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山
陕西省志丹县永宁山
永宁山,又名大石楼山,位于陕西志丹县永宁镇,逶迤洛河,环绕其侧,海拔1312米,东西走向,长2.2公里,宽1.5公里,全为红砂石质,气势雄伟峭崖绝壁,因其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宋代就被开辟为防范古寨。
险要之山
永宁山,位于陕西省志丹县永宁镇永宁村,距志丹县城南28公里。因其兀然耸立似一座通天塔,因此被古人称为石楼台山寨。故寨西临洛河,建于石楼台山巅,北临小石楼台山,地势险要,为形胜之地。
清嘉庆本《延安府志》卷九载:“石楼台山,县城西南七十里。在洛水之隈,奇峰突兀,峭壁陡绝,下临重渊,土人筑寨于此。又于崖际凿石窑居之。北为小石楼,南为大石楼。”故寨平面略呈方形,寨墙残高3米至6米。永宁山海拔1312米,东西走向,长2.2公里,宽1.5公里。山势高大险峻,岩石裸露暴突,呈褚红色,从远处看,像一座锈迹斑斑的古钟立于洛河边上。
洛河环绕山的东、西、南三面,山梁向洛河突起一山嘴,巍然独立,峭崖绝壁,宋代在此地建有防犯古寨。据《保安县志》载,宋代以前,其山按山质为石,酷似楼,上凿有台,而得名“石楼台”。后世凭其天险为屏障,建古寨以避战乱,土著者认为“永远安宁”,便又称为永宁山。故寨西侧山崖上摩崖题刻“洛上奇峰”4个大字,楷体,字径1.5米,系保安县县长贺耀斌所题,纪年为中华民国十六年(1927年)八月。当时保安县署曾驻此寨。1986年12月20日,永宁山被志丹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西至洛河东岸,其余3面均由寨墙墙基向外延伸30米。
志丹历代都是边关要地。古时为躲避战乱,永宁山下的居民登上山顶,用绳索将人吊于半空在山上凿出一些石窑,俗称窨子,用来躲避战乱。据说进入那些窨子的原始方法是,首先用长绳将人从山顶上吊到洞口进入,山顶的人再下到山脚,再由那些进洞的人放出绳索从下面拉上去。洞里的人将长绳收进洞中,别人便无法进洞。到宋朝时,山上凿的石室、石窑、石洞已达100多间(孔),约可容纳千余人居住生活。石洞分为上下三层。每一层成为一个独立的山寨,山寨与山寨之间由石桥连通,山寨与地面仅靠南边断崖上搭的天桥相连。当敌人来犯时,拆掉天桥,敌人便无法到达山寨。此寨易守难攻,威名远播。第一层山寨地势最高,古时山寨的瞭望哨与炮塔就设在这里。第二层山寨的石壁向里凹,一孔孔石窑错落有致,彼此相通。底层山寨洞室密集,寨中有水井直通到洛河中。山寨外面峭崖陡壁,崖高数丈,潭水深不见底。古代因连年战争,土匪四起,为躲避战乱匪患,曾有几百户上千人到山寨落脚。据史书记载,宋朝时山寨已经形成上下三层,有大小窑洞数十孔,大者可容百十人,小者仅容一二人,彼此相通,饮食、入厕、住宅、圈舍井然有序。三层各自为寨,寨与寨靠南边的石桥小道连通。石桥可随意移动,遇到强敌时拆掉石桥,坚守不出,遇见小股敌人则杀下山去,抢夺马匹和粮食。
见证历史
永宁山也是一座见证历史的山,记录了陕北革命燎原之火。渭华起义失败后,刘志丹秘密潜回保安县。他深知永宁山寨的险要,于1928年在这里秘密建起了保安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永宁山党支部,组织民众抗粮抗税,要求官府减免税银、救济灾民,从此拉开了“闹红”的序幕。后来,刘志丹发动群众,夺得了县民团团长职务,把民团改造成了共产党掌握的武装力量。1930年,他又在永宁山中秘密组织了20多人的队伍,奇袭甘肃太白镇民团,缴获长短枪60余支、骡马10多匹,从此刘志丹带着这支队伍活动在陕甘边,攻城克县,革命势力不断壮大。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永宁山.志丹地情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5 12:00
目录
概述
险要之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