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是
陈衍宁于1972年创作的一幅油画,现被私人收藏。
画作内容
毛主席位于画面的中心,身着亮堂的白衬衣、脚踏布鞋,正意气风发地健步向前;群众由农村合作社的核心成员组成,有社干部、老农、妇女代表、复员军人和青年等,他们正紧随着毛主席前行。在他们面前,是一条洒满阳光的金色大道。
创作背景
当领导把创作《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的任务交了给陈衍宁后,陈衍宁带着这个任务,看了一些文字资料,对毛主席当年视察广东农村棠下村的情况,有了一个粗略的轮廓。陈衍宁把毛主席视察时的各种情节画成草稿,其中有毛主席在农业合作社办公室和干部谈话、毛主席和群众在一起看秧苗。前者力图表现领袖与合作社领导成员的亲密关系,可是没有群众出现,境界不宽;后者力图表现合作社在萌芽状态时有领袖的关怀。虽有一定的寓意,但都觉得情节太具体、太“实”,只能作为组画中的一张,不能概括整个视察的过程。画得太“实”,概括力不强;画得太“虚”,又容易流于概念。陈衍宁带着这个问题,到了毛主席当年视察过的棠下农村去体验生活,并看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这激起了陈衍宁的创作热情。陈衍宁又到贫下中农家里了解情况,回到住处后,陈衍宁勾划了好几幅草图。陈衍宁又和社员一起出工,走在田基上,于是,陈衍宁决定从走在大路上的角度来概括视察过程,着意刻划时代的脚步。陈衍宁把这想法画了几个草图,有侧面走的,有正面走的,群众认为正面走的好些,比较适合群众的欣赏习惯,于是陈衍宁就决定从这基础上发展。在创作的过程中,群众让陈衍宁懂得了构图不能光图好看,不能光图有变化,有疏密,不能光图“色彩并置”,而是要突出人物的精神状态,构图要想到政治,要想到路线,还发现了自己为色彩而搞色彩的毛病,于是对画面做出了针对性修改,最终陈衍宁创作出《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这幅取材于1958年毛主席视察广州郊区棠下村“人民公社”的事件的油画作品。
艺术鉴赏
主题
领袖与群众的关系、象征社会主义康庄大道的大路、毛主席高瞻远瞩的眼神、生产队长的比画手势、农民群众整齐划一的“兴高采烈”之情,都在启示着观者――“社会主义农村的前景是光明”,这是该画作所追求的艺术效果。陈衍宁运用了“文革”美术中的“三突出”原则,围绕突出主要英雄人物的目的,调动一切可能的造型手段,在画面中突出了毛主席的伟大领袖形象。洒满阳光的金色大道笔直而执著地伸向前方,也似乎在彰显“广大贫下中农在人民公社的广阔大道上踏着时代的步伐迈进”的这一画面内涵。
色彩
在色彩的处理上,陈衍宁通过描绘周围郁郁葱葱的景物,头上蓝天,脚下绿秧,火红的英雄花,红色的拖拉机,生产队长指向前方的手,毛主席高瞻远瞩的眼神,让观众产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的共鸣。在画农民形象的色彩时,陈衍宁纠正了玩弄色彩的陋习,突出农民健康的肤色。而譬如运用素描黑白对比关系、色彩冷暖对比关系等等,为塑造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光辉形象服务的同时,陈衍宁也注意刻画了毛主席朴实可亲生活化的一面。在黑白关系的处理上,陈衍宁用毛主席身旁两个干部所穿的黑衣服来衬托毛主席的白衬衣,既能突出毛主席的光辉形象,又具广东地方特点。
形象
在人物的处理上,陈衍宁表现了毛主席的意气风发,健步走在群众中间的形象。他身穿白衬衣,脚踏布鞋,手里拿着广东农民用的竹帽——这是当年毛主席视察棠下时社员送给毛主席戴的,通过这些细节,表现毛主席走遍全国,和群众亲切的关系。在处理群众形象时,陈衍宁把毛主席身边的社干部、老农、妇女代表、复员军人和青年构成一个合作社的核心,强调人物紧跟毛主席前进的主题。
作品影响
荣誉表彰
《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获得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五十年50经典作品奖。
重要展览
1964年,《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在“第四届全国美展”中被展出。
1972年5月23日,《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在“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三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会”中被展出。
作者简介
陈衍宁,生于1945年,广东博罗人。先后任职于海南话剧团,中国广州交易会,广东省文艺办公室和文艺创作室,历任海南话剧团舞台美术设计、广东省文艺创作室创作员、广东画院专业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广东分会常务理事。1959年考入广州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1965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舞台美术大专班。1970—1986年为广东画院专业画家。1971—1985年先后在广东省文艺创作室、广东画院从事绘画创作。1986年留学美国,1988年毕业于美国俄克拉荷马市立大学艺术系,后留校任教。曾多次在国外举办个人画展。