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点
汝瓷以烧制青瓷闻名,有天青、天蓝、豆绿、月白等釉色。
汝瓷的天青釉瓷,釉中含有玛瑙,色泽青翠华滋,釉汁肥润莹亮,有如堆脂,视如碧玉,扣声如馨,质感甚佳,有“似玉非玉而胜似玉”之说,色泽素雅自然,有“雨过天青云破处”之誉。
产地环境
汝州北靠嵩山,南依伏牛,南北山连绵起伏向中部延伸,形成了丘陵和河川相间的地貌。全市已探明矿产资源共有42种。主要矿种有:煤、铝土、铜、铅、锌、金、水泥灰岩、铁、大理石、白云岩、高岭土、叶蜡石、矿泉水、玄武岩、梅花玉、磷矿石等。其中煤炭尤其丰富,素有“百里煤海”之称。汝州市矿产资源形成了煤-铝-灰岩广泛分布,陶瓷原料-地热-石墨区域集中,其它有色、稀有金属等矿产零星产出的资源分布格局。陶瓷原料矿产叶腊石、长石相对集中,分别位于陵头、温泉两乡镇。汝州盛产高岭土、玛瑙、黏土等制瓷原料,为汝瓷烧制技艺的产生、发展、成熟和繁荣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历史渊源
汝瓷是宋代“汝、官、钧、哥、定”五大名瓷之一,因产于汝州而得名,在中国陶瓷史上有“汝窑为魁”之誉。北宋后期,汝窑被皇室垄断,专为宫廷烧造瓷器,即“汝官瓷”,简称汝瓷。汝瓷,为宋代汝窑烧制的青瓷统称。汝窑创烧于北宋晚期,为宫廷御用瓷器。
宋人欧阳修在其《归田集》中其实已有非常清楚的指引:汝窑瓷真正最美的就是釉,不是天青色,而是粉翠,也就是翠青色。而汝瓷真正的瓷色是半瓷化作的,玻化不明显,器身不透光亮。
宋人周辉在其《清波杂志》亦指出:汝瓷以釉取胜,同代青瓷不能同比,真品釉色青中泛滥、纯净、温润,釉面隐现出一种柔和含蓄的光泽,它既不同钧瓷的乳光,也不同哥窑的脂光,而是一种类似古玉般内蕴的光泽。
明代学者高濂的《燕闲清赏笺》则讲得更为详细:汝窑实为玛瑙末入釉,汁水莹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其釉色有天青、粉青,还有葱绿和天蓝等。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
汝州的瓷窑以北汝河为界,分南北两大瓷区。北汝河南区,从现汝州蟒川严和店到宝丰清凉寺、鲁山段店、梁洼。北汝河北区,现汝州的城区、大峪镇,百余座汝瓷窑比肩连绵,蔚为壮观。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北宋灭亡,朝廷南迁,部分汝窑工匠随之逃亡南方。金灭北宋后,汝窑也随之消亡。其开窑时间前后只有二十年,由于烧造时间短暂,传世亦不多,在南宋时,汝瓷已经非常稀有。汝瓷技艺从此断代800多年。明清两代都有人努力仿制,但均未成功。
据考证,汝窑的烧造年限大体可分为五个时期:
从五代末年到北宋早期,是汝窑的初创期。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宋真宗乾兴年间,前后历时61年,应属于汝窑的创烧阶段。这一时期的产品特点是以生产最基本的日常生活用品为主,釉色单调,装饰手法简单。
北宋中期,汝窑进入了发展期。从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到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这一阶段汝窑瓷器迅速增加,同时装饰纹饰也趋于丰富。装饰多见刻花纹样,特别是碗、盘内壁一般以凸线纹分成六等分,有的还在各等分内刻以折枝花卉,或将碗外壁刻成直线纹,碗心印有团菊,线条流畅,图案清晰。釉色莹润,器表开片密布,工艺精细,独具特色,打破了早期器表素净单一的局面。
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到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为汝窑的繁荣期。历时41年,汝窑制瓷技术达到了工艺精湛、技艺超群、炉火纯青的境界。其表现为:产品制作精良,釉色玉润,在民间享有享有极高的声誉。其精品往往被选送为贡品,为朝廷所享用,因而才有“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之御批,随后在汝州设官窑烧制皇宫所需的御用品。由于皇家用瓷集民间顶尖技术匠师,采用优质原料,设计构思精细,加之不计成本,工艺精良,从而将汝窑的制瓷工艺推向高端。这也直接影响汝民窑在瓷器生产中的技术改进,从而有助于推动整个汝州窑业的发展达到繁荣。
