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司马相如《大人赋》:“奄息总极氾滥水嬉兮,使灵娲
鼓瑟而舞
冯夷。”
《文选·张协》:“乘凫舟兮为水嬉,临芳洲兮拔
灵芝。”李善注:“郭璞曰:‘舟为凫形制,今吴之青雀舫,此其遗象也。’”
宋·周密《癸辛杂识后集·故都戏事》:“呈水嬉者,以髹漆大斛满贮水,以小铜锣为节,凡龟、鳖、鳅、鱼皆以名呼之,即浮水面,戴
戏具而舞。舞罢即沉,别复呼其他,
次第呈伎焉。”
清·吴伟业《琵琶行》序:“先帝在玉熙宫中,梨园子弟奏水嬉、过锦诸戏。”严荣注引《刘氏芜史》:“水嬉之制,削木为傀儡,高二尺馀,肖蛮王、军士、男女之像,有臋无足,下安卯栒,用竹板承之,注水方木池,以锡为箱,支以木櫈,用纱围其下,取鱼虾苹藻跃浮水面。中官隐纱围中,将人物用竹片托浮水上,游移转动。一人鸣金宣白题目,代宣文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