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律山猪笼草(
学名:Nepenthes murudensis)是
婆罗洲毛律山特有的
热带食虫植物。其
种加词也就来源于毛律山。其被推定为起源于
杂交种:
两眼猪笼草和
毛盖猪笼草被认为是其原始的亲本。
形态特征
毛律山猪笼草为
藤本植物。茎可长达5米,直径可达5毫米,呈三棱柱形。节间距可达10厘米。
毛律山猪笼草的叶片革质,合生。呈椭圆形,可长达4厘米,宽至12厘米。叶片末端呈圆形至钝角,基部可下延2厘米。
中脉的两侧可分别具5条
纵脉。羽状脉不明显。
毛律山猪笼草的下位笼的下半部呈卵形,上半部略呈圆柱形,可高达20厘米,宽至5厘米。其腹面具一对可宽达6毫米的笼翼。
笼口为卵形,倾斜。唇呈扁圆柱形,可宽达5毫米。笼盖为卵形至倒卵形,无附属物。其末端浑圆,基部平截,可长达6厘米,宽至5厘米。在笼盖下表面的中线处聚集着大型的蜜腺。在笼盖基部的后方具一根不分叉的笼蔓尾,其可长达9毫米。
毛律山猪笼草的上位笼类似于下位笼,但其更接近于圆柱形且更细长。体型方面它们也更大型,可高达30厘米。笼翼退化成一对隆起。其上位笼和下位笼的蜡质区的面积都非常大,可占据
捕虫笼内表面的四分之三或更多。
毛律山猪笼草的
花序为
总状花序,其雄性花序和雌性花序在结构上有些许不同。花型非常的紧凑,总花梗仅可达3厘米,直径可至7毫米,而花序轴可达6厘米。每一个
花梗一朵花,具
小苞片,可长达7厘米。
萼片为椭圆形,可长达5毫米。
毛律山猪笼草植株的大部分几乎无毛,但在茎部、花序和叶片中脉具有密集的棕色柔滑短毛被。
生长环境
分布范围
毛律山猪笼草是
婆罗洲沙捞越的
毛律山山顶地区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
植物学史
毛律山猪笼草在被描述前就已被许多学者所知,但他们对其身份的鉴定并不统一。1988年,安西娅·飞利浦和安东尼·兰博认为其可能是
两眼猪笼草与
毛盖猪笼草的一个自然杂交种。然而,在他们1996年的专著《
婆罗洲的猪笼草》中,却已将其视为一个正在被描述中的物种,并称之为“Nepenthes murudensisCulham ined.”该名称是阿利斯泰尔·卡勒姆(Alistair Culham)取的一个非正式名称,曾在1994年使用过。
1997年,马修·杰布和马丁·奇克在其专著《猪笼草属(猪笼草科)的框架性修订》中正式描述了毛律山猪笼草,其刊登于植物学杂志《布卢姆-植物分类学与植物地理学杂志》中。在对毛律山猪笼草进行描述时,植物学家们对是否将其视为一个物种而存在分歧,但他们一致认为其起源于
杂交种。
1982年9月13日,在
毛律山第一峰与第二峰之间采集到了毛律山猪笼草的
模式标本,其编号为“Yii Puan Ching S 44623”,存放于皇家植物园中。另一个编号为“Beaman 11461”的标本,由约翰·H·比曼(John H. Beaman)于1995年4月10日至17日在毛律山的顶峰山脊海拔2300米至2400米的区域内采集。自从
埃里克·米约贝里在1922年第一次登顶后,后面这个标本为第八次去往毛律山植物学远征成果的一部分。
因毛律山猪笼草与其可能的亲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近缘关系,从而导致它们在一些文献中的混乱。如1996年,
约翰·德·维特(John De Witte)在《
食虫植物通讯》上发表的文章中出现了所谓的“毛律山的猪笼草”,而又把毛律山猪笼草的上位笼鉴定为
毛盖猪笼草(N. tentaculata)。
生态关系
毛律山猪笼草典型的原生地是由矮小的山地灌木丛和山脊植被组成的,高度很少超过1.5米。尽管
胡瑞尔猪笼草(N. hurrelliana)、
劳氏猪笼草(N. lowii)、
姆鲁山猪笼草(N. muluensis)和
毛盖猪笼草(N. tentaculata)也出现于同一山区,但尚未发现关于毛律山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1996年,
约翰·德·维特曾报道在
毛律山发现了
两眼猪笼草(N. reinwardtiana),但其他学者都未能在山上找到。
毛律山猪笼草常攀附于低矮的植被上,但在空旷处也可长成莲座状。植物学家安德鲁·赫里尔(Andrew Hurrell)描述道,山顶处植株的高度极少超过30厘米,呈小型的莲座状,而其
捕虫笼有时却非常的巨大,可超过30厘米。
两种产自
毛律山的厚蹼蟾属蟾蜍——Pelophryne linanitensis和Pelophryne murudensis与毛律山猪笼草
同域分布,并可能生存于其
捕虫笼中。
根据2000年的评估,毛律山猪笼草已被列入《2006年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06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中,等级为
濒危。1997年,
查尔斯·克拉克根据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标准,将毛律山猪笼草非正式的列为濒危物种。
杂交起源
尽管毛律山猪笼草
捕虫笼的体型比
两眼猪笼草和
毛盖猪笼草都大,但其外形仍呈现后两者的中间型。这就导致了一些学者猜测毛律山猪笼草可能起源于杂交种。
植物学家克莱夫·A·斯泰斯(Clive A. Stace)提到一个观点“当一个杂交种具有一系列稳定的分布特征、形态特征和遗传特性时,它就不再绝对的与其亲本相关,……如果这个杂交种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可识别的且可自繁殖的类群,那么其事实上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物种了。”因该类群呈现出数目稳定且高度均一,同时也是毛律山顶峰山脊数目最多的
猪笼草属植物,这就更倾向于将毛律山猪笼草视为一个独立的物种。其他可能是其杂交亲本的猪笼草属物种包括
汉密吉伊坦山猪笼草(N. hamiguitanensis)、
胡瑞尔猪笼草(N. hurrelliana)和
有柄猪笼草(N. petiolata)。
此外,毛律山猪笼草也可能是从
毛盖猪笼草的种群中分化出来的。
相关物种
毛律山猪笼草被归入“钩唇组(Hamata group)”,其中还包括了另外四种来自
婆罗洲和
苏拉威西的物种,分别是
无毛猪笼草(N. glabrata)、
钩唇猪笼草(N. hamata)、
姆鲁山猪笼草(N. muluensis)和
毛盖猪笼草(N. tentaculata)。
毛律山猪笼草常被描述为类似于巨大的毛盖猪笼草,可见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近缘关系。它们的区别在于毛律山猪笼草笼盖的上表面无丝状的附属物,各方面都更壮硕,并且
花序和一些
营养组织具有密集的毛被。然而沙捞越北部的大量毛盖猪笼草种群,其
捕虫笼的高度都可以超过20厘米,这在外观上就非常近似毛律山猪笼草。
毛律山猪笼草的上位笼也与毛盖猪笼草不同,其缺乏笼翼。虽然毛盖猪笼草在这方面也存在着差异性,但
毛律山地区植株的上位笼通常都具有笼翼。
毛律山猪笼草与其可能的亲本——
两眼猪笼草的区别在于其捕虫笼的内表面无“眼点”,且其叶片的基部完全包住茎部。此外,毛律山猪笼草的下位笼具翼须的笼翼,而两眼猪笼草通常只为一对隆起,极少数具短笼翼,且无翼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