金军占领中原后,汝窑开始进入式微期。北宋晚年,宋金对峙,民众生活不得安宁,中原地区的汝窑大都停烧。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宋进誓表于金,称臣割地,三月,金封康王赵构为宋帝,战乱平息。直到金哀宗开兴元年(1142年),前后历时90年,民众稍有安宁。此时的汝窑仍生产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然而由于金人占领中原,技术人员大量南移,汝窑已失去了北方地区的领导地位,产品釉色欠佳,装饰简单,所烧制的一般汝青釉制品皆釉色葱青肥厚,釉面常有黑点杂质显露,仅供一般民间大众生活必需之用品,虽偶有精品出现,但数量极少。
从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至天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间,汝窑进入衰亡期。虽继续恢复汝窑生产,但因多年战争创伤,制瓷技术已达不到宋时水平。元代始主乃蒙古草原民族,其性格豪放粗狂,喜爱大器之物,故此时的汝窑瓷器产品具有胎厚粗笨之特点,而且工艺欠佳,品种单调。有的为了叠烧方便,节省燃料的消耗,一般日用釉瓷器全施半截釉。碗、盘的内心多露胎无釉,胎体粗松呈土黄色。至此宋代汝瓷的风采已难得一见,元代末年,汝瓷渐渐退出市场走向消亡。
史料记载,明清时期江西景德镇御窑场仿烧汝瓷,但仿烧品均难与古汝窑匹敌,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北宋汝窑青瓷碟,底刻乾隆《咏汝窑盘子》御制诗: “赵宋青窑建汝州,传闻玛瑙末为釉。而今景德无斯法,亦自出蓝宝色浮。”当为佐证。中国古陶瓷专家冯先铭曾说: “汝窑釉色最难仿,比定、钧、耀等难度大得多。”
现今存世的汝瓷,一般认为有65件,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戴维基金会7件,其他散藏于美、日等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约10件。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临汝县(今汝州)蟒川绅士李照光、李绍初于蟒川严和店兴办复兴汝瓷厂,建有作坊20多间,工人40余人。仅以生产民用瓷为主,另建小窑仿烧宋汝窑瓷,经数年努力,终未成功。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临汝解放,复兴汝瓷厂被收归政府管理。
1957年7月,周恩来总理在全国轻工业厅长会议上指示: “要恢复五大名窑生产,首先要恢复龙泉窑和汝窑。”临汝县汝瓷厂接受了恢复汝窑瓷的任务。
1958年,汝瓷豆绿釉烧制成功,制成了“透雕大花盆、刻花盘”,陈列于人民大会堂河南厅。
1964年,由河南省轻工业厅对汝瓷豆绿釉产品作了审定,认定基本符合汝窑特点,可以投入小批量生产。
1971年,临汝县汝瓷厂携带汝瓷产品首次参加广州春季交易会。
1972年,临汝县汝瓷厂又一次参加广州商品交易大会,所带汝瓷产品引起了日本、新加坡、美国、西班牙、马来西亚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关注。
1973年,在广交会参展的4箱160件汝瓷产品被外商包揽,当年开始批量生产出口。
1973年10月,由轻工业部投资,在汝州城西北筹建临汝县工艺美术汝瓷厂,开始专业汝瓷研究与生产。
1977年9月,河南省二轻厅组织以汝瓷为主的三瓷(汝瓷、钧瓷、唐三彩)在北京展销,此次展销历时3个月,北京各界人士参观者达50余万人次。
1983年,临汝县工艺美术汝瓷厂开展天蓝釉试验任务,先后调整配方40多个,试验数百次获得成功。
1984年,临汝县汝瓷厂、临汝县工艺美术汝瓷厂和河南省轻工科研所共同承担汝窑瓷试验任务,历时4年,经过300多次试验,汝窑瓷产品烧制成功。
1988年7月28日,中国轻工部陶瓷研究所和河南省科委共同主持召开汝窑天青釉瓷鉴定会,与会陶瓷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试验资料齐全,数据完整可靠,完成了省科委和轻工业部签订的科研专项合同,研究是成功的。对于恢复中国名窑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填补了中国恢复古代名窑瓷器的一项空白,在青瓷生产中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
1986年,汝瓷十七号豆绿釉试验获得成功,解析了汝瓷釉色的呈色机理、窑内还原气氛和温度的奥秘,并且制定了汝瓷烧成的升温曲线等,解决了汝瓷试验中的疑难问题,为试制汝瓷月白釉、恢复生产天蓝釉、天青釉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1986年,汝瓷月白釉恢复研制,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星火项目,并于1988年7月28日,通过河南省科委、平顶山市科委技术鉴定。
