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坪镇于2013年11月由原
永乐镇、
永丰乡、
安乐乡撤销合并设置,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九寨沟县县城所在地,城区由张家湾新区、老城区和永丰新区三部分组成,面积4.2平方公里(其中旧城区1.89平方公里、新城区2.31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400米,常住人口1.4万余人,是一个藏、羌、回、汉等多民族聚居区,也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历史沿革
南坪古称羊峒,近两千年南坪名称变化很大,至
清朝雍正年间开始叫南坪。
经考古调查,今南坪镇发现有
新石器时代遗址,可将南坪历史上溯至五千年以前。大禹时今九寨沟县(当然也包括南坪镇境域)属梁州的西北境,据《南坪县志》记载,自殷商、西周、春秋、战国至秦(约公元前16世纪-前206年),今南坪镇境域均属氐羌地。西
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在
益州设
广汉郡(今
四川北部),下辖十三县,其中的甸氐道就在今天的九寨沟县境内,治所在今南坪镇下安乐村,甸氐道设置是南坪镇及九寨沟县有史可考的最早
行政管理机构。这充分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九寨沟县及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就已纳入到
西汉王朝的版图。东汉(公元25-220年)时境属益州剌史部北部广汉属国白马羌。
三国时境属
蜀汉益州
阴平郡甸氐。西魏设邓至城,筑置宁州。
北周武帝天和元年(公元566年),
吐谷浑可汗之子、龙涸王莫昌率众归附北周,北周以其地为扶州(今松潘黄龙乡),置扶州总管府。隋文帝开皇七年(公元587年)攻守州为废邓州,改置扶州,将扶州由今松潘县黄龙乡迁至今九寨沟县南坪镇下安乐村(旧称水扶州)。隋、唐、元、明时皆为扶州,城垣毁于清初“帕纳皇帝”之乱。
清朝雍正三年,朝廷决定设立松潘厅南坪营,因扶州城毁坏,于是另选城址于扶州之南、西山之麓的南坪坝,至雍正七年筑成。近两千年南坪名称变化很大,自此,“南坪”之名称见诸史端。
1949年12月16日南坪和平解放,1949年12月25日,甘肃省武都区副专员吴治国等一行人来南坪,成立南坪临时行政委员会,并入甘肃省管辖。1953年建南坪县,驻地位于今南坪镇。1998年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至今。
2021年,撤销永乐镇、永丰乡、安乐乡,设立南坪镇。
行政区划
南坪镇辖3个居委会、19个村委会。南坪镇人民政府驻滨江路33号。
一、居民委员会
·和平社区·梨花社区·南坪社区
二、村民委员会
·清平一村·清平二村·清平三村·拔拉新村·和平一村·和平二村·梨花村·中寨村·下寨村·上寨村·菜园村·双龙村
·下安乐村·中安乐村·上安乐村·刀格坝村·双河村·中田山村·四寨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南坪镇是九寨沟县县城所在地,城区面积达4.2平方公里,城区海拔1400米。
气候
冬长夏短,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春秋温凉。年平均气温12.7℃,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年平均日照1600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65%,年平均气压859.3百帕。
经济
2015年永乐镇收入预算总额为351.69万元,其中:当年财政拨款收入351.69万元,相应安排支出预算351.69万元,其中:一般公共服务300.96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2.9万元,医疗卫生5.1万元,住房保障支出25.73万元,安全生产工作经费1万元,城乡社区事务(环境卫生整治)16万元。
社会
教育
2012年末共有小学18所,小学在校学生总数5802人,专任教师482人;普通中学3所,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总数4762人 ,专任教师39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1.7%,高中毕业生升学率88.2%。
卫生事业
2012年末全县共拥有各类卫生机构33所,其中医院、卫生院20所,床位310张,卫生技术人员311人,其中执业医生135人。年内全县医疗机构诊疗人数19万人次。
文化
悠久的历史,特殊的位置,为九寨沟县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素有“民歌之乡、琵琶之乡、情歌之乡”的美誉,拥有《舞》和《南坪曲子》两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九寨沟演艺产业群”被文化部命名为
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大型歌舞剧《藏迷》于2008年正式落户九寨沟藏迷大剧院定点演出。境内有宗教活动场所12处,盛行藏传苯波教、萨迦派佛教和伊斯兰教,火圈舞、涂墨节等民俗文化独具魅力。
南坪曲子
“南坪曲子”原名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当地人称“曲子”。是流行于川西北高原九寨沟县(原南坪县)一带汉族(含少数回族)民间自弹自唱的说唱艺术。“南坪曲子”主要是当地人民群众自娱性的演唱,在农村尤为盛行,是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山民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聚于庭前树下,或围坐火塘旁,弹起三根弦的琵琶,敲起瓷碟碰碗等引吭高歌,气氛十分热烈。
旅游
南坪镇毗邻拥有获“
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绿色环球21”三项国际桂冠和国家首批5A级风景名胜区称号的九寨沟风景名胜区。
获得荣誉
2019年12月18日,南坪镇被评为首届“四川特色气候小镇”。
2021年8月,被命名为2021—2023年度“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