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市华侨管理区,地处广东省
汕尾市东部,前身为1952年创办的国营陆丰华侨农场,先后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接纳安置
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
泰国、
越南等十三个国家和地区归难侨近20000名,是国家最早安置归难侨的基地之一。
建制沿革
1952年11月7日,广东省侨务委员会委派员带领从珠江华侨农场调配的26名由马来西亚、泰国归难侨组成的建场队伍,到陆丰县南塘区石牌村筹建“广东省陆丰归国华侨顶埔集体农场”(现华侨管理区侨兴街道第一社区)。
1959年,更名为国营陆丰华侨农场。
1994年7月,经汕尾市委、汕尾市人民政府批准,以陆丰华侨农场为基础,设立汕尾市华侨管理区,为汕尾市直辖处级单位,1995年4月27日正式挂牌。
2019年4月,华侨管理区原有的华兴、尖山、饶湖办事处合并成立侨兴街道办事处。
行政区划
截至2024年,华侨管理区下辖侨兴街道办事处以及9个村(社区)。
地理环境
华侨管理区位于汕尾市东部,西邻陆丰市,东接揭阳惠来县。总面积28平方公里,其中国有土地3万亩,是全省国有土地资源最丰富的华侨农场之一。
人口民族
华侨管理区总户籍人口约2万人,其中归侨、侨眷约5500人,是汕尾市归侨侨眷集中居住地区。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华侨管理区常住人口为14193人,占汕尾市比重为0.53%。
政治
汕尾市华侨管理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林永长
经济
2024年,华侨管理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834万元,同比增长9.7%。
交通运输
华侨管理区位于汕头、深圳两大经济特区之间,交通十分便捷,距
深汕高速公路内湖路口、东港路口及
惠普高速公路葵潭路口均不足10公里;距
揭阳潮汕国际机场仅110公里;距
揭阳火车站不足80公里,距厦深铁路
陆丰站点18公里、
葵潭站点10公里,汕汕铁路
陆丰东站点2公里;往广州、深圳、汕头汽车行程分别为3.5小时、2小时 和1小时;海运便利,距直航香港的
汕尾港(口岸)和甲子港、碣石港分别为76公里和24公里。
社会事业
华侨管理区水资源丰富,龙潭水库、巷口水库水渠网络遍布全区,灌溉条件良好。已建成了32万立方米蓄水库、日供水1万吨自来水厂及配套设施工程供水量达到360万吨/年,供水水质为Ⅰ类标准,输水管网遍布全区;交通公路网络四通八达,全区农村已全部实现村村通水泥硬底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招商引资和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华侨管理区区民风淳朴,兼容性好,群众整体文化素质较高,13个国家和地区的归侨和多地的群众在此相汇相融,形成了独具的地球村特色风情。侨区虽与周边治安问题相对突出的地区接壤,但常年保持“无贩毒和制毒窝点、无黑恶势力、无制假贩假现象、无安全生产事故”的和谐稳定局面,群众安居乐业、幸福感高。
地方特产
奎池山油柑
奎池山油柑,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产自汕尾市华侨管理区第九社区奎池村。油柑种植在奎池山山坡地上,有龙潭水库为其生长提供优质水源,受山水滋养,果子尤为甘香可口,果形圆大、果皮光滑,果肉紧实半透明,呈淡黄肉色或赤黄色,初嚼时味道较苦涩,再嚼则越发清爽清甜,口有回甘。
红杨桃
来自陆丰华侨农场的红杨桃引种于马来西亚大果杨桃,经过不断的提纯改进,产出的杨桃果质更佳,红杨桃具有独特的蜂蜜型风味,果实肥硕,汁多渣少。
风景名胜
北坑村红四师指挥部遗址纪念馆
位于华侨管理区第一社区北坑村。1928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在北坑村设立指挥部,发动攻打百岭、奇袭甲子城和拨除葵潭顽敌三大战役,使海陆丰与惠来、普宁连成一片,扩大了
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