1988年,成立了中国汝瓷开发公司和中国汝瓷研究所,相继又建立尚庄、马窑、陵头、骑岭、八〇三第三瓷厂、汝州镇等17家瓷厂,从业人员2680人,年产汝瓷1620万件,产值1963万元。
1989年12月,汝瓷烧成新工艺试验项目通过了河南省计经委、河南省轻工业厅的共同鉴定。
1977年,叶喆民先生在清凉寺窑址采集到一片天青釉瓷器标本,始将寻找汝窑的重点由临汝县(今汝州市)转向宝丰县。
1985年,为了保证汝瓷生产的质量,河南省汝瓷地方标准由河南省轻工业厅、河南省工艺美术公司提出,原河南省临汝县工艺美术汝瓷厂起草,由河南省标准局批复实施。自1986年实施以来,汝瓷产品质量稳定,客户反映良好,获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工艺美术公司的“质量管理奖”。
1986年,汝州市美术汝瓷厂,以“汝州”牌汝瓷申报了汝瓷第一枚商标。
1989年3月,距清凉寺村不远的蛮子营村出土了较为完整的窖藏天青釉汝窑瓷器47件,为汝官窑遗址在宝丰境内增添了新的实证。
2001年10月,汝州市人民政府承办,召开了中国古陶瓷研究会2001年汝州年会暨汝瓷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日本、新加坡、瑞典、英国、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200多位专家学者云集汝州,对汝瓷的研究和发展进行了研讨。
2002年3月30日,由河南省邮政局组织,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和汝州市人民政府、宝丰县政府一起承办的“中国陶瓷·汝窑瓷器”特种邮票一套4枚首发式在平顶山市体育村举行。
2002年10月30日,由万兴企业集团公司,汝瓷开发中心等单位和个人发起成立了汝州市汝瓷协会。
2003年4月6日,由汝瓷协会主办的《汝瓷研究》刊物创刊发行。
2004年5月20日,由河南省文物局主办,汝州市人民政府协办,国内外48名专家学者出席的汝州张公巷考古新发现研讨会在郑州召开,会上多数专家倾向该窑址为北宋官窑。
2004年6月25日,由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办公室召集,在北京召开了汝瓷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专家审查会。
2005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告(2005年第104号),通过了对汝瓷扩大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范围申请的审查。在汝瓷原产地域范围内的生产者,如使用汝瓷“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须向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设立的申报机构申请并经初审合格,由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公告后,方可使用汝瓷“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
2006年,为使汝瓷的评审和生产有一个更为科学、合理、统一的标准,汝州市根据国家质检部门要求修订上报了新的汝瓷标准。
2006年7月,汝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成立。
2009年3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地理标志产品汝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2010年2月,举办上海世博会汝瓷专用礼品评选活动。“华尊”“和谐尊”“全球福”“玉兰瓶”“来福石”“和谐共融”“弄潮”7个品种共计100件汝瓷产品被上海世博会选定为公务礼品。
2010年5月,为提高行业整体服务水平,保持陶瓷业的稳定,进一步规范陶瓷行业行为,由玉松汝瓷有限公司负责人孟玉松等相关人员共同发起,宣布成立汝州市陶瓷协会。
2010年9月23日,首届中国(国际)汝瓷文化节隆重开幕。9月24日,首届中国历史名瓷烧制技艺大赛举行。中国邮政发行汝窑瓷器传世珍品1套14枚邮票。9月25日,中国历史名瓷传承与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汝瓷烧制技艺国际研讨会召开。
1987年至201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后对清凉寺窑址进行了14次考古发掘。2000年第六次考古发掘确定了宝丰县清凉寺村为宋代汝官窑所在地,揭开了“汝官窑地望”之谜:宋代时,因宝丰县隶属汝州管辖,古人习惯将窑以州定名,故把宝丰清凉寺的天青釉御窑称为汝窑。
