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高新区隶属于广东省江门市,成立于1992年7月,2010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海区建区于1994年8月,是江门市3个行政区之一。高新区与江海区于2013年6月合署办公,实行“区政合一”管理体制。江海区位于珠江三角洲西翼、西江之畔,北接蓬江区,南面和西面与新会区相连,东与中山市隔江相望,经深中通道,江海至深圳仅70余公里,是连接珠三角和粤西地区的重要节点。全区行政面积109平方公里,下辖外海、礼乐、江南3个街道,64个村(社区)。全区常住人口约38万人。
历史沿革
江门市市区原分为29个保345个甲,人口67000多人。
1950年10月把市区划分为6个段,每段建立××段冬防委员会,下以10户到30户建立冬防治安小组,各段受江门镇冬防委员会领导。各冬防组织作为团结好人、管制坏人及传达上级指示的群众性组织形式暂时代替旧的保甲制。
1952年3月,在民主改革的基础上先后建立人民政权,设街道办事处,按人口及地方情况划分为水上、河南、北街、堤东、太平、圩顶、仓后、羊桥、沙仔尾9个办事处(北街圩原属石冲乡现划归市区)。办事处属下有6至7个居民委员会,每一居委会辖内有300至600户。居委会属下有17至22个居民小组,每一居民小组管理13至15户。
1957年下半年,办事处合并,由9个并为5个,堤东并太平为堤东,仓后并圩项为仓后,沙仔尾并羊桥为沙仔,水上并河南为水上,北街不动,共为5个办事处。
1958年10月间,水上归并仓后为仓后办事处。
1960年,
人民公社化时于5、6月间将街道4个办事处改为4个分社,即北街为北街分社,堤东为堤东分社,仓后为中区分社,沙仔为沙仔分社,各居委会、居民小组按原来不动。
1961年4月,将4个分社合并为两个公社,北街、堤东并为东区公社,仓后、沙仔并为西区公社,下设管理区,共有9至11个管理区,各居委会、居民小组仍未变动。
1963年3月左右,将2个公社合并为街道人民公社,各管理区取消,恢复1957年时的5个办事处,即北街、堤东、水上、仓后、沙仔尾5个办事处,下属共有43个居委会。
1969年3月8日,由市革委会民事组划出成立江门市民事战线改为江门市民事战线革命委员会。战线属下5个办事处,改为“××区革命委员会”居委会改为“××居民委员会革命领导小组”。
1969年下半年,民事战线撤销,街道5个区革命委员会复为江门市街道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领导。
1975年初,街道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撤销,街道5个区革命委员会改由“中共江门市委街道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
1978年3月中旬,成立“江门市革命委员会办公室街政科”代替“中共江门市委街道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街道5个区的革命委员会。
1979年11月后,街道5个区革命委员会改为“××街道办事处”,即北街、堤东、水上、仓后、沙仔尾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革命领导小组恢复称“××居民委员会”。
1983年4月,革委会办公室街政科改为江门市街道工作办公室,领导属下5个街道办事处。
1994年8月,城区更名为江海区。
1995年5月,经广东省民政厅批准,外海镇的滘头、滘北管理区升格为滘头、滘北街道,分别设置办事处,为区政府派出机构。至此,江海区下辖外海、礼乐2个镇和江南、滘头、滘北3个街道,共42个管理区、13个居民委员会、282个村民委员会。
1998年1月7日,江海区人民政府迁址江门市东海路338号。
1999年4月,撤销管理区,改设村民委员会。是年末,全区共有55条行政村、20个社区。
2004年8月25日,经广东省民政厅批准,外海镇、礼乐镇建置改制,由镇改为街道,设立办事处,并开展“村改居”工作。是年末,江海区下辖外海、礼乐、江南、滘头、滘北5个街道,共29个社区、34条行政村。
2013年6月,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合署办公。
2014年,江海区下辖外海、礼乐、江南、滘头、滘北5个街道。总面积109.16平方千米。全区共有23个社区、36条行政村。
2015年7月,经江门市人民政府同意,江南、滘头和滘北3个街道合并为江南街道。变更后,江海区下辖外海、礼乐、江南3个街道。设社区居民委员会26个、村民委员会36个。
行政区划
1994年8月~1995年4月,江海区下辖外海、礼乐两镇和江南街道,共辖43个管理区、14个社区(社区设居民委员会)。其中,外海镇19个管理区(含滘头、滘北),1个社区;礼乐镇24管理区,2个社区;江南街道11个社区。
1995年5月,经省民政厅批准,外海镇的滘头、滘北管理区升格为滘头、滘北行政街道,分别设置街道办事处,为区政府派出机构。至此,江海区下辖外海、礼乐两镇和江南、滘头、滘北3个街道。共16个社区,其中外海1个、礼乐2个、江南11个、滘头2个;55个管理区,其中外海17个、礼乐24个、滘头10个、滘北4个。
1999年4月后,撤销管理区,改称行政村。是年末,全区共有55条行政村、20个社区。之后,江南社区多次调整,由原15个撤并为6个。至2002年7月,全区共有11个社区、55条行政村。
2004年8月25日,经省民政厅批准,外海镇、礼乐镇建置改制,由镇改为行政街道,设立街道办事处,并开展“村改居”工作。是年末,江海区下辖外海街道、礼乐街道、江南街道、滘头街道、滘北街道等5个街道,共34条行政村,29个社区。
2015年7月,经江门市人民政府同意,江南、滘头和滘北3个街道合并为江南街道。江海区下辖外海、礼乐、江南3个街道,社区居民委员会26个、村民委员会36个。
