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虫
人体常见的寄生线性虫之一
毛首鞭形线虫(Trichuris trichura)简称鞭虫。是人体常见的寄生线性虫之一,地理分布广泛,感染率较高。成虫主要寄生于人体盲肠,引起鞭虫病。中国在距今2300多年前的一具西汉古尸的肠内容物中检获鞭虫卵,证实已有人鞭虫寄生。
简介
鞭虫是袋形动物门线虫纲鞭虫属蠕虫,尤指毛首鞭虫。毛首鞭虫寄生在人和哺乳类的大肠内,因身体鞭状而得名。人(尤其是儿童)吃了污染的泥土而受染。鞭虫分泌一种液体到宿主组织内,将组织溶解并取食之。
鞭虫又称毛首鞭形线虫。成虫寄生于人体盲肠内,严重感染时也寄生于阑尾、回肠下段、结肠及直肠等处。虫体呈鞭状,雌虫体长35毫米~50毫米雄虫30毫米~45毫米,虫体前五分之三细如鞭状。
形态特征
鞭虫又称毛首鞭形线虫。虫体呈鞭状,成虫活时虫体呈淡灰色,外形似马鞭,虫体体表覆以透明而有横纹的角皮。虫体前3/5细如毛发。口孔极小,具有2个半月形唇瓣。在两唇间有一尖刀状口矛。活动时可自口孔伸出。烟管微细,前段肌质性,后段腺性,由杆细胞组成的杆状体包绕。虫体后2/5较粗,内有肠管及生殖器官等。
雌虫体长35—50mm,雄虫30—45mm,虫体前3/5细如鞭状,尾端向腹面卷曲,末端有一根交合刺,长2.5mm,外有鞘,鞘表面有小刺。雌虫略大,长30~50mm,生殖器官为单管型,阴门位于虫体粗大部前方的腹面,尾端直而钝圆,有肛门开口。
虫卵呈纺锤形或橄榄形,长宽约为(50~54)μm × (22~23) μm 。虫卵两端各有一透明塞状突起,成为透明栓。
生活环境
成虫寄生于人体盲肠内,严重感染时也寄生于阑尾、回肠下段、结肠及直肠等处。毛首鞭虫寄生在人和哺乳类的大肠内,因身体鞭状而得名。人(尤其是儿童)吃了污染的泥土而受染。鞭虫分泌一种液体到宿主组织内,将组织溶解并取食之。
鞭虫的生活史简单,人是唯一的宿主。成虫主要寄生于人盲肠内,严重感染者可见于结肠直肠甚至回肠下端等处。[span]成虫在寄生部位交配产卵后,卵随寄主粪便排出体外,在土壤中经过三周左右的时间发育成感染卵,感染卵随被污染的食物、蔬菜或水源经口感染。卵在小肠内孵化,侵入局部肠黏膜,摄取营养并发育。约经10天幼虫返回肠腔移行到盲肠处发育为成虫。自感染到成虫产卵约需1~3个月。1条雌虫日产卵5000~20000粒,成虫寿命3—5年,长者可达8年。
主要危害
成虫以细长的前端侵入肠黏膜、粘膜下层甚至可达肌层,以组织液和血液为食。由于虫体的机械性损伤及其分泌物的刺激,可致肠壁组织充血、水肿或出血等慢性炎症。轻度感染者一般无明显症状。严重感染时,患者出现食欲减退、阵发性腹痛、慢性腹泻或便秘、大便隐血或带有少量鲜血等症状,有的患者还可出现头晕、嗜酸粒细胞增多、消瘦、四肢水肿,甚至贫血和发育迟缓等全身反应。儿童重度感染常伴有营养不良,可引起直肠套叠、脱垂。
诊断方法
以粪便检查虫卵为确诊依据,多采用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也可采用自然沉淀法、饱和盐水漂浮法及定量透明法等,需连续粪检3次,以提高检出率。
防治措施
鞭虫分布与蛔虫相似,但感染率比蛔虫低,多见于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人是唯一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防治与蛔虫相似。驱虫采用甲苯咪唑,阿苯哒唑效果较好,噻嘧啶与甲苯咪唑合用效果更好。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0 17:46
目录
概述
简介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