生产情况
截至2016年,汝州市拥有汝瓷开发公司、汝瓷研究所120多家,年产汝瓷200余万件,年产值达2亿元以上。
2017年,汝州市有汝瓷生产企业120多家,年产值3亿多元,网上交易额近3000万元。
2021年,宝丰县成立汝瓷创新创业孵化产业园,引进多家汝瓷龙头企业,新上双层控温全自动生产线,产值6.8亿元。吸引国家级陶瓷工艺大师33人入驻,陶瓷企业、研究机构达到165家,从业人员近千人,汝窑陶瓷产品增加到2000多种。
2022年,汝州市辖区内汝瓷企业有70余家,从业人员5000余人,年产量3620万件,产值达3亿元。宝丰县拥有国家级陶瓷工艺大师33人,陶瓷企业、研究机构165家,从业人员上千人;汝窑陶瓷产品2000余种,年产量1000多万件(套),年产值6.8亿元。
产品荣誉
2005年10月17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汝瓷”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07年1月,河南省政府批准汝瓷烧制技艺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2009年5月,由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和河南日报联合举办的“河南省十大最具影响力地理标志产品”推选活动举行,经专家评议组对50个候选单位评选,汝瓷被授予“河南省十大最具影响力地理标志产品”荣誉称号。
2010年6月,汝瓷烧制技艺获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11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汝瓷烧制技艺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2016年12月21日,汝瓷入选“质量之光”年度魅力品牌。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汝瓷原产地域保护范围以《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关于确定汝瓷原产地域保护范围的函》(平政函[2005] 30号)提出的地域范围为准,为河南省汝州市现辖行政区域和宝丰县大营镇、肖旗镇、商酒务镇、赵庄乡、城关镇、杨庄镇、石桥镇、张八镇等8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汝窑天青釉瓷器(天青、天蓝、月白等)。
(一)原料。
保护范围内产石英、黑长石、黄长石、高领土(风穴土、半坡土)、粘土(黑毛土、唐沟土)、方解石、白云石、草木灰等。
(二)加工。
1. 原料加工:用传统工艺加工成泥料、釉料,经过捡选、漂洗、破碎、研磨、陈腐等工序。
2. 成型:以手工拉坯、雕刻、捏塑、拓坯成型。
3. 烧成:先经800℃左右素烧,用浸釉法施釉,根据制品色泽要求,1次或2次施釉,用还原火烧成。
(三)产品特色。
汝瓷产品以天青色为基调,有天青、天蓝、月白等釉色。坯胎以香灰色和灰白色为主。
汝瓷天青釉: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玛瑙入釉,清雅素静,温润古朴,平滑细腻,如同美玉。分垫圈支烧和裹底支烧;
汝窑天蓝釉:色似“雨过天晴云破处”,形体端庄大方,有一种青蓝相应的光泽,釉汁莹润,美不胜收。
汝窑月白釉:釉汁温润如玉,拂之如脂,独具风格。
专用标志使用
在汝瓷原产地域范围内的生产者,如使用汝瓷“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须向设在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的申报机构申请并经初审合格,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后,方可使用汝瓷“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
相关人物
朱文立
中国民间文化(汝瓷)杰出传承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自1976年以来一直从事汝瓷研制工作,1987年研制成功了汝窑天青釉,1988年6月通过了轻工部鉴定,填补了“汝窑”空白,使断代数百年的汝官瓷再现于世,并载入《199年中国技术成果大全》。2005年,朱文立研制成功张公巷北宋官窑,并通过中国古陶瓷专家的鉴定,被誉为“青瓷第一人”。