截至2025年,江海区下辖3个街道:江南街道、外海街道、礼乐街道,64个村(社区)。 江海区人民政府驻东海路338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江海区,是
江门市辖区,下辖外海、礼乐、江南3个街道,总面积109.18平方千米。江海区地处江门市东南部、市辖区中心位置,东与中山市古镇隔江相望,南与新会区睦洲镇相邻,西与新会区会城相连,北与蓬江区相靠。
江海区地处北纬22°29′23″至22°36′23″、东经113°03′45″至113°10′50″之间,是西江下游出海口的要冲。陆路距广州101公里、香港265公里、澳门107公里;水路距广州106公里、香港95海里、澳门53海里。水陆交通纵横,十分方便。2003年,面积110.53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02.3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3%;水域面积7.6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水陆面积比例为1:13.36。
地形地貌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由于受内、外地质应力的作用,境内逐渐形成北部偏高,中南部偏低,自北向南倾斜的多元地貌。西部白水带一带为丘陵、台地,南部为平坦宽阔的三角洲平原。
在6~10亿年前的元古代,江海辖区与广东省大部分地区一样,处于一个北东---南西走向。在升降活动频繁的大海槽中,至下古生代寒武纪末,由于加里东造山运动,地壳深部岩浆侵入,区内沉积地层局部隆起,后经长期的风化、剥蚀,形成了牛山、鸡山等丘陵及南大岗台地、残丘。而滘头—麻园—外海一线以南地区为海陆过渡地带,晚更新世属河流冲积平原,沉积了厚约1~7米的砾石、砂砾、中粗砂、粉细砂等。早全新世初期开始受到海侵的影响,中全新世气温渐渐升高,海平面继续上升,海水进一步深入,晚全新世初期海水仍影响该区。在礼乐镇礼东李树围分布有北东—南西走向,长800米、厚约3米的牡蛎壳堤;外海南山存在海蚀平台及在平台前方平原地层明显分布有
牡蛎壳层,皆充分证明今江海区境内曾为沧海。随着珠江冲积物的堆积,滨线不断前移,海水逐渐后退。至宋代,三角洲平原初步形成。
气候
江海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近临南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季常吹西南季风,冬季东北季风居多。全年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夏长冬短,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常青。日平均气温21.8℃~23.2℃,年降雨量1600~2700毫米之间。
春季(2月中旬至4月下旬):冷空气活动减弱,南方暖湿气流增强并向北推进,气温明显回升。降水量增多,间有暴雨、洪涝等。初春常出现低温阴雨和倒春寒。少数年份有热带气旋出现。
夏季(4月末至10月下旬):盛行西南季风,是全年雨量、热量、日照最充足的季节,强对流和雷电天气较频繁,常受热带气旋影响。盛夏,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天气炎热。冷空气活动早且强度强的年份,9月下旬后会出现寒露风,危害晚稻抽穗扬花。
秋季(10月末至次年1月中旬):受北方冷空气南侵影响,温度逐渐下降,降水减少,晴朗干燥天气多,昼夜温差大,偶有霜冻。
冬季(1月下旬至2月中旬):盛行东北季风。气候寒冷小雨,小寒至大寒为一年最冷时段。由于冷空气频频南下,常出现寒潮、低温阴雨和霜冻等灾害性天气。日照时数占可照时数的36%,太阳辐射量占全年的18%。
台风、暴雨、寒潮、洪患时有发生,工农业生产受到一定影响。
自然资源
江海区土地资源丰富。可建设区域有72.34平方公里。根据批复江门市的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我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湿地、农业设施建设用地、陆地水域等非建设用地共计34.72公平公里,占比31.8%;我区建设用地74.46平方公里,占比68.2%。
森林资源集中在白水带山脉,森林面积7379亩,全部为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森林蓄积8.22万方米,森林覆盖率4.51%。辖区内有三级古树55株,有自然保护地1处,为江门市白水带森林公园。
政治
人口
截至2023年末,全区常住人口37.9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2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7.9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100%。全区年末户籍总人口19.47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8.8‰,死亡率7.4‰,自然增长率1.4‰。年末户籍人口的主要构成:男性占47.5%,女性占52.5%;17岁以下人口占21.5%,18-34岁人口占20.5%,35-59岁人口占39.0%,60岁以上人口占18.9%。
民族构成:境内人口以汉族为主。1964年前是纯汉族人口地区。据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只有礼乐登记壮族1名。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少数民族个数增加,但人口极少。其中礼乐有壮族、藏族、满族、瑶族各1人。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务工或干部调动,少数民族人口明显增长。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区有27个民族,其中汉族185279人,占全区人口的98.02%;有少数民族26个,共3745人,占1.98%。
