宗、江西词派的领袖,还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位多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