2012年,朱文立成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汝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孟玉松
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高级工程师。从业40余年,带领科研团队成功恢复了失传800多年的北宋汝瓷天青釉、月白釉、天蓝釉、豆绿釉4种釉色,让一代名瓷得以重放异彩。创作的汝瓷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被人民大会堂、故宫博物院收藏,部分作品被选作国礼赠送外国元首和国际友人。
2012年,孟玉松成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汝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李廷怀
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突出贡献汝瓷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艺术专家,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十次党代会代表。香港国际陶瓷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西北工业大学艺术客座教授,出版有《汝窑新论》《汝瓷的造型、釉色及鉴赏》、《浅谈汝官瓷的釉色》等12篇论文既专著,获中国陶瓷名窑恢复与发展杰出贡献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个人”。曾受邀为创作出访国礼,应邀为上合组织总理会议、世博会中国馆礼品、中国驻外特命全权大使等创作国礼礼品, 其作品被法国卢浮宫、英国珍宝博物馆、韩国木浦博物馆、中南海紫光阁、中国陶瓷艺术馆等多家陶瓷博物馆收藏。
2018年,李廷怀成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汝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王君子
国家级工艺美术师(汝瓷烧制技艺),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河南省民间文化人才,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家,平顶山市汝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委员,宝丰县清凉寺君子汝瓷研究所所长。其作品先后获得中国首届文物仿制品暨民间工艺品展会银奖、河南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珍品展金奖、河南省艺术陶瓷作品展精品奖、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铜奖。
2018年,王君子成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汝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汝瓷名品
故宫博物院藏品
宋汝瓷天青釉弦纹樽
高12.9厘米,口径18厘米,底径17.8厘米。
此樽直口,平底,口、底径度相若。外壁近口及近足处各凸起弦纹两道,腹中部凸起弦纹三道。下承以三足。外底有5个细小支烧钉痕。里外满施淡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
此樽仿汉代铜樽造型,器形规整,仿古逼真,釉色莹润光洁,浓淡对比自然。
宋汝瓷天青釉三足樽承盘
高4厘米,口径18.5厘米,足距16.9厘米。
承盘圆口,浅腹,平底,下承以三足。里外施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外底满釉,有5个细小支烧钉痕。
此器造型规整,釉呈淡天青色,柔和温润。它应与三足樽配套使用,用以承放三足樽。
宋汝瓷盘
高3.5厘米,口径19.3厘米,足径12.6厘米。
盘口微撇,圈足外撇。盘身满釉,开细碎纹片。底有5个支烧钉痕,并刻有“寿成殿皇后阁”六字。
此器制作工细,釉质纯净,开冰裂纹片,是宋代汝窑瓷器中的上品。其题字表明此器为当时供奉宫廷的器物。
宋汝瓷天青釉碗
高6.7厘米,口径17.1厘米,足径7.7厘米。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微外撇。胎体轻薄。通体满釉,呈淡天青色,莹润纯净,釉面开细小纹片。外底有5个细小支钉痕及楷书乾隆御题诗一首。诗曰:“秘器仍传古陆浑,只今陶穴杳无存。却思历久因兹朴,岂必争华效彼繁。口自中规非土匦,足犹钉痕异匏樽。盂圆切己近君道,玩物敢忘太保言。”后署“乾隆丁酉仲春御题”,并钤“古香”、“太朴”二印。