经济
综述
2022年,江海区地区生产总值302.10亿元,增长2.4%。
2023年,江海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306.28亿元,比上年增长3.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54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178.36亿元,增长4.5%;第三产业增加值119.38亿元,增长2.7%。三次产业结构为2.8:58.2:39.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0931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1485美元),增长3.8%。
固定资产投资
2023年,江海区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3.2%。分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下降6.0%;港澳台、外商经济投资下降23.0%;民间投资增长9.8%。分产业看,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5.7%,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5.7%,制造业投资增长30.9%,技改投资增长13.6%;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2.4%。分类别看,工业投资增长25.7%,占固定资产投资的48.6%;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34.0%,占固定资产投资的13.7%;基础设施投资下降14.7%,占固定资产投资的29.2%。基础设施投资中,电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类项目投资下降26.6%,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类项目投资下降8.9%,交通运输类项目投资下降28.2%。
2023年,江海区商品房施工面积419.8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5.9%;商品房竣工面积20.20万平方米,下降67.6%;商品房销售面积51.05万平方米,下降26.7%;商品房销售额40.93亿元,下降22.2%。
财政
2023年,江海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91亿元,比上年增长4.4%,其中,税收收入11.84亿元,增长20.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1.93亿元,下降9.4%。其中,教育支出4.74亿元,增长1.4%;卫生健康支出2.05亿元,下降34.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20亿元,下降5.3%;科学技术支出0.88亿元,下降47.3%。
第一产业
2023年,江海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56亿元,比上年增长4.2%。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21亩,比上年增长2.2%。蔬菜种植面积31982 亩,下降2.3%。粮食产量659吨,比上年增长3.1%。蔬菜产量55173吨,增长1.7%。水果产量7431吨,增长4.2%。肉类总产量51吨,比上年下降8.9%。全年水产品产量29897吨,增长2.5%。
第二产业
工业
2023年,江海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0.7%。分注册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下降1.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下降3.5%,股份制企业增长5.0%;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3.8%;重工业下降0.4%;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增长14.5%,中型企业下降11.7%,小型企业增长10.2%,微型企业增长10.2%。
2023年,江海区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1.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9.9%。其中,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下降8.2%,先进装备制造业增长26.6%,石油化工产业下降12.5%,先进轻纺制造业下降1.6%,新材料制造业下降6.4%,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下降8.1%。先进装备制造业中,智能制造装备下降14.3%,节能环保装备增长63.4%,新能源装备增长17.8%,汽车制造业下降12.9%,重要基础件增长12.2%。
