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麓钟
民国历史人物
毛麓钟(1866—1921),派名毛贻训,学名绍芳,字麓钟,号云阁,出身于韶山毛氏。光绪十八年(1892年),参加院试,补入府学。后随提督沈茂胜(系韶山冲人)游幕江南,帮助办理军务,又走武陵,为一何姓参军的书记官。曾3次参加礼部考试。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废除,改事新学,回乡后联络当地士绅创设都学,又接办祖父留下来的面山楼私塾,为毛泽东塾师。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买舟入蜀,跟随何海清。因不耐戎马之苦,遂在秀山任职,又为贼人所劫,托病而归,民国十年(1921年)病逝。
人物生平
毛麓钟出身于韶山毛氏。高祖父毛际耀,曾祖父毛祥焕,性情正直,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生活节俭,管理宗族事务。充当乡约,调解纠纷,族里乡里没有不服的。家教良好,拿钱粮救人危急,例如其兄弟毛祥焕(毛泽东高祖父),侄子毛祖人(毛泽东祖父)贫困,幸而有其帮助,才勉强度日。
祖父毛兰芳(祖基),在东茅塘创办了1所私垫,叫作面山楼,成为韶山冲最出名,成绩最大的私塾。
父毛鼎臣(恩甫),除继续在面山楼从事私塾教育,又在毛震公祠增设义学,即不收学俸的学校,“奖赏文理清顺,初行应试者…至苦学文堪售世,志切功名者每届每名给考试钱五串文,院试后任本人持揭浮签交经管验实,领给入学者赏银五十两,中式者赏银一百两,入词林者赏银二百两。”这种奖励措施,有益于韶山毛氏家族特别是毛泽东所在的震公一房子孙努力上进,增益学识,博取功名。
满清同治五年(1866年)十月二十四日午时,毛麓钟生于东茅塘。祖父毛兰芳以诗书帮他启蒙,并给他取学名“绍芳”。
毛麓钟共有5兄弟,即贻谋(福生)、贻训(麓钟)、贻读(寿生)、贻谟(喜生)、贻诒(全生)。麓钟的字本来是“禄生”,他的父亲以“福禄寿喜全”给5个儿子取字,其意是希望儿子能使家庭享尽荣华富贵,既有福,又当官,还长寿,皆大欢喜。然而他不喜欢父亲取的这个俗气名字,而自作主张,谐其音,改为“麓钟”,意即“韶麓钟灵”。
大哥福生进了国子监,入北京深造,给毛麓钟鼓励很大,他发奋攻读,学有长进。大哥回乡后,更给他直接指点,毛福生又主动承担家务,让弟弟专心治学。
光绪十八年(1892年),毛麓钟参加院试,经杨姓的提督学政甄拔补入府学,府学生员的通称就是秀才。
随后,他随提督沈茂胜(系韶山冲人)游幕江南,帮助办理军务,接着又走武陵,为一何姓参军的书记官。他仍希望进学,曾3次参加礼部考试。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废除,毛麓钟于是改事新学,关心时事。
毛麓钟回乡后,联络当地士绅创设都学,举办团练,处理乡镇事宜,又接办祖父留下来的面山楼私塾。
宣统元年(1909年)前后,毛泽东因与先生毛宇居(毛麓钟的侄儿)顶撞,被父亲毛顺生命令回家劳动。
当时,毛泽东已失学3年,时年16岁,按韶山习俗,已到成婚年龄。毛顺生给毛洋东找来一位18岁的媳妇,被毛泽东拒绝。作为毛泽东的堂伯父,毛麓钟与毛泽东家关系十分亲密,在乡族中声望也颇高,毛顺生十分敬重他,毛泽东便跑到毛麓钟这里。毛麓钟当即留毛泽东住下,毛顺生看到堂兄也纵容,便只得妥协。
毛泽东在面山楼,虽只有半年多时间,受益却胜过以前四五年的私塾学习。面山楼私塾的藏书不仅有大量毛兰芳的诗书及他自己的手稿(包括一套完整的《毛氏族谱》);毛兰芳之后,毛福生、毛麓钟又添置许多经史子集,成为一座小型图书馆。毛泽东接触了各种书刊,还读了一些带有新潮意味的书籍。
宣统二年(1910年)春,毛泽东在家再度与毛顺生闹翻,便有意趁机弃耕再读。毛顺生虽不同意,然而这时输了一场山林官司,毛麓钟利用这个机会劝堂弟让毛泽东去学打官司。于是毛泽东到了毛简臣那里。
泽东的一个借口,于是他辞别乌龟颈,又到与之紧邻的东茅塘。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毛麓钟买舟入蜀,跟随何海清。到四川泸州时,正值两军作战。炮声隆隆,因不耐戎马之苦,遂在秀山任职,竟为贼人所劫,托病而归。回乡仅数年,病情加重。
民国十年(1921年)六月八日,毛麓钟吐血而亡。
人物亲属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28 23:4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