这件汝窑碗造型规整,胎质细腻,釉色如湖水映出的青天,堪称精美的稀世珍品。所见传世宋代汝窑碗仅有两件,除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外,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亦收藏一件。
宋汝瓷天青釉圆洗
高3.3厘米,口径13厘米,足径8.9厘米。
洗敞口,浅弧壁,圈足微外撇。胎呈香灰色。通体施淡天青色釉,釉色莹润。釉面开细碎片纹。外底有三个细小如芝麻粒状的支烧钉痕,并有镌刻的“乙”字。器物外底所刻“乙”字,一般认为是此洗入藏清代宫廷后所刻。精于鉴古的乾隆皇帝曾将自己所喜爱的古董划分等级,一些器物上留下了当时镌刻的“甲”、“乙”、“丙”、“丁”等标志。在故宫博物院所藏宋代汝窑瓷器上,还有镌刻“蔡”、“寿成殿皇后阁”等铭文的,一般认为是宋代所刻。“蔡”字当与宋徽宗的宠臣蔡京有关,“寿成殿皇后阁”是宋代宫殿名。
宋汝瓷天青釉盘
高3厘米,口径17.1厘米,足径9.1厘米。
盘撇口,浅弧壁,坦底,圈足外撇。通体内外施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因采用“裹足支烧”,因此外底留有3个细小支钉痕。
这件汝窑青瓷盘釉质莹润,其质感似丝绸般柔美。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
北宋汝瓷青瓷盘
高4.4厘米,深2.8厘米,口径21.4厘米,足径15.5—15.7厘米。
底部镌刻的御制诗中,乾隆皇帝以“周尺将盈尺,宋瓷方是瓷”,来形容宋瓷独特的质感,赞美宋瓷正是瓷器中的瓷器。
高6.1厘米,深3.8厘米,口纵15.8厘米,口横23.1厘米,底纵13厘米,底横19.5厘米。
传世唯一无开片纹路的水仙盆,器形完整,足以呼应明代鉴赏家曹昭眼中“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的鉴赏观。
北宋汝瓷天青奁式炉
高15.3厘米,口径23.8厘米。
造型和战国漆器或汉朝青铜器雷同的奁式炉,形体硕大,具古雅的风格。南宋宠臣张俊献给高宗的汝窑清单中,即包含此一器类。
北宋汝瓷青瓷莲花式碗
高10.1—10.5厘米,深7.6厘米,口径15.9—16.2厘米,足径8.1厘米。
同时出现于漆器、金属器和陶瓷器中的莲花式温碗,造型不仅是宋朝的经典,它同时也深受高丽人士喜爱,成为高丽青瓷中流行的器类。
北宋汝瓷青瓷奉华碟
高1.9—2.1厘米,深1.6厘米,口径12.8厘米,足径10.1厘米。
底刻“奉华”两字,清高宗乾隆皇帝考证南宋刘贵妃善画,号奉华,又拥有大小两枚奉华印,而指出此件作品在南宋的流传经过。
北宋汝窑青瓷洗
高3.5厘米,深2.5厘米,口径12.9厘米,足径9厘米。
乾隆皇帝在御制诗中,以“赵宋青窑建汝州,传闻玛瑙末为油”来说明汝窑的生产背景,具体地表达皇帝对汝窑的认识。
北宋汝窑青瓷椭圆洗
高2.7厘米,深2.1厘米,口纵9.8厘米,口横14.2厘米,底径4.2厘米。
汝窑作品中,即少出现模印图案的装饰技法。和此品一样者,分别典藏于英国伦敦大卫德基金会和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北宋汝窑青瓷水仙盆
高6.1厘米,深3.8厘米,口纵15.8厘米,口横23.1厘米,底纵13厘米,底横19.5厘米。
从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汝窑窑址曾出土看似专为烧造水仙盆而设计的椭圆形支烧工具看来,水仙盆应产烧于所谓的中心烧造区。但传世水仙盆底部的支痕一般都是六枚,此件作品是否因烧造过程滑落之故,还是其他不知明的原因,仅存留五枚支烧痕,形成非常不一样的烧造特征。
河南博物院藏品
高19.6厘米,口径5.8厘米,足径8.4厘米。
1987年,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现藏
河南博物院。
天蓝釉成品率极低,传世极少。到2000年为止,一共发现汝官窑传世天蓝釉器物4件;而在汝官窑遗址考古发掘中,获得的天蓝釉作品,独此一件。在5件天蓝釉作品中,这件鹅颈瓶,是唯一一件刻花作品。
拍卖所见藏品
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
径宽13.5公分,精致小巧,为古时文人洗笔之用。原为艾弗瑞·克拉克伉俪旧藏,后转日本私人收藏。
2012年4月,香港苏富比拍卖,以2680万美元(合2亿790万港元)成交,刷新宋代陶瓷世界拍卖纪录。
参考资料
汝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