2023年,江海区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8.0%,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6.6%。其中,医药制造业下降6.1%,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下降7.8%,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下降14.6%,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下降7.5%。
2023年,江海区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9.8%。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2.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13.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14.8%。
2023年,江海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23.53亿元,同比下降30.0%,其中制造业利润下降32.2%。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利润下降39.8%,股份制企业下降21.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37.8%。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营业成本为84.98元,比上年增加0.83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3.67%,比上年下降1.48个百分点。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56.84%,比上年末上升1.04个百分点。
建筑业
2023年,江海区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31个,比上年增加2个;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0.63亿元,增长16.9%。
第三产业
服务业
2023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5.44亿元,比上年下降1.3%;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5.70亿元,增长14.9%;金融业增加值13.52亿元,增长9.5%;房地产增加值19.00亿元,下降6.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9.54亿元,增长6.7%;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27.16亿元,增长5.7%;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25.39亿元,增长0.9%。
2023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5.60亿元,比上年下降2.2%;利润总额0.02亿元,增长6.1%。分行业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下降3.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27.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2.8%;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下降5.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下降26.5%;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7.2%。
国内贸易
2023年,江海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15亿元,比上年增长6.4%。分行业看,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37.74亿元,增长5.6%;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09亿元,增长31.9%。分商品类别看,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中,粮油和食品类增长25.7%,饮料类增长93.8%,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03.3%,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7.9%,汽车类下降5.7%,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36.5%,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29.7%。
对外经济
2023年,江海区货物进出口总额291.4亿元,比上年下降4.2%。其中,进口总额62.3亿元,下降15.4%;出口总额229.1亿元,下降0.6%。
2023年,江海区实际利用外资14.64亿元,比上年增长117.1%。
旅游业
2023年,江海区旅游总收入7.90亿元。全年接待游客125.51万人次。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3年,江海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4.74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全区拥有幼儿园51所,小学20所,中学16所。普通高中招生2748人,在校生7887人,毕业生2444人。初中招生4033人,在校生11238人,毕业生3139人。小学招生6273人,在校生31992人,毕业生4431人。幼儿园入园儿童3332人,在园幼儿10386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100%,初中升学率100%,高中升学率100%。全年高等教育(含成人高等教育)招生37749人,在校学生74930人,毕业生33111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129人,在校学生199人,毕业生442人。
科学技术
2023年,江海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科学技术支出0.88亿元,比上年下降47.3%。年末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03家;全年净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1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98个。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3家,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8家。全年专利授权量3021件,下降30.2%,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213件,增长14.5%。有效发明专利1409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8.28件。
文化事业
江海区有七大特质文化,一是以顺天里144号为代表的红色革命遗址。二是以陈少白先生为代表的辛亥革命名人故居。三是以发行公司债券建设外海大桥为代表的改革开放典型事例。四是以礼乐龙舟、太虚拳等为代表的江海传统民俗。五是以茶庵古寺僧一行禅师为代表的古代科创成果。六是以近代广东四大名医、岭南伤寒学鼻祖陈伯坛为代表的中医药学术成就。七是以江门旧船厂为代表的工业遗址。
截至2024年末,江海区拥有基层综合性文体服务中心63个,街道文体服务中心3个,文化馆1个,文化分馆3个,村居社区文化服务站点11个,图书馆1个,图书馆分馆4个,图书馆服务点14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2个,图书总藏量24.28万册。
体育事业
2024年,江海区拥有3个体育公园,66个文体广场,其中全民健身广场13个,文体小广场53个。公共体育场地总面积为126.7301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3.47平方米,是全国第一批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
医疗卫生
截至2024年末,江海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39家,其中医院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家,门诊部13个,诊所77家,医务室5个,卫生站3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其他3个。全区可供应病床总数648张,同比基本持平。卫生技术人员1781人,增长10.14%。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689人,增长11.49%;注册护士846人,增长10.44%。全年完成门诊诊疗总量169.99万人次,增长7.01%。入院人次11527人次,增长12.79%;出院人次11590人次,增长12.46%。
社会保障
2023年,江海区城镇新增就业7462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687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67人。全年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4044人。
2023年,江海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965元,比上年增长4.9%。
2023年,江海区社会保险基金收入32.49亿元,其中企业养老保险29.01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含生育)收入7.26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收入0.82亿元。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含离退休)18.92万人,比上年增长2.0%。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8.60万人,下降7.4%。参加工伤保险13.99万人,增长6.8%。参加生育保险13.37万人,下降5.7%。参加失业保险12.59万人,增长1.5%。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4.10万人,下降0.8%。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7.64万人,增长0.7%。
截至2023年末,江海区拥有社会福利院1间,养老床位800张,收住人数554人;儿童床位500张,收住人数85人。养老院3间,床位520张,收寄养人数280人。社区服务中心覆盖率67%,社区服务设施42个。全年共发行销售福利彩票0.9亿元,筹集福利彩票公益金0.07亿元。年末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量为5.6个。注册志愿者人数5.09万人,注册志愿者人均参与志愿服务时数累计61.74小时。
截至2023年末,江海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29户,人数161人,全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金支出170.58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23户,人数335人,全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支出368.07万元。
环保事业
截至2023年末,江海区污水处理厂3座,污水管网242.6公里,污水处理能力34吨/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98.5%。镇级生活垃圾转运站43座,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2023年,江海区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59.74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3.4%。全年全社会用电量39.21亿千瓦时,增长8.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0.68亿千瓦时,增长2.6%:第二产业用电量 29.17亿千瓦时,增长8.6%,其中工业用电量 28.59 亿千瓦时,增长9.0%;第三产业用电量5.04亿千瓦时,增长 10.1%。城乡居民用电量 4.32 亿千瓦时,增长 7.5%全区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市昼间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9.0分贝,优于国家区域环境噪声2类区昼间标准;道路交通干线两侧昼间等效声级为68.6分贝,符合国家4类区昼间标准。
交通运输
江海区是
江门市的区域交通枢纽。交通四通八达,毗邻香港、澳门,交通便利。水路距澳门53海里,离香港96海里,有高速豪华客轮航班往返港澳,单程只需2个小时。附近有广州、深圳、珠海、澳门等大机场。区内的货运港口是国家级口岸,广东省第二大内河港、国家一级港口——
新会港,距江海区仅12公里。江中、江鹤、江珠三条高速公路交汇于区内,广珠城际轻轨穿境而过并在区内设有三个站点,江海区已成为江门的东大门。
风景名胜
江海区是辛亥革命先驱国叔陈少白先生的故乡,其故居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区内有佛教名寺茶菴寺(六祖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人与自然最佳结合林的主灌河生态防护林、白水带旅游度假区等名胜古迹。
白水带缤纷乐园
白水带缤纷乐园是全市最大的体育主题乐园,占地面积超过12万平方米,其中“梦”和“沙”两个主题公园,是极具原创特色的无动力儿童公园,设有蓝色港湾、童趣台、海星沙滩、奇幻沙海等各具特色的游乐设施,在游玩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孩子们的手部力量、身体平衡能力、手脚配合能力以及增强孩子的自我控制力,可谓寓教于乐。
长廊生态园
长廊生态园是江海区主题乐园的“老字号”,是一个集田园观光、水果采摘、泛舟游湖、农耕体验、机动游乐、萌宠喂养、团建拓展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园。
白水带风景区
山峦岩谷之间有一溪水流经麻园乡,远远望去形似一条白色缎带,故称白水带。最高海拔 166.7 米,这里群峰竞秀、山泉清澈、植被茂盛、森林苍郁,被誉为闹市中的“天然大氧吧”,是江门市区的“肺部”。龙光塔位于白水带最高山峰的顶端,为广东省目前最高的八角琉璃瓦仿古塔,登上塔顶层,极目远眺,江门市区的建筑物、河流、山川、田野尽入眼帘。
城央绿廊
沿着母亲河——江门河,全长约20公里,慢行道、跑步道、骑行道、绿化道“四道贯通”,沿途串联油湾公园、釜山公园、下沙公园等景点,是“碧道+公园”完美结合,超适合City walk,在逛公园、碧道时,你可以露营、拍照、写生,或是晒太阳、闻味道、抬头看云等“hea”方式,总有一款适合你。
乡村绿廊
城央绿廊的“乡村版”,总长度约为18.8公里,同样四道贯通,且红蓝相间的“彩带”,沿途绿荫筑廊、苗木成林,生态宜居、村美民富,尽显江海特色风景。
江海云道
西起釜山公园,东至白水带缤纷乐园沙主题游乐区。全长1.4公里,依地势蜿蜒起伏,如同一条红色丝带飘进山林,串联釜山公园、白水带体育公园、儿童公园,桃花园。
羽林春秋
即礼东主灌河,沿线林木茂密,环境优美,具有“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田园风光景观,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誉为“人与大自然的最佳结合林”。
龙溪湖公园
占地面积达428亩,其中湖面面积约180亩。该公园设计独具匠心,受《鸟的天堂》启发,充分捕捉鸟类飞翔的动态,注入碉楼、蒲葵等五邑文化元素,碉楼婚礼亭、蒲葵雕塑、羽毛雕塑、小鸟雕塑,鸟巢滑梯等景观贯穿其中,是龙溪湖畔的“新小鸟天堂”。此外,环湖一圈3km的路程,适合散步、跑步,在路上迎着落日奔跑,看绿树婆娑,听鸟鸣虫唱,运动起来十分舒服。
油湾公园
江门市最浪漫的公园,全市首家“公园里”的婚姻登记处就在该公园内,衬着江边,随处都是可以打卡拍照的靓丽背景,见证了无数新人步入婚姻殿堂的瞬间。
下沙公园
夜幕降临,下沙公园灯光闪耀,全长427.97米的下沙人行天桥,以其“玉如意”的桥身设计,被称为如意桥。吹着凉爽的晚风,或远眺放飞思绪,或牵手漫步聊聊家常,或找个C位拍张照片发圈。
都市农业生态公园
都市农业生态公园被誉为江门“后花园”,除了盛夏荷花以外,绣球花、格桑花、硫华菊等品种竞相开放,一年四季特色农作物轮番“安家”,宛如大地的调色盘,给游客带来极致的视觉盛宴。
釜山公园
从高处俯瞰,釜山公园就像一条绿带,镶嵌在蓬江河南岸。由于其得天独厚的位置和地形,加之精细化的绿化管养,使得釜山公园成为我区景观效果较好的公园,被广大市民亲切地称为“釜山明珠”。
外滩湿地公园
外滩湿地公园临西江,能远眺外海大桥,从高处俯瞰河堤的彩色钢琴键图案装饰,就好像用一台钢琴欢迎中山的市民游客。另外这里还有人工沙滩和儿童游乐设施,是给小朋友进行生态科普与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白水带体育公园
白水带体育公园是以“自然运动、和谐共生”为设计理念打造的综合性体育公园,18个篮球场、12个网球场、7个足球场等高品质运动场地,满足多种户外运动需求,是新兴运动的社交平台。
江门船厂
江门船厂,始建于1954年,前身是江门现代造船先驱,2017年被定为江门市文物保护单位。经融合复古与现代商业元素后,老船坞、车间焕发新生,成为文艺青年热爱的创意聚集地。
外海五大祠
外海五大祠为清朝咸丰年间陈氏宗亲精神殿堂,五祠相连如历史长龙,建筑宏伟,技艺精湛,蓝瓦映日,古韵悠长。2002年,外海陈氏五大祠凭借其独特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被列为江门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陈少白故居
陈少白故居由白园、白桥、莎罗坪、池塘组成,坐西向东,总占地面积约3400平方米。2002年,陈少白故居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这里,可以聆听陈少白先生的传奇故事和领悟到历史赋予的责任与使命。
茶庵(六祖寺)
茶庵(六祖寺)隐于外海五马归槽山下,唐高僧一行曾绘星图、结庐茶庵。明万历年间,陈吾德建寺纪念,名茶庵寺,供奉六祖慧能等。寺景优美,洗衲池清,关刀池奇,牌坊“小朱明洞”“佛境”题字尽显文化底蕴,于1998年被定为江门市文物保护单位。
彩虹村
白水带体育公园旁的横坑村“彩虹村”,这里的 120 多栋村屋仿佛被施了魔法,统一用黄、橙、天蓝、浅绿等迷人色彩的环保原料粉刷一新,瞬间化身为让人心醉神迷的童话世界。
丰盛村
一个如诗如画的地方—丰盛村。在小桥头,榕树下,长达 2 公里的东六河,就像一位神奇的画家,勾勒出了丰盛村那迷人的一河两岸风光,这里一直保留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村落格局,这独特的风情,就是丰盛村与众不同的旅游特色。
英南村
近些年来,英南村开启了一场华丽的蜕变之旅,整合建设社区公园片区、居住片区、田园乡村示范片区,围绕三大片区的边线精心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营造出迷人的自然人文景观。更令人惊喜的是,还邀请了艺术家对英南村进行独具匠心的整体设计,成功打造出美轮美奂的“七彩南堡”人文乡村风景区。就在 2020 年,英南村成功获评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
江海拾味(江海美食)
江海拾味之十大名菜
金鸿炒饭
金鸿炒饭选用台山精品米、农家土鸡蛋,控制油温把蛋黄爆炒成一条条松软蛋黄丝,色泽金黄。精心挑选优质鲜虾切粒,搭配半肥瘦叉烧粒、瑶柱丝、菜心粒、葱花,又被称为黄金炒饭。
粉葛赤小豆鲮鱼汤
粉葛赤小豆煲鲮鱼汤作为粤菜中的一道经典汤品,不仅体现了粤菜对食材的精挑细选和烹饪技艺的精湛掌握,还展示了粤菜注重食疗养生的文化特色。粉葛和赤小豆的加入使得汤品具有养阴润燥、清热解毒、利水除湿等功效。同时,鲮鱼富含的蛋白质和矿物质也有助于增强身体免疫力和促进骨骼健康。在干燥的季节或环境下饮用此汤,能够滋润身体、缓解干燥不适。
礼乐琵琶鸽
琵琶鸽是广东省的传统名菜之一,属于粤菜系,它的特点是皮脆、肉滑、骨嫩、多汁。由厨师选用最优质的鸽子,落锅不停用热油反复浇至金黄,确保滚油将肉汁锁在薄薄的皮下,肉汁饱满,皮脆肉滑的口感。
麻园广记秘制羊肉煲
精选肥瘦相宜的新鲜羊肉,采用禾秆草烩制配方,配以南乳、沙参、当归、香果、柱候酱等材料慢火烹制。以独家酱料精心研制,慢火细炖,羊肉的鲜嫩与香料的醇厚交织,化作浓郁鲜香的汤汁,暖身更暖心。
八景八宝霸王莲子鸭
挑选足日水鸭,加入八种健康绿色食材。将鸭内骨头全部去掉,酿入瑶柱、百合、莲子、莳实、薏米等八种食材,经过炖煮4小时,扣上秘制芡汁。飘香扑鼻,清新的香味从水鸭中滲出,口感软糯丰富,鸭肉充满着食材自带香味。老少皆宜,喜庆筵席首选菜品。
礼乐特色鸭嘴鱼
选用自养、生猛的鸭嘴鱼,即杀即烹,配上独特的烹饪技艺,可制作出嫩滑爽口的“水嫩鸭嘴鲟”,地道风味的“豉汁蒸鸭嘴鲟”,清爽可口的“香芹爽炒鸭嘴鲟”及酸辣开胃的“酸菜水煮鸭嘴鲟”等多种口味,同时让大家获得吃鱼不吐骨的超爽体验。此菜曾获2021年度五邑美食名菜。
新财记百味罗氏虾
百味罗氏虾以其独特的酱料和鲜美的虾肉相结合,口感鲜嫩多汁,酱香浓郁。把罗氏虾处理好虾脚、过油爆炒;捞出罗氏虾与秘制百味酱放锅中翻炒,虾肉与酱料充分混合,确保每只虾都裹上满满的酱料。
荣华农家佛跳墙
礼乐地道版本佛跳墙,别具特色。主打就地取材,制作精良,用心选用本地农家脆皮鸡、鲜鲍鱼、靓水鱼、竹笙、鱼翅、花胶、瑶柱、海参等优质食材,配以秘制的独特汤底,就连“佛”都要动了凡尘之念,跳过墙来品尝的人间美味“佛跳墙”。
华光庙黑豆炆黑鲩
精选肉质紧实丰腴的黑鲩鱼,搭配饱满圆润、营养满溢的黑豆,炖煮后释放出浓郁醇厚的豆香,口感软糯沙绵,二者滋味相互交织渗透,浑然一体。成菜色泽深邃厚重,黑亮诱人,黑豆的黝暗与黑皖鱼的墨青相得益彰。
外海西江黄鱼粥
外海西江黄鱼粥选用新鲜肥美的黄鱼和优质大米,经长时间慢火熬煮,米汤浓稠如乳。将无骨黄鱼片放入滚烫的米粥中,短暂焖煮,鱼片瞬间熟透,其鲜美的汁液融入粥中,为粥品增添了浓郁的海味。这道无骨黄鱼粥,粥色温润如玉,鱼片洁白鲜嫩,交织出美妙的味觉体验。
江海拾味之十大名小吃
外海文记花生饼
文记花生饼秉承传统制作方法,用精选花生、优质白砂糖精制而成。它入口松化、香甜适中、食后齿颊留香。一般用作茶艺小食,也可作煎糯米薄饼馅料、汤圆馅料,还可搅碎用作捞鱼生,是馈赠亲友、团圆喜庆的上佳食品。
百年传承外海竹升面
外海面已有上百年历史,因最初产于外海而得名,又称“外海竹升面”,它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外海乡村成行成市,并在粤港澳大湾区芳名远扬。有人笑称,每个来到外海的客人如果没有尝过外海面就不算真的来过外海。
礼乐碟仔排骨
礼乐很早就有养猪的习惯,1609年版的《新会县志》便有民间养猪的记载,礼乐碟仔排骨的产生,植根于本地的农耕文化与消费观念。清晨5点开始,厨师选用新鲜的优质猪排骨,经过冲洗、晾干、切块、拌制,以小碟分装,分层蒸煮,牢牢锁住排骨的鲜味,撒上葱花点缀。礼乐碟仔排骨做法简单而不失新鲜美味,价格低廉而不失健康有益,令食客们纷纷慕名而来。
非遗李氏猪脚姜
李氏猪脚姜制作技艺始创于民国初年,至今已历经四代人的传承。2016年,为让传统美味更好融入新时代的饮食消费潮流,李氏猪脚姜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人李彪权、幸定利开始牵头研发猪脚姜工业化生产技术,将猪脚姜制作为预制菜,畅销粤港澳大湾区。
八景古法手工沙琪玛
古法手工沙琪玛,是外海八景特色传统点心。采用优质面粉、新鲜鸡蛋、足量麦芽糖等原料,确保口感香软松化,蛋味十足,甜而不腻,而且很有嚼劲,是一款可以“拉丝”的沙琪玛。
礼乐根记蚬粥
这是一家本地人从小吃到大的老店。门店最有名的是蚬粥,选用新鲜捕捞的蚬子,壳薄肉嫩,蚬子的鲜是礼乐蚬粥的灵魂,煮至壳开肉嫩,释放出最纯粹的鲜美。精选上等大米,经长时间慢熬煮至粥体绵绸,粒粒分明又不失黏稠,粥底清而不腻。米香与水的交融,是砚粥粥底的精髓,为蚬子的鲜美提供了完美的舞台。几片姜丝,几粒葱花,少许盐,看似简单的调味,却是恰到好处,既提鲜又不过分掩盖蚬子本身的鲜美。
白莲八珍炒面
白莲小食店是一家在礼乐深耕二十年的老字号。小店的特色菜品之一八珍炒面,面上铺满了鱿鱼、猪肉、牛肉、猪肝、粉肠、腊鸭肠等大分量湿炒配菜。说八珍为配菜,是因为八珍在炒面面前真的黯然失色,炒面爽口弹牙,每一口都夹杂着醇厚的猪油香,还有一小部分炒到变脆的面,让人欲罢不能。
礼乐腊味煲仔饭
腊味煲仔饭,是源自广东的一道经典佳肴。精选丝苗靓米,采用新鲜的食材,其中礼乐腊味更是食客的经典选择,砂煲呈上,热气裹挟米香、肉香,以其独特的烹饪方式和丰富的口感层次,赢得了无数食客的青睐。它不仅仅是一碗简单的米饭,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感的传递。
牛爵生煎包
牛爵馆是一家老字号的牛肉馆,以其鲜美的牛骨汤、牛肉火锅最为著名。其中牛肉生煎包用新鲜的牛肉包馅,作为特色菜式之一,系顾客到店必点的点心,深受周边市民的喜爱
陈皮红豆绿茶薄撑
绿茶皮薄撑的外皮酥脆,整体口感层次分明,既有浓郁的绿茶香味,又有原粒陈皮红豆的馅料,口感软糯,微甜,很受食客喜欢。
著名人物
陈少白
陈少白,广东江门外海人。21岁入
香港西医书院。与
孙中山、
尤列和
杨鹤龄被清政府称为“四大寇”。1895年入
兴中会,1897年赴台湾设立兴中会台北分会。1900年奉孙中山命回
香港办《
中国日报》,宣传革命。1905年任中国同盟会香港分会会长。1911年任
广东军政府外交司司长。1921年任中华民国总统府顾问、大本营参议。之后辞职回归故里,致力家乡建设。
陈占勤
陈占勤,1927年9月生,广东省江门市外海镇人。解放前,参加
中国共产党,从事外海地下交通站的工作。解放后,曾任中共三江区、棠下区委书记,中共
新会县委文教部、宣传部副部长,
中山县委宣传部部长,中山市政协副主席等职。
伍蠡甫
伍蠡甫,广东新会麦园乡人(现属江门市外海镇麦园村)。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出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翻译家、美术理论家、西方文论专家、文学家、国画家。历任上海
复旦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外国文学系主任,被
中国公学、
暨南大学等多所大学聘为外文系教授,并任黎明书局副总编辑,曾被
北京故宫博物院聘为顾问。
陈湛铨
陈湛铨,江门市郊区外海镇松园里人。生于民国五年,考入
中山大学。越年,在
贵阳就任
大夏大学文学院教授。后任珠海大学中文教授,1949年,随珠海大学迁往
香港。
荣誉称号
2022年12月27日,江海区入选全国第一批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
2022年12月29日,江海区入选第五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
2023年1月,江海区被命名为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县